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79卷30頁碼:P0279
唐 玄奘譯

  《瑜伽師地論》十六

  第十六 / 彌勒菩薩說 /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

  11思所成地

  1章叁門標列

  已說聞所成地。雲何思所成地。當知。略說由叁種相。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所知故。叁由思擇諸法故

  2章自性清淨

  雲何自性清淨。謂九種相應知。一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審谛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二者遠離一切不思議處審谛思惟所應思處。叁者能善了知黑說大說。四者凡所思惟唯依于義不依于文。五者于法少分唯生信解。于法少分以慧觀察。六者堅固思惟。七者安住思惟。八者相續思惟。九者于所思惟能善究竟終無中路厭怖退屈。由此九相名爲清淨善淨思惟

  3章思擇所知

  1節征釋

  雲何思擇所知。謂善思擇所觀察義。何等名爲所觀察義。謂于有法了知有相。于非有法了知無相。如是名爲所觀察義

  何等名爲所觀有法。當知。此法略有五種。一自相有法。二共相有法。叁假相有法。四因相有法。五果相有法

  2節釋有法

  1項自相有法(叁門)

  何等名爲自相有法。當知此法略有叁種。一勝義相有。二相狀相有。叁現在相有。勝義相有者。謂諸法中離言說義出世間智所行境界非安立相。相狀相有者。謂由四種所觀相狀。一于是處名可得。二于是處事可得。叁此名于此事非不決定。謂或迷亂不決定故。或無常不決定故。四此名于此事無礙隨轉。非或于是處隨轉。或于是處退還。現在相有者。謂若已生及因果性。如是一切總說爲一自相有法。

  2項共相有法

  何等名爲共相有法。當知。此相複有五種。一種類共相。二成所作共相。叁一切行共相。四一切有漏共相。五一切法共相。種類共相者。謂色受想行識等各別種類。總名爲一種類共相。成所作共相者。謂善有漏法。于感愛果。由能成辦所作共相。說名共相。如善有漏法于感愛果。如是不善法于感非愛果。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菩提分法。于得菩提。由能成辦所作共相。說名共相。當知亦爾。一切行共相者謂一切行無常性相。一切有漏共相者謂有漏行者皆苦性相。一切法共相者謂一切法空無我性相。如是一切總說爲一共相有法

  3項假相有法(六種言論)

  何等名爲假相有法。謂若于是處。略有六種言論生起。當知。此處名假相有。何等名爲六種言論。謂屬主相應言論。遠離此彼言論。衆共施設言論。衆法聚集言論。不遍一切言論。非常言論。屬主相應言論者。謂諸言論。配屬于主方解其相。非不屬主。如說生時。此誰之生。待所屬主起此言論。謂色之生。受想行識之生。非說色時此誰之色待所屬主起此言論。如生如是。老住無常等。心不相應行。隨其所應盡當知。是名屬主相應言論。若于是處起此言論。當知。此處是假相有。遠離此彼言論者。謂諸言論。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是說名爲遠離此彼言論。若以此顯此。言論。是言論亦于實相處轉。亦于假相處轉。若以彼顯彼言論。是言論亦于實相處轉。亦于假相處轉。若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言論。是言論一向于假相處轉。雲何以此顯此言論。于實相處轉。如言地之堅。雲何此複于假相處轉。如言石之圓。如地之堅石之圓。如是水之濕。油之滴。火之暖。毀之焰。風之動。飄之鼓亦爾。雲何以彼顯彼言論。于實相處轉。如言眼之識。身之觸。如是等。雲何此複于假相處轉。如言佛授德友之所飲食。車乘衣服。莊嚴具等。雲何非以此顯此亦非以彼顯彼言論。一向于假相處轉。如言宅之門。舍之壁。瓶之口。甕之腹。軍之車。林之樹。百之十。十之叁。如是等是名遠離此彼言論。衆共施設言論者。謂于六種相狀言說自性假立言論。六種相狀者。一事相狀。二所識相狀。叁淨妙等相狀。四饒益等相狀。五言說相狀。六邪行等相狀。事相狀者。謂識所取。所識相狀者。謂作意所取。能起于識。淨妙等相狀者。謂觸所取。饒益等相狀者。謂受所取。言說相狀者。謂想所取。邪行等相狀者。謂思所取。衆法聚集言論者。謂于衆多和合建立自性言論。如于內色受想行識建立種種我等言論。于外色香味觸等事和合差別。建立宅舍瓶衣車乘軍林樹等。種種言論。不遍一切言論者。謂諸言論。有處隨轉。有處旋還。如于舍宅舍宅言論。于諸舍宅處處隨轉。于村聚落亭邏國等。即便旋還。于盆甕等。盆等言論于盆甕等處處隨轉。于瓶器等即便旋還。于軍軍言隨諸軍轉。于別男女幼少等類即便旋還。于林林言隨諸林轉。于別樹根莖枝條葉華果等類即便旋還。非常言論者。由四種相應知。一由破壞故。二由不破壞故。叁由加行故。四由轉變故。破壞故者。謂瓶等破已。瓶等言舍。瓦等言生。不破壞故者。謂種種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種種雜物差別言舍。丸散言生。加行故者。謂于金段等。起諸加行。造環钏等異莊嚴具。金段等言舍。環钏等言生。轉變故者。謂飲食等于轉變時。飲食等言舍。便穢等言生。如是等類。應知名爲非常言論。隨于諸物發起如是六種言論。當知。此物皆是假有。是名假相有法。

  4項因相有法

  何等名爲因相有法。當知此因略有五種。一可愛因。二不可愛因。叁長養因。四流轉因。五還滅因。可愛因者。謂善有漏法。不可愛因者。謂不善法。長養因者。謂前前所生善不善無記法。修習善修習。多修習故。能令後後所生善不善無記法展轉增勝。名長養因。流轉因者。謂由此種子。由此薰習。由此助伴。彼法流轉。此于彼法名流轉因。還滅因者。謂諸行還滅。雜染還滅。所有一切能寂靜道。能般涅槃。能趣菩提。及彼資糧。並其方便能生能辦。名還滅因。如是總名因相有法。若廣分別。如思因果中。應知其相。

  5項果相有法

  何等名爲果相有法。謂從彼五因。若生若得。若成若辦若轉。當知。是名果相有法

  3節釋無法(五門)

  何等名爲所觀無法。當知。此相亦有五種。一未生無。二已滅無。叁互相無。四勝義無。五畢竟無。未生無者。謂未來諸行。已滅無者。謂過去諸行。互相無者。謂諸余法由所余相。若遠離性。若非有性。或所余法與諸余法不和合性。勝義無者。謂由世俗言說自性。假設言論所安立性。畢竟無者。謂石女兒等。畢竟無類。

  4節五種有性無性

  1項釋五種有性

  複有五種有性五種無性。何等名爲五種有性。一圓成實相有性。二依他起相有性。叁遍計所執相有性。四差別相有性。五不可說相有性。此中初是勝義相。第二是緣生相相。第叁是假施設相。第四是不二相。生相老相。住相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事相。所識相所取相。淨妙等相。饒益等相。言說相相。邪行等相相。如是等相。應知名差別相。第五由四種不可說故名不可說相。一無故不可說。謂補特伽羅于彼諸蘊不可宣說若異不異。二甚深故不可說。謂離言法性不可思議。如來法身不可思議。諸佛境界。如來滅後若有若無等。不可宣說。叁能引無義故不可說。謂若諸法非能引發法義梵行。諸佛世尊雖證不說。四法相法爾之所安立故不可說。所謂真如于諸行等不可宣說異不異性。

  2項釋五種無性

  何等名爲五種無性。一勝義相無性。二自依相無性。叁畢竟自相無性。四無差別相無性。五可說相無性

  4章思擇諸法

  雲何思擇諸法。此複二種應知。一思擇素呾纜義。二思擇伽他義。

  1節思擇素呾纜義

  思擇素呾纜義。如攝事分及菩薩藏教授中當廣說。

  2節思擇伽他義

  思擇伽他義。複有叁種。一者建立勝義伽他。二者建立意趣義伽他。叁者建立體義伽他。

  1項建立勝義伽他義

  1目舉經頌(四十四頌分十二段)

  建立勝義伽他者。如經言

  都無有宰主  及作者受者

  諸法亦無用  而用轉非無

  唯十二有支  蘊處界流轉

  審思此一切  衆生不可得

  于內及于外  是一切皆空

  其能修空者  亦常無所有

  我我定非有  由顛倒妄計

  有情我皆無  唯有因法有

  諸行皆刹那  住尚無況用

  即說彼生起  爲用爲作者

  眼不能見色  耳不能聞聲

  鼻不能嗅香  舌不能嘗味

  身不能覺觸  意不能知法

  于此亦無能  任持驅役者

  法不能生他  亦不能自生

  衆緣有故生  非故新新有

  法不能滅他  亦不能自滅

  衆緣有故生  生已自然滅

  由二品爲依  是生便可得

  恒于境放逸  又複邪升進

  愚癡之所漂  彼遂邪升進

  諸貪愛所引  于境常放逸

  由有因諸法  衆苦亦複然

  根本二惑故  十二支分二

  自無能作用  亦不由他作

  非余能有作  而作用非無

  非內亦非外  非二種中間

  由行未生故  有時而可得

  設諸行已生  由此故無得

  未來無有相  過去可分別

  分別曾所更  非曾亦分別

  行雖無有始  然有始可得

  諸色如聚沫  諸受類浮泡

  諸想同陽焰  諸行喻芭蕉

  諸識猶幻事  曰親之所說

  諸行一時生  亦一時住滅

  癡不能癡癡  亦不能癡彼

  非余能有癡  而愚癡非無

  不正思惟故  諸愚癡得生

  此不正思惟  非不愚者起

  福非福不動  行又叁應知

  複有叁種業  一切不和合

  現在速滅壞  過去住無方

  未生依衆緣  而複心隨轉

  畢竟共相應  不相應亦爾

  非一切一切  而說心隨轉

  于此流無斷  相似不相似

  由隨順我見  世俗用非無

  若壞于色身  名身亦隨滅

  而言今後世  自作自受果

  前後差別故  自因果攝故

  作者與受者  一異不可說

  因道不斷故  和合作用轉

  從自因所生  及攝受所作

  樂戲論爲因  若淨不淨業

  諸種子異熟  及愛非愛果

  依諸種異熟  我見而生起

  自內所證知  無色不可見

  無了別凡夫  計斯爲內我

  我見爲依故  起衆多妄見

  總執自種故  宿習助伴故

  聽聞隨順故  發生于我見

  貪愛及與緣  而生于內我

  攝受希望故  染習外爲所

  世間真可怖  愚癡故攝受

  先起愛藏已  由茲趣戲論

  彼所愛藏者  賢聖達爲苦

  此苦逼愚夫  刹那無暫息

  不平等纏心  積集彼衆苦

  積集是愚夫  計我苦樂緣

  諸愚夫固著  如大象…

《瑜伽師地論十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