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八

  

卷第八(長壽品第四卷上)

  合老少二人譬 多羅聚落迦葉問

  長壽品第四

  佛複告諸比丘汝于戒律(至)我當解說令汝心喜

  案。道生曰。欲令問長壽因也。長壽本是入生死。濟物之良津。以慈心爲本矣。慈之爲濟。無製戒律。令不作諸惡。然使行善。以之極也。既製戒律。有罪必治。即事如似無慈。謂無慈者。非從疑于戒律。乃是厚诠壽本。不可不問也。問于壽本。是菩薩事理。非聲聞所應妄豫。故推之焉。僧亮曰。此中所說。或是比丘所行。故偏勸雲。汝于戒律。若有所疑。乃至莫謂如來唯修諸法本性空寂者也。佛初開宗。明施是壽因。純陀以護法爲因。廣宗中。以叁修爲因。雖說叁因。未盡壽本。今先舉戒後舉智。略舉始終。明一切萬行。皆是壽因。開其問宗。故此先舉戒律也。敬遺記僧宗曰。前奪因奪果。釋會二教宗致。略舉前來。舉境勸問。但所舉之理。既爲深玄。二乘雖疑。思所不及。未能發問。佛知其不能。所以重勸問者。令其高推有在也。所以舉戒律令問者。戒是聲聞要行。入道之初基也。又一義。聲聞不疑戒不趣佛。但疑戒未必致常也。又一義。假使能致常果。未知此戒與昔之戒。雲何爲別。既懷此疑。疑則應問也。法蓮記僧宗曰。前品舉空不空等慧境。以勸問。今舉戒律萬行之因。以勸問也。若因不了者。果亦不究竟。而因有戒定慧也。所以偏問戒律者。戒是聲聞所行。由律儀戒資。以得定戒得道共戒也。慧朗述僧宗曰。勸比丘問。凡叁重也。前品止其哀歎。便勸令問。因修至此。今此第二又勸也。將欲廣開常旨。而戒是萬善之本。故舉戒以勸問也。寶亮曰。此下第四段。催衆令問也。戒是聲聞之本。所以舉戒而勸問也。智秀曰。上舉諸法以爲勸。恐諸比丘。憚常理之深。不敢致問。今指複舉戒。是常所行事。約就近情。以爲勸也。明駿案。前因受供以開常宗。唯有純陀。利根一聞即悟。設五翻咨難。以辨法身般若解脫。即得重顯久是常田也。然而常旨幽微。應須廣辨。以大衆悲深。頓忘咨決。頻仍哀請。爰生傍論。是以放光催供。重顯義宗。複因純陀詳本迹二旨。明食非實受。滅豈真亡。而純陀去後。時衆默然。于是動地駭情。複與問首。而哀戀之至。了無咨啓。唯深陳哀苦。設譬仰譏。于是世尊。因以二偈。抑其悲情。略舉法門。勸其令問。所舉所勸。皆是果旨。觀彼衆心猶迷。憤發乃說叁德涅槃。奪其所證。比丘遂乃更執昔教。還複苦請。佛以勝修遣執。以醫譬會教也。哀歎苦請。紛綸始息。是故略舉常住之因。戒定智慧。勸令咨問。此第二勸也。所以先舉戒者。夫十地以大悲爲首。五戒以不殺爲先。下答長壽因雲。大慈大悲。授不殺戒。長壽之因。莫先于戒。是以先勸問也

  我已修學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明了通達

  案。僧亮曰。說智因也。僧宗曰。言如來窮達性本。得本則握末。必有洗疑之德。故勸問也。寶亮曰。昔明持戒得果。但獲斷滅空無爲耳。佛今意雲。我昔所言。斷滅空無爲者。乃是今日常住家因。汝于此義。應疑可及機而問也。智秀曰。舉佛德也。道慧記曰。謂佛先已修行。得至常處。汝今豈得不修戒等行耶。明駿。案。萬行終以戒定智慧爲本。前句舉戒。此舉定慧。本性空者。慧之境也。寂者定也。下文比丘。即述此叁旨。雲不思議也

  汝等比丘莫謂如來唯修諸法本性空寂

  案。僧亮曰。明萬行皆是因也。僧宗曰。空不異昔。恐其疑止。乃更舉不空。發其問也

  複告比丘若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悉可問

  案。慧朗述僧宗曰。第叁勸問也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至)無有智慧能問如來

  案。僧亮曰。佛果深妙。我智微淺。不能發問也。教誨者。即戒律也。明駿案。釋所以不堪問也。即領上叁旨。皆不思議故也。境界者。即舉上性空也。諸定者。即舉上寂義也。教誨者。即舉上戒律也

  世尊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至)于諸戒律當何所問

  案。僧亮曰。如來敕問。必欲流通。而諸聲聞。不住有叁。一者以智淺。二以壽促。叁無眷屬。所以不能任持法也

  佛告諸比丘汝等今者(至)諸有疑網恣隨所問

  案。僧亮曰。比丘致辭。未有所推。欲令推諸菩薩。故重敕也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至)時諸聲聞默然而住

  案。寶亮曰。向自辭不堪。今舉所堪者也。慧誕曰。前勸問意。欲令以譬自陳。後勸問意。令推能菩薩。何以然。大士于此坐中。生下品解。後乃更生中上品解。所以推也。年二十五者。智力強利也。常解美滿。喻端政也。備修萬善。喻多財也。藉過去微品常解。以生現解。喻父母也。以現在中品解。能生未來上品解。喻妻子也。品品各有種類。喻眷屬宗親也。通爲一解故。言悉皆存在也。以如來譬智人。以常理譬金寶。其下文曰。以念念滅故。譬病笃命終也。感後勝解。爲命家屬也。以解存故理顯。義言還得也

  爾時佛贊諸比丘言(至)令是妙法久住于世

  案。僧亮曰。羅漢心者。少欲知足也。以此二緣者。聲聞不具上叁事。菩薩具叁事也。昙濟曰。以此二緣者。一以聲聞無眷屬。二以菩薩多眷屬也。僧宗曰。二因緣者。一謂善能問答。現在有益。二以令久住。未來有益也。慧誕曰。二緣者。一以能問。二以能說。明駿案。二緣者。一者能令法寶久住。二者利安衆生也

  爾時佛告一切大衆(至)第二第叁亦複如是

  案。僧亮曰。壽命是果之極也。戒歸是因之始也。舉因果以勸也。明駿案。前品勸問。空不空等。偏舉果也。而此品初。又唱戒定智慧。偏舉因也。今舉若戒若歸。因果雙稱也。戒即萬行之本。歸即一體叁寶也。此下入大衆問品。略說之中。第二段也。即以問答。爲兩翻也。就問中有兩量。一爲問之漸即長行也。二正問即偈也。長行中有四翻。第一佛普命。第二迦葉奉命。第叁佛即許也。第四迦葉謙光也。此即第一命問也

  爾時衆中有一童子菩薩(至)若佛聽者乃敢發言

  案。僧亮曰。迦葉自疑。雖在大衆之例。懼非應命之人。故有咨也

  佛告迦葉如來應供正遍知(至)斷汝所疑令汝歡喜

  案。僧亮曰。舉佛叁號。明無法不知。有問皆能答也

  爾時迦葉菩薩(至)及因大衆善根威德少發問耳

  明駿案。奉旨謙光之辭也

  即于佛前說偈問曰

  案。僧亮曰。此下第二是問分也。凡有叁十四問。有四段。第一略。第二廣。第叁勸信。第四問修行也。第一段中有四問。初兩問果。第叁問因。第四問經名字。及流通經德。經體已周。名究竟彼岸也。第二段中。有十六問。從開微密。訖天意樹也。此中廣說有四重。初一問廣果。次從得廣大已下。訖四倒。有四問。廣流通及依人之義也。次有兩問。問作善業。及難見性。以廣因也。次有九問。從解滿字。訖天意樹。廣文字功德也。上來二十問。廣略再說竟也。第叁段中。有十問勸信也。所以勸信者。佛由因得。複言涅槃。而說是常。若不更以事釋世所難信。故說十問。以釋之也。第一問意。佛若從緣無性。不應獨常。下答雖從緣得。然有惑則無常。無惑則常也。第二第叁舉果勸信。初舉外後舉內也。第四第五說有大慈。如世父母。慈心所說。不欺衆生。第六說涅槃。示現不實也。佛常已下四問。證示現也。何者。佛不食而受食。不病而現臥。故知不滅。而現滅也。次有二問。明現在知常受樂。後世識有余無余。化功已訖。所以應現也。第九證不病。第十明說病說滅。皆是密教也。第四段中有四問。第一問依經修行。即五行也。所以問行者。上說經功德。能治四重五逆。治必須行。行此五行。亦不治自差也。第二釋所以差。以轉近爲差。乃舉五人。遠近爲證也。第叁請說行義也。第四問性明性有因果。行有違從。識性則從即師子吼問也。不識性即逆即迦葉問也。次兩偈說涅槃。因果[洌-歹+(虍-七+廾)]曠。問所不能盡。所以不問也。寶亮所判與此同。不複煩載。昙濟曰。第一有四問。正明經體。長壽因果。結經名字。第二開微密。至觀叁寶。有十六問。廣上果及經名字流通也。第叁從叁乘若無性說微密。有十問勸信也。第四說微妙諸行。有叁問。問因經修行也。第五悉有安樂性。一問辨依經行。行之次第也。第六今欲問諸陰。一問擬以憍陳如答也。案。僧宗曰。此經大要。以常果爲宗。前純陀因施明常。爲義則略。迦葉今廣設所問。重申前旨。廣略二問。何以取別多敝教以明常。今設問答。以取悟。然問答大旨。論因說果。明境辨行。條緒雖多。要不出此也。爲問之體。懸取答意。所以義旨相苻。無越經致。就此問中。科節略有四別。第一有十叁問。明常住因果。次有十九問。歎經功能。次有一問。明依生行。次有一問。明所照之境。就此四中。各有廣略。開則有八。合則成四。其中支別。故以四爲其緒耳。案。智秀曰。勸旨已著。時宜問也。機在迦葉。故聞命矣。爲問之辭。凡叁十有四。以義而分。略爲叁斷。可者。經之旨歸。以極果爲宗。然果之所由。非因不就。故咨啓之端。宜其先也。是故第一從始。訖究竟倒彼岸。有五問。問因果結名字也。典诰之體。略已舉矣。將欲化傳千載。利益無已。然道不自弘。通之由人是故第二從願佛開微密。訖太白與彗星。凡十問。問通經之法。及能通之人也。雖複人法二理。顯然可別。未辨弘之有益。無以獎銳學人。是故第叁從雲何未發心。訖最勝無上道。凡十九問。問經之勢力也。若通而爲論。此之叁義。亦足通矣。今從事從義。致有別也。明駿案。判問大體。世有六分叁段。第一略。第二廣。第叁勸信也。略問中有八問。第一問長壽因。第二問長壽果。第叁問金剛身果。第四問金剛身因。此四問略辨般若法身。第五問解脫。第六問經力。第七問經名。所以約經名辨經力。以問解脫者。有二義。一者此經以常住爲宗。而以無累。爲名累故。所以無常常故。所以無累也。二者明近遠解脫。皆是經力。近則能滅因中叁障。遠則能辨果地解脫。是以問言。雲何于此經。即是問名問力也。究竟到彼岸。即是問解脫也。下名字品雲。聞此經名。生四趣者。無有是處。…

《大般涅槃經集解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