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09卷25頁碼:P0057
後秦 鸠摩羅什譯

  《大智度論》二十八 ▪第2页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見世間與出世間合。亦不見出世間與世間合。離世間亦不見出世間。離出世間亦不見世間。如是則不生二識。所謂世間出世間。若舍世間不受出世間。是名出世間。若菩薩能如是知。則能爲衆生。分別世間出世間道。有漏無漏一切諸道。亦如是入一相。是名道種慧

  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一切智一切種智。有何差別。答曰。有人言無差別。或時言一切智。或時言一切種智。有人言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一切智譬如說四谛。一切種智譬如說四谛義。一切智者。如說苦谛。一切種智者。如說八苦相。一切智者。如說生苦。一切種智者。如說種種衆生處處受生。複次一切法名眼色乃至意法。是諸阿羅漢辟支佛。亦能總相知無常苦空無我等。知是十二入故。名爲一切智。聲聞辟支佛尚不能盡別相知一衆生生處好醜事業多少。未來現在世亦如是。何況一切衆生。如一閻浮提中金名字。尚不能知。何況叁千大千世界。于一物中種種名字若天語若龍語。如是等種種語言名金尚不能知。何況能知金因緣生處好惡貴賤因而得福因而得罪因而得道。如是現事尚不能知。何況心心數法。所謂禅定智慧等諸法。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爲一切種智。複次後品中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複次聲聞辟支佛。雖于別相有分。而不能盡知故。總相。受名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是真實。聲聞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晝燈。但有燈名無有燈用。如聲聞辟支佛。若有人問難。或時不能悉答不能斷疑。如佛叁問舍利弗而不能答。若有一切智雲何不能答。以是故但有一切智名勝于凡夫。無有實也。是故佛是實一切智一切種智。有如是無量名字。或時名佛爲一切智人。或時名爲一切種智人。如是等略說一切智一切種智種種差別。問曰。如經中說。行六波羅蜜叁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等諸法得一切智。何以故。此中說但用道種智得一切智。答曰。汝所說六波羅蜜等即是道。知是道行是道。得一切智何所疑。複次初發心。乃至坐道場。于其中間一切善法。盡名爲道。此道中分別思惟而行。是名道智。如此經後說道智是菩薩事。問曰。佛道事已備故不名道智。阿羅漢辟支佛諸功德未備。何以不名道智。答曰。阿羅漢辟支佛道。自于所行亦辦。是故不名道智道是行相故。複次此經中說聲聞辟支佛。聲聞中不攝叁道故。此中不說佛道大故名爲道智。聲聞辟支佛道小故不名道智。複次菩薩摩诃薩。自行道亦示衆生各各所行道。以是故說名菩薩行道智得一切智。問曰。何等是一切智所知一切法。答曰。如佛告諸比丘。爲汝說一切法。何等是一切法。所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十二入名一切法。複有一切法。所謂名色如佛說利衆經中偈

  若欲求真觀  但有名與色

  若欲審實知  亦當知名色

  雖癡心多想  分別于諸法

  更無有異事  出于名色者

  複次一切法。所謂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爲無爲。心非心。心相應非心相應。共心生不共心生。隨心行不隨心行。從心因不從心因。如是等無量二法門攝一切法。如阿毗昙攝法品中說。複次一切法。所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見谛所斷思惟所斷不斷法。有報法無報法。非有報非無報法。如是等無量叁法門攝一切法。複次一切法。所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非過去未來現在法。欲界系法色界系法無色界系法不系法。從善因法。從不善因法從無記因法。從非善非不善非無記因法。有緣緣法無緣緣法。有緣緣亦無緣緣法。非有緣緣非無緣緣法。如是等無量四法門攝一切法。複次一切法。所謂色法心法心數法。心不相應諸行法。無爲法四谛及無記無爲。如是等無量五法門攝一切法。複次一切法。所謂五衆及無爲苦谛所斷法。集谛滅谛道谛思惟所斷法不斷法。如是等無量六法門攝一切法。七八九十等諸法門。是阿毗昙分別義。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空法實法。所緣法能緣法。聚法散法等。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空法實法。非空非實法。所緣法能緣法。非所緣非能緣法。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非有非無法。空法不空法。空不空法非空非不空法。生法滅法生滅法。非生非滅法。不生不滅法。非不生非不滅法。不生不滅亦非不生非不滅法。非不生非不滅亦非不不生亦非不不滅法。複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有無法非有非無法舍是四句。法空不空生滅不生不滅五句皆亦如是。如是等種種無量阿僧祇法門所攝諸法。以是無礙智慧。盡遍知上諸法。名爲一切智一切種智。問曰。一切衆生皆求智慧。雲何獨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于一切衆生中第一故。獨得一切智。如佛所說。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一切衆生中佛最第一。譬如須彌山于衆山中自然最第一。如四大中火最有力能照能燒。佛亦如是。于一切衆生中。最第一故得一切智。問曰。佛何以故于一切衆生中獨最第一。答曰。如先答得一切智故。今當更說。佛自利益亦利益他故。于衆生中最第一。如一切照中日爲第一。一切人中轉輪聖王最第一。一切蓮華中青蓮華爲第一。一切陸生華須曼色第一。一切木香中牛頭栴檀爲第一。一切珠中如意珠爲第一。一切諸戒中聖戒爲第一。一切解脫中不壞解脫爲最第一。一切清淨中解脫爲第一。一切諸谛中空觀爲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爲第一。如是等無量各各第一。佛亦如是。于一切衆生中最爲第一故。獨得一切智。複次佛從初發意。以大誓莊嚴一切衰沒衆生。欲拯濟故盡遍行諸善道。無善不集無苦不行。皆集一切諸佛功德。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緣故。佛于一切衆生中。獨第一。問曰。叁世十方諸佛亦有是功德。何以故。言佛獨第一。答曰。除諸佛爲余衆生故。言佛獨第一。諸佛第一功德。複次薩婆若多者。薩婆秦言一切若秦言智多秦言相一切如先說。名色等諸法。佛知是一切法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緣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遍解知。以是故說欲以道種智具足得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問曰。如佛得佛道時。以道智得具足一切智一切種智。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種智。答曰。佛得道時。以道智雖具足得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種智。而未用一切種智。如大國王得位時境土寶藏皆已得。但未開用

  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诃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今雲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爲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品說。欲令衆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複次雖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後次第。如一心有叁相。生因緣住住因緣滅。又如心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業口業。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亦如是。先說一切種智。即是一切智。道智名金剛叁昧。佛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種智。是時煩惱習斷。一切智一切種智相先已說。斷一切煩惱習者。煩惱名略說則叁毒。廣說則叁界九十八使是名煩惱。煩惱習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譬如久鎖腳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有鎖猶有習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雖以淳灰淨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慧水浣。煩惱垢氣猶在。如是諸余賢聖。雖能斷煩惱不能斷習。如難陀淫欲習故。雖得阿羅漢道。于男女大衆中坐。眼先視女衆而與言語說法。如舍利弗嗔習故。聞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即便吐食終不複受請。又舍利弗自說偈言

  覆罪妄念人  無智而懈怠

  終不欲令此  妄來近我住

  如摩诃迦葉嗔習故。佛滅度後集法時。敕令阿難六突吉羅忏悔。而複自牽阿難手出。不共汝漏未盡不淨人集法。如畢陵迦婆蹉。常罵恒神爲小婢。如摩頭婆和吒跳戲習故。或時從衣枷踔上梁。從梁至枰從枰至閣。如憍梵缽提牛業習故。常吐食而呞。如是等諸聖人。雖漏盡而有煩惱習。如火焚薪已灰炭猶在火力薄故不能令盡。若劫盡時火燒叁千大千世界無複遺余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燒諸煩惱無複殘習。如一婆羅門。以五百種惡口衆中罵佛。佛無異色亦無異心。此婆羅門心伏。還以五百種語贊佛。佛無喜色亦無悅心。于此毀譽心色無變。又複旃遮婆羅門女。帶杅謗佛。佛無慚色事情既露佛無悅色。轉法輪時贊美之聲。滿于十方心亦不高。孫陀利死惡聲流布心亦不下。阿羅毗國土風寒又多蒺[廿/梨]。佛于中坐臥不以爲苦。又在天上歡喜園中。夏安居時坐劍婆石。柔軟清潔如天綩綖。亦不以爲樂受。大天王跽奉天食不以爲美。毗蘭若國食馬麥不以爲惡。諸大國王供奉上馔不以爲得。入薩羅聚落空缽而出不以爲失。提婆達多于耆阇崛山。推石壓佛佛亦不憎。是時羅睺羅。敬心贊佛佛亦不愛。阿阇贳縱諸醉象。欲令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舍城人益加恭敬。持香華纓絡出供養佛佛亦不喜。九十六種外道。一時和合議言。我等亦皆是一切智人。從舍婆提來欲共佛論議。爾時佛以神足從臍放光。光中皆有化佛。國王波斯匿。亦命之令來于其坐上尚不能得動。何況能得與佛論議。佛見一切外道賊來。心亦無退破是外道。諸天世人倍益恭敬供養心亦不進。如是等種種因緣來。欲毀佛佛不可動。譬如真閻浮檀金。火燒不異捶打磨斫不敗不異。佛亦如是經諸毀辱誹謗論議不動不異。以是故知佛諸煩惱習都盡無余。問曰。諸阿羅漢辟支佛。同用無漏智斷諸煩惱習。何以有…

《大智度論二十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