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十四

  

卷第十四

  雜廣解脫義 釋一等四執義

  四相品之第四

  又解脫者名曰甚深(至)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明駿案。前已廣上八味竟也。此下更舉別義。是二乘所不能入者也。此總歎甚深不可見也

  又解脫者名無舍宅(至)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明駿案。雜舉衆德。隨所樂入而解釋也

  又解脫者名斷一切(至)無漏善法斷塞諸道

  案。僧宗曰。斷邪見諸道也

  所謂若我無我非我非無我

  案。僧宗曰。我者常見。無我者斷見也。非我非無我者。此第四家計也。[門@報]第叁家。第叁家雲。亦我則不同第一家。亦非我複不同第二家。所言不同者。謂不全同。乃片同耳。今第四家。複異第叁家也。言非我者。不同第叁家斥我也。言非無我者。不同第叁家斥無我也。雖有此言。及其撿核。亦不得異第叁家之也

  唯斷取著不斷我見(至)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案。僧宗曰。生死非我橫生我心。此是取著應斷也。佛性是理。不斷此也

  又解脫者名不空空

  案。僧亮曰。常樂我淨是一實。又解脫衆苦是二實。故名不空空

  空空者名無所有(至)實無解脫故名空空

  案。僧亮曰。尼揵所計解脫。無常樂我淨一空。又非解脫二空也。名無所有者。體是無常。又非解脫。無所有者也

  真解脫者則不如是(至)而複無有水酒等實

  案。僧宗曰。水酒瓶者。爲不空空譬也。乃可無水而器不空。明涅槃乃空無生死耳。而常果不空也

  解脫亦爾不可說色(至)誰受是常樂我淨者

  案。僧宗曰。垂形六道處。處見色也

  以是義故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至)如來即是涅槃

  案。僧亮曰。本未釋之。貪是結本。相名貪境也。貪與所貪。系縛叁有。一切煩惱。由之而起。故生死之數。因果無窮。永斷貪故。次第而滅。一切解脫

  一切衆生怖畏生死(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案。僧亮曰。上廣說解脫。令人歸也。法相有叁。何者。法相常定。貴其先覺。先覺者歸佛也。所覺者。妙歸法也。非法不得名覺也。小覺諸法非我。假用境智合用。生死可除。識其合用歸僧也。歸說行始。此明其終。終得盡苦。名解脫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案。僧亮曰。涅槃一法具二也。二言俱在當也。佛法僧常者。常即涅槃。常名是一。而叁事即涅槃。僧宗曰。如叁歸之異者。當知涅槃。似不一體。欲令如來釋會叁歸。所以體一而義異之旨也。佛以衆生畏生死故。爲說叁名。非所以別體也。有法名一義異者。此更開釋所以得有施叁名之竟也。夫施設名義。自有多塗。如佛法僧常。是名一而叁義是異。佛以覺爲義也。法名不覺者。法以軌爲義。非覺義也。涅槃名解脫者。即是無累。彼自有釋義也。今解脫者。是翻彼義釋也。虛空名非善者非善。非惡也。此證名義俱異者矣。我昔告彼提者。引證叁歸名義不應一也。就別體法僧。則體義俱異。今就佛上。則其體雖一。逐義爲叁。不可以體一故。使義不得叁也。謂義有叁。欲令體亦別也。說一爲叁者。隨方設化。說法不同。叁歸亦爾也

  迦葉複言如佛所說(至)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案。僧亮曰。生滅聚積名身也。分別苦樂名智也。涅槃無此。故名舍也。誰受安樂者。上說種種樂。明非受樂。故發問也。身得安樂者。有食有身。有識分別。名爲苦也。無食無身。不生分別。名爲樂也。無受樂者。無受理圓。不可以方事喻也。此中諸譬。皆是少分耳。僧宗曰。食已悶者。行地之時。貪嗜五欲。譬之于食。爲惑所蔽。如心悶也。出外欲吐者。標心離苦義言出耳。欲除煩惱。吐已還者。修道斷結。功登果就。俯入生死。譬如還也。同伴問者。如迦葉今所問也。若言差者。如來解釋果地之妙極也。顯別昔曰舍身舍智。言虛不實也

  迦葉複言不生不滅(至)如來之性即是解脫

  案。慧朗曰。迦葉因釋解脫。有此句也。故以爲難。請重釋也

  佛告迦葉善男子是事不然(至)不可以譬烏鵲之音

  案。僧亮曰。以鳥譬鳥。以聲譬聲。遍取同鳥。不得相比也。分取可譬佛聲也

  爾時佛贊迦葉善哉善哉(至)知諸法性皆亦如是

  案。僧亮曰。以是因緣者。少分因緣也。無能匹者。非遍喻也。爲喻者少分也

  迦葉複言雲何如來(至)成就滿故名大般涅槃

  案。僧亮曰。凡聖不可相譬。若分取可借凡以明聖也。雖不具足者。逆罪有二種。一者但以心重。爲不具足。二者以心重事重。爲具足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當作如是護持正法

  案。智秀曰。迦葉領旨。佛贊述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9】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