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45卷27頁碼:P0001
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叁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二

  問已知世第一法。隨轉生住老無常。亦是世第一法。彼得爲亦是世第一法不。設是或非俱有何失。若彼得亦是世第一法者。得聖果已。順決擇分應重現前。若彼得非世第一法者。何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而世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彼得定非世第一法。得聖果已。順決擇分不重起故。問何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而世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沙門果成就所顯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世第一法等無間緣所顯。彼得既非等無間緣。亦不隨順如彼生等。故彼得非世第一法。暖頂忍得。亦非暖等勿得聖已重現前故。有作是說。彼得亦是世第一法。問若爾得聖果已。順決擇分應重現前。答許彼一分現前亦無有過。謂相應者不重現前。不相應者有重現前。暖頂忍得亦複如是。有余師說。彼俱起得亦是世第一法。後起者非故無前失。暖等亦爾。評曰。若彼俱起若後起得。一切皆非世第一法。種類同故。暖等亦爾。是故初說于理爲善。問何故世第一法。生住老無常。亦是世第一法而得非耶。答生等與彼同一果。相隨行不相離。常和合無前無後。相與所相未嘗相離。由此亦是世第一法。得與彼法不同一果。不相隨行。性相離不和合。或前或後。得與所得有時相離。譬如樹皮或時離樹。是故得非世第一法。暖頂忍得亦複如是

  問世第一法爲幾念住。答現在唯一。雜緣法念住未來具四。似見道故。問世第一法爲幾緣。答爲四緣。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緣。爲因緣者。謂與彼相應俱有同類等法爲因緣。爲等無間緣者。謂與苦法智忍爲等無間緣。爲所緣緣者。謂與能緣此心心所法爲所緣緣。爲增上緣者。謂除自性。與余一切有爲法爲增上緣。問世第一法有幾緣。答有四緣。有因緣者。謂此相應俱有同類等法。有等無間緣者。謂已生增上忍。有所緣緣者。謂欲界五蘊。有增上緣者。謂除自性余一切法

  問文雖不說義必應有。雲何出世第一法耶。答苦法智忍是。謂此能持一切聖道故。有余師說。金剛喻定是。謂此能得一切結盡遍知果故。有作是說。初盡智是。謂此能持一切無學法故。或有說者。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謂于一切有爲法中此最勝故。複有說者。涅槃界是。謂于一切有爲無爲法中此最勝故。有說。阿羅漢最後聖道刹那是。謂如異生位最後刹那心名世第一法。如是阿羅漢最後刹那無漏心。名出世第一法。有說。阿羅漢最後心是。謂如異生位最後心是世第一法。如是阿羅漢最後心。是出世第一法。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以阿羅漢最後心非出世法故。此諸說中初說爲善。由此能任持一切聖道故

  何故名世第一法。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雖說世第一法自性。而未說彼立名因緣。今欲說故。譬如有人世稱最勝。理應說。彼立名因緣。爲以族姓。爲色爲力富貴眷屬名最勝耶。此亦如是故作斯論。何故名世第一法。答如是心心所法。于余世間法。爲最爲勝。爲長爲尊。爲上爲妙。故名世第一法。此心心所。于余世法爲都勝故說名第一。爲分勝故名第一耶。設爾何失。若都勝故名第一者。此豈能勝現觀邊世俗智。然現觀邊所修世俗智。是見道眷屬隨屬。見道慧力殊勝。此法不爾。又此豈勝雜修靜慮。然彼等至及所感生。不共異生。此法不爾。又此豈勝初盡智時所修善根。然修彼時離一切障所依清淨。此法不爾。又此豈勝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叁叁摩地。然彼尚能厭惡聖道。況于有漏。此法不爾。若分勝故名第一者。暖頂忍等應亦名第一。各勝彼彼下位善根故。有作是說。此法都勝故名第一。然約能開聖道門說。非據一切。謂現觀邊世俗智等。雖有如前所說勝事。然皆無力開聖道門。此法獨能。是故都勝。或有說者。此法于余一切事勝故名第一。謂現觀邊世俗智等。所有勝事皆由此成。所以者何。彼諸勝事若無此法開聖道門。體尚不修。況有勝用。要由此法開聖道門。方修彼體乃有勝用。彼諸勝事既由此成。故此于余一切事勝。有余師說。此法分勝故名第一。問若爾暖等應亦名第一。各勝彼彼下位善根故。答彼于二分中俱非最勝故。謂世善法總有二分。一依異生。二依聖者。世第一法。雖于聖者世俗智等不名最勝。而于異生。所得靜慮。無量解脫。勝處遍處。乃至所得第一。有思及不淨觀。持息念諸念住。叁義觀七處善。暖頂忍中。皆悉最勝。暖等不爾。故此獨稱世第一法。問此何義故名第一耶。答此最勝故。能引第一故。得第一果故。趣第一性故。是第一義。有作是說。此能摧伏第一有故是第一義。有余師說。此是異生最後心故。如高幢頂更無有上。是第一義

  問此中所說。爲最爲勝。爲長爲尊。爲上爲妙。有何差別。或有說者。無有差別。皆是贊述第一義故。複有說者。亦有差別。且名則差別。謂此名最。乃至名妙。複次對諸善根亦有差別。謂此對聞所成名爲最。對思所成名爲勝。對不淨觀持息念念住等名爲長。對暖名爲尊。對頂名爲上。對忍名爲妙。複次約所依地亦有差別。謂此依未至定名爲最。依初靜慮名爲勝。依靜慮中間名爲長。依第二靜慮名爲尊。依第叁靜慮名爲上。依第四靜慮名爲妙。複次依義不同。亦有差別。謂此至邊頂故名爲最。上品攝故名爲勝。作吉祥故名爲長。體升進故名爲尊。性堅牢故名爲上。滿所願故名爲妙。複次體用有異。亦有差別。謂此能作苦法智忍等無間緣。故名爲最。超過一切異生善根故名爲勝。映奪一切世俗善根。故名爲長。能逮勝德。故名爲尊。無二分故名爲上。似無漏故名爲妙。複次相用有異。亦有差別。謂是異生最後心。故猶如樹端名爲最。能開聖道門。故名爲勝。根猛利故名爲長。以于一切順決擇分此最上。故名爲尊。折伏一切煩惱冤。故名爲上。引愛果故名爲妙。有余師說。如是六句。以後釋前。故有差別。謂此最故名第一。勝故名最。長故名勝。尊故名長。上故名尊。妙故名上。由此故名世第一法

  複次如是心心所法。爲等無間。舍異生性得聖性。舍邪性得正性。能入正性離生。故名世第一法。舍異生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舍異生性。問誰正能舍異生性耶。爲世第一法。爲苦法智忍。設爾何失。若世第一法正能舍異生性者。雲何住彼能舍彼耶。若苦法智忍正能舍異生性者。此在何位。爲生時舍爲滅時舍。若生時舍者。雲何未來能有所作。若滅時舍者。彼性已舍。複何所舍。有作是說。世第一法。正能舍異生性。問此既是異生法。雲何住彼而能舍彼。答住彼舍彼亦無有過。如調禦者乘象調象。乘馬調馬。乘船禦船。乘車禦車。如勝怨士升怨害怨。如伐樹人升樹伐樹。世第一法亦複如是。依異生性而能舍之。或有說者。苦法智忍正能舍異生性。謂正生時舍異生性。于正滅位能斷欲界見苦所斷十種隨眠。如燈生時發明破闇。滅時燒炷熱器盡油。問雲何未來能有所作。一法二用。理豈應然。答于義無違許亦何失

  謂一切法。能于未來有作用者。總有叁類。一者內法。如苦法智忍。二者外法。如日等光明。叁者內外法。如諸生相。一燈多用世所共知。苦法智忍二用何失。有余師言。世第一法苦法智忍。更互相資舍異生性。謂世第一法。與異生性雖恒相違。而力劣故不能獨舍。由此引生苦法智忍。共相助力舍異生性。譬如羸人依因健者。更相助力能伏怨家。由此因緣。世第一法如無間道。苦法智忍如解脫道。舍異生性。是故世第一法。與異生性成就得俱滅。苦法智忍。與異生性不成就得俱生。得聖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得苦法智忍。以能任持一切聖法。故且說彼以爲聖性。又余聖道雖亦聖性攝。然非此所得故不說之。有說。見道皆是聖性。有余師說。一切聖道皆是聖性。若不爾者。修道無學道中應不成就聖性。是則不應名爲聖者。問世第一法。唯能引得苦法智忍。于苦法智尚不能得。況能得余。雲何乃言此得聖性。答一切聖道能成聖者。皆名聖性。種類同故世第一法得彼一分。亦名爲得。如說燒衣

  舍邪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舍叁種邪性。一業邪性。二趣邪性。叁見邪性。業邪性者。謂五無間業。趣邪性者。謂叁惡趣。見邪性者。謂五顛倒見。問于此位中。業趣邪性先不成就。道類智時。舍見邪性。乃得究竟。如何可說此位能舍叁邪性耶。答由叁緣故此位名舍。一由不作故名舍。謂業邪性。二由不往故名舍。謂趣邪性。叁由不行故名舍。謂見邪性。問增上忍時叁緣已具。何故此位乃說舍邪。答今破彼依故說舍彼。問何謂彼依。答無覆無記異生性。是謂諸煩惱依異生性。害諸有情。令于生死受諸苦故。如師子王。依止無覆無記窟穴。能害種種傍生等類。世第一法。能舍彼依異生性故。說名舍彼。有余師說。苦法智忍。是彼對治。世第一法。引之令生。故說舍彼。問業趣邪性是修所斷。苦法智忍如何能治。答苦法智忍。能爲五種對治。謂舍斷持不作不往對治。舍對治者。謂此能舍異生性故。斷對治者。謂此能斷欲界見苦所斷十隨眠故。持對治者謂此能持一切後位諸聖道故。不作對治者。謂此能令畢竟不作五無間故。不往對治者。謂此能令畢竟不往叁惡趣故。得正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得苦法智忍。以能任持一切正法。故且說彼以爲正性。又余聖道雖亦正性攝。然非此所得故不說之。有說。見道皆是正性。有余師說。一切聖道皆是正性。若不爾者。修道爲學道中。應不成就正性。是則不應名爲聖者。問世第一法。唯能引得苦法智忍。于苦法智尚不能得。況能得余。雲何乃言此得正性。答一切聖道離顛倒故。皆是正性。種類同故。世第一法得彼一分亦名爲得。如說燒衣

  能入正性離生者。謂此心心所法。能入見道。問一切聖道。皆是正性亦是離生。何故此中獨說見道。答一切煩惱或諸貪愛。令諸善根不得成熟。及令諸有潤合起過。雖皆名生而見所斷。于此所說生義增上。見道能爲畢竟對治。是故見道獨說離生。諸不正見。要由見道。能畢竟斷故名正性。世第一法無間引起。故說能入正性離生。複次一切煩惱或諸貪愛。能令善根不得成熟。及令諸有潤合起過。皆名爲生。見…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