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六

  

卷第六(哀歎品卷上)

  釋地動 出空不空空等十五法門 合正法寶城譬 釋伊字釋槃 釋若離若不離無常想義 釋五十七煩惱義

  哀歎品第叁

  案。慧朗述僧宗曰。從前品末放口光催供。訖珠譬。猶是請門明常。此爲下根說也。有六段。第一放光催供。第二動地大衆哀歎。第叁說五譬譏請佛也。第四佛勸問又奪其所得也。第五比丘歎昔教。第六說勝修也。敬遺記僧宗曰。哀歎品初。猶屬前品純陀騰大衆請。是第二請門明常也。從複次比丘若有疑惑以下。是開宗中。第叁勸奪門明常也。有四別。第一奪果。第二奪因。第叁舉寶珠譬。成昔果所以虛也。第四結會二教也。寶亮曰。大分此品有七段。第一說偈及長行。陳己之苦譏請佛也。第二佛即勸舍昔之所得修也。第叁比丘還更請佛住世。教我修方也。第四佛複勸令但隨佛教。修叁勝修。必獲常果也。第五比丘複請若佛果是常者。何不住世。示我勝修耶。第六更勸明今日滅度。爲汝有偏執之病。汝但莫保昔日所行爲實也。既叁勸叁請竟。衆人始懷一疑雲。理若果然者。佛初出生。何不早爲我說。第七便會通古今也。道慧記曰。大分此品爲四段。第一大衆哀歎。第二佛開涅槃宗。第叁說勝修。第四會通也。又曰。分爲九段。第一將欲涅槃。所以動地。第二大衆說偈及譬請佛。第叁佛說兩偈。止其悲請。第四若有疑惑。開常無常之端。發于衆疑。勸其令問。即說叁點涅槃也。第五比丘未能受故。所以還歎昔教爲是也。第六佛爲說勝叁修法也。第七比丘更請佛住。佛以迦葉。當爲依止。止其兩請也。第八還以珠譬。勸其令舍昔之所修。修今勝修也。第九會通昔日不得即說。今日得說之意也。後六段自相屬也。智秀曰。從此入長壽品。至童子迦葉問。正說之第二也。大意有六段。第一現動地。表佛必至。第二時衆說偈及五譬。請佛住世。第叁佛舉諸法以勸問。第四說勝修以奪執也。第五說醫譬。會通古今。第六段重作六翻。舉法以勸也。法安曰。此品是開宗之第二段。有叁別。第一譏請。從品初。訖伊字涅槃。第二執昔教請。從快說無常。訖叁修也。第叁舉今教爲請。從如佛所說離四倒者。訖品也。叁列之中各有兩翻。從始訖五譬。是請體。次從佛告比丘以下。答所請也。就第二請中。初從快說以下。執昔教以請也。我既不解。願住世爲說也。次從佛贊比丘以下。詶己所請。雲但習今教。得離四倒也。就第叁請中。初從離四倒者。訖隨佛入涅槃。謂若佛是常。常則不滅。雲何不住。教導我耶。次從我以正法付囑迦葉。以詶己請也。明駿案。此品大分爲五段。第一大衆見地動。知是表滅。乃哀歎說五譬。以邀請佛也。第二佛說兩偈。止其哀歎也。第叁舉法勸問。訖珠譬也。第四時諸比丘。聞說珠譬。始悟于理。是以發問。昔日何以不即說耶。第五佛以新舊醫譬。會通古今也。就初段中。有叁章。第一經家敘地動事。第二大衆說偈自陳。第叁以五譬譏請也。就第二段中。有兩章。第一寄言激切。謂莫如凡夫也。第二以偈說法。止其哀情也。就第叁段中。有五翻。第一舉法勸問。第二比丘執昔所得。不解今旨。第叁佛說勝修。奪己所執。第四比丘聞勝聞奪。此則已昔爲非佛今爲是也。以己未解。仍複致請。謂佛正應住世。教我令解勝修。乃以命要請也。第五佛以珠譬。曉其迷也。第四第五段。不複開也

  純陀去已未久之頃(至)是故此地如是大動

  案。僧亮曰。佛與純陀。說常住感應之義。備于上文。純陀既去之後。疑者應發。而未即問者。冀佛稽延也。故現必去之征催令問也。六種動義。備之華嚴經也。此中有兩意。前訖衆生心動。動中有聲。說大小之相也。從兜率天下。至如是大動。明必有大事也。學地有叁種。無學地有叁種。而五種已過。此第六也。法瑤曰。大士既去。無人扣發。是故動地。以表涅槃。速其勸請之端也。伊字涅槃。因斯而唱也。寶亮曰。此第七相也。此端來意。非爲召衆。但時人見佛威光恬然。情意小惰。更現此相。以表必去也。此下訖老少二人譬。第一自陳己苦請。而譏佛也。有叁意。第一說十一行偈半。正陳苦而請也。第二後兩行偈。明佛若在世。有除苦之益也。請竟佛默然故。第叁更引事譏佛也。智秀曰。此第一段也。地中有此聲者。表兩義。一者令知今是大動。二者令知此動爲涅槃相也。慧朗曰。前品末放口光。此品初動也。皆是欲爲下根人。重說常故也。從放口光訖偈。六段中。第一現涅槃相也。有叁章。此第一章

  時諸天龍乾闼婆(至)如來見放舍猶如棄涕唾

  案。僧亮曰。明佛去之苦也。智秀曰。此下訖五譬。第二段。自陳哀歎。以請佛也

  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炎(至)譬如須彌山

  案。僧亮曰。佛若住世。有如是之益也

  世尊譬如國王生育諸子(至)唯願久住不入涅槃

  案。僧亮曰。上兩章。備陳去留之損益。申己苦以請佛。而不蒙慈顧。此下訖長行。以五譬過佛也。第一明無善始令終之美。第二明以有爲爲苦。無爲爲樂。畏有爲故。佛非無爲也。第叁說無爲樂。以子在獄。父不得樂爲譬也。第四慈而不等。第五都無慈也。法瑤曰。此譬自言雖得正見。而般若未具。請佛住世。成我般若也。僧宗曰。四部不一譬諸子。明慧不耶。喻端正也。初教定慧。令我修學。生我慧命應追勝慧。教以深理。則慧命不斷。佛今既去。勝慧不續。非殺如何。寶亮曰。我未免四魔。而佛見舍。豈非以子付旃陀羅耶

  世尊譬如有人善學諸論(至)則不複畏墮于地獄

  案。法瑤曰。此譬謂佛具足。若應住世。爲我說之。如其涅槃。于諸法畏而不說也。昙濟曰。如來如似畏有爲也

  世尊譬如有人初學作務(至)雲何如來得受安樂

  案。法瑤曰。此譬明我未得解脫。請佛住世。教我令得也。昙濟曰。喻小乘初業也。囹圄者無明也。有人問者菩薩也。敬遺記僧宗曰。聲聞教修行。斷諸煩惱。爲初作也。彼人以能勤故。得罪于囹圄。今明雖斷粗惑。而細者不傾。故爲陰果之所籠樊也。有人問之受何罪者。天下有無事。傍人爲複顧問。不能爲益。若世尊果去。則同傍人泛爾無慈者也。又釋。以慈悲爲官也。寶亮曰。謂佛不應負誓者。昔發四弘願。處生死度一切衆生。雲衆生病愈。我病乃除。今我幸是可度之數。而佛息化。豈不違誓耶。慧朗述僧宗曰。初學菩薩。懷大慈悲。誓爲衆生。不舍生死。生死之應。必不可免。如官所收。若衆生得度。佛乃安樂。雲何今日。獨離苦惱耶。有人問者。余大菩薩。問始行也

  世尊譬如醫王善解方藥(至)唯願久住莫般涅槃

  案。法瑤曰。佛若不住。教我令得解脫者。則有秘吝。如彼醫也。昙濟曰。雖謂有慈。而心存勝負傷平等也

  世尊譬如老少病苦之人(至)久住于世勿入涅槃

  案。法瑤曰。此譬明己習學始。爾未成法身。請佛住世。咨問修學。法身可成。昙濟曰。若有慈者。則應救苦。今既舍苦。豈謂有慈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至)遠離諸非法自慰受歡樂

  案。僧亮曰。以慈愍故。是以現滅。備之前文。但凡夫愛緣悲重。不可理悟。今偏告比丘。以厲諸人也。寶亮曰。此下第二勸也。有叁意。第一戒時衆。第二總因果中勸。第叁勸舍昔日所得。修今伊字也。此即第一對比丘。戒凡夫也。諸佛法爾者。有感則應。感盡歸真也。樂不放逸者。教令持戒守心。正憶念者。其修定。下句修慧也。智秀曰。此下第叁段。正舉諸法。述佛本意。勸令問也。有叁別。第一將欲使問。先兩偈。止其亂心也。第二廣舉諸法勸問。第叁更舉異緣勸問。此即第一。止其哀亂也

  複次比丘若有疑惑(至)我當隨順爲汝斷之

  案。道生曰。佛雖爲純陀。說不滅之義。而諸比丘。執昔教不已。今將釋之。以明今昔之教。則妙善同也。說一切皆者。本爲衆生著叁界之惑。以遣不空之病耳。言迹既漫。理應致疑。今許其疑問。微言得顯。引背歸宗也。僧亮曰。開宗有略有廣。此廣勸問也。諸比丘觀四非常。斷疑成道。聞佛常住。應于此果生疑。則應問而無問者。必以昔說是實。若以昔說爲實終不悟今教也。是故稱名。發其疑端。昔說一切空。今言不空。是可疑也。僧宗曰。此開宗之中。第叁也。前第一因施明常。第二純陀騰大衆請明常。今此第叁勸奪門明常也。所以將奪而先勸問者。向以五譬譏佛。或言吝法。或謂慈偏。今勸其令問上開宗之旨。發今昔二教。顯二種不可請。既所未達。今應疑問也。生死虛假。終歸于空。涅槃圓極。湛然常存。爲不空也。昔說無常。止于叁界。今言無常。叁界外也。昔以叁無爲爲常。今明妙有以爲常也。寶亮曰。此下第二舉因果。總勸問也。智秀曰。第二廣舉諸法。以勸問也

  亦當爲汝先說甘露然後乃當入于涅槃

  案。道生曰。如必不疑不知問者。亦當自爲汝說。終不使汝。遂墮疑惑也。僧亮曰。謂汝自有疑。而不能問。我當爲說。然後涅槃。寶亮曰。總答前五譬譏請意。自出世以來。說苦無常。除余四倒。今說常樂具足入道。何致終始之譏耶。今昔所說。窮幽微之理。豈有畏法過耶。今入涅槃。廣爲汝說甘露極理。令得常樂我淨之法。有何乖願耶。今欲令汝識常。與文殊等。豈謂慈偏耶。出世已來。教爾正路。今複示汝甘露妙道。豈曰無慈耶

  諸比丘佛出世難人身難得(至)如求金沙優昙缽華

  案。僧亮曰。所謂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僧宗曰。向來勸問。從此下奪也。有四段。第一奪果。第二奪因。第叁舉寶珠譬。明昔果所以是虛第四結會二教也。寶亮曰。此下第叁偏勸舍昔所得果也。有四意。第一先歎比丘能離五難。並勸也。第二正奪果。第叁奪昔所行因。第四勸修取今常果也。智秀曰。此下訖如世伊字。第叁別更舉異緣勸問也。有叁章。一舉比丘德。第二舉比丘失。第叁舉佛真實教敕。以勸問

  諸比丘離于八難得人身難(至)是故汝等不應放逸

  案。僧亮曰。向與今奪也。昔偏執以爲足。更不進求。豈非空過放逸人耶。僧宗曰。比丘既勤勤請住。佛不許住。而乃勸問。所舉之理。非其境界。絕咨啓之方。…

《大般涅槃經集解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