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十五

  

卷第十五(四依品第八)

  釋以四果擬菩薩 位釋叁乘十地 出瞿師羅經魔變作佛事釋 正法余八十年前叁十年事 釋四依人修因久 近辯信不信相

  四依品第八

  案。僧亮曰。此品答雲何得廣大問也。廣上依經流通也。四相說其德。此四出其人所住。因說流通者。如來解脫。理幽事遠。恐後弘之無人。于常住因果。不生信也。若不信果。則不行因。雖說無益。是故先辯流通也。大分爲八段。第一就菩薩地。配四人相。第二顯須四依之相也。僧宗寶亮曰。明降魔方法也。第叁出流通經時及處所也。智秀曰。廣四依人化功也。第四辯四人師及弟子。修因遠近也。第五說不信四依之失。信者之德也。僧宗曰。勸信經也。第六明應敬重師也。第七敘四依人之益。謂依經修行。除八種不淨。內雖犯戒。不失福田也。僧宗曰。簡福田也。寶亮曰泛明福田相也。第八會宗明人。能知法人。即是法不違昔說也

  佛複告迦葉善男子(至)爲世間依安樂人天

  案。僧亮曰。末世通法。非聲聞之位。而以配菩薩者。但以聲聞法服出家。其身正故配之。菩薩樹自正之義也。雖晦迹俗流。而清白無染。量同羅漢也。此下八段之第一。配顯四人相也。依聲聞所斷見谛及欲界思惟。以配菩薩斷叁界煩惱。始終作二人也。依聲聞爲叁界思惟。以配菩薩所斷者。習始終作二人。合爲四人。僧宗曰。護正法者。不使耶侵毀也建立者。令法不墜也。憶念者。存而不忘也。智秀曰。此第一段中。有叁章。此第一總舉數歎德也

  何等爲四有人出世具煩惱性是名第一

  案。僧宗曰。聲聞位中。始于內凡夫。終阿羅漢也。菩薩位中。始于住前。終期十地。取少分相似。相擬配也。此從四意止。至世第一法。擬住前叁十心。並是折伏道。未得真無漏也。寶亮曰。始得假名法空。伏見谛重執也。智秀曰。此下第二章。列數置位也。依斷結經雲。得衆生空。至第七品。心已上信首五根立。未入真無漏。如聲聞人。始于暖法。終世第一法

  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

  案。僧宗曰。聲聞以見谛爲粗。思惟爲細。菩薩以叁界爲粗。習氣爲細。今六位終心。斷叁界結盡。如須陀洹斷見谛盡也。七住始侵習氣。如斯陀含侵思惟結也。寶亮曰。從初地訖六地。若一豪惑未盡已來。如須陀洹斷見谛惑盡。斯陀含斷欲界思惟六品結盡。證果行向。但使欲界一豪惑未盡。猶名斯陀含。以未離欲界故也

  阿那含人是名第叁

  案。僧宗曰。欲界惑盡。侵上二界思惟。不還下界受生。明八地以上。斷叁界外。若粗若細。不複還叁界受生。而七地不爾。容有身在欲界。成七地者。終不得。仍進八地不逐之。名則不顯也。論此義勢。應通十地。但爲贊歎十地。以配第四人故也。寶亮曰。六地滿足。後更進。所斷訖乎。九地斷色心塵。粗障已盡。不複受叁界生。故取類第叁果人

  阿羅漢人是名第四

  案。僧宗曰。經言十地菩薩。當知如佛其有象王。視觀形容似佛。是故前問雲。實非阿羅漢。量與羅漢等也。事乃應喻。聲聞羅漢。既位鄰于佛。以其智用明勝形儀。量與佛羅漢等也。寶亮曰。羅漢斷叁界結盡。而習氣未除。以類十地菩薩。斷色心粗障乃盡。而色心集起之源未斷。以爲類也。智秀曰。羅漢是四果之極。十地是萬行之極。義是同也

  是四種人出現于世(至)爲世間依安樂人天

  案。智秀曰。此下第叁章。廣顯德位也

  雲何名爲具煩惱性(至)是名凡夫非第八人

  案。僧宗曰。向合則爲四。開則爲八。是爲聲聞之與菩薩。各有其向。則成八也。猶如第十六心。結成初果。十五心已來爲近向。五方便爲遠向今菩薩以六地爲果。五地以還爲近向。叁十心爲遠向。羅漢以叁界盡爲果。無礙道以還爲向。中聞果向。以意唯擬。是則第八名同。高下爲異也。恐人謬解故。複簡之言。是住前地之名字。第一從未得假名法空。鄰四念處人。名幹慧地。第二從得四念處以上。至世第一法。信根立者。名之性地。第叁從登苦忍心以去。至未得須陀洹果以來。名八忍地。第四斷見谛盡。名爲見地。第五得斯陀含果。名爲薄地。第六得阿那含果。名離欲地。第七羅漢果。名已辨地。第八辟支佛地。第九菩薩地。第十佛地。從上來作第一數。至八忍地。是聖人位。今言非此第八人。是性地凡夫。爲初依也。所以須作此料簡者。昔小乘教中十地。有因果兩別。從性地至八忍地。皆是須陀洹向。今大乘十地。無因果異。而以性地。作初依時。恐人猶作昔意。謂須陀洹向盡。是初依人。欲指性地。故簡出八忍地也

  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名爲菩薩不名爲佛

  案。法瑤曰。八人之名。名複濫佛。從佛下數至此地。爲第八。從此地上數至佛。複是第八。今以菩薩名之。居然非佛第八也

  第二人者名須陀洹(至)名爲菩薩已得受記

  案。僧亮曰。菩薩有叁位。初地得無漏。是心位也。八地無漏。是身位也。第十地。是法王位也。明此第二依。未得八地以上二位也。法瑤曰。製十地爲叁住處。叁住處者。六地已還。未出叁界。穢國一住處。七地是二國中間。非淨非穢。爲一住處。八地已上。相心都盡。名爲淨國。爲一住處。言此第二人。未得七地以上住處故也。僧宗曰。所以複須簡名者。聖位有叁。而此人是四中之第二。恐濫聖位之第二。故須簡也。第叁人者。聖之第二。即是四中之第叁也。寶亮曰。就第二依人。向上數第叁爲第二。而第四爲第叁。雖複未得此位。而已得受記。登聖無漏也

  第叁人者名阿那含(至)是則名爲第叁人也

  案。僧宗曰。客塵者。以叁界外惑爲舊。叁界內惑爲客。以根本爲義也。如前品說燈燼。譬後明不還義也

  第四人者名阿羅漢(至)名人中勝爲歸依處

  案。慧朗曰。略舉叁德。釋羅漢也。斷諸煩惱。釋殺賊也。逮得己利。釋應供也。所作已辯。釋不生也。如序品中所釋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亦無敬念而作依止

  案。道生曰。執無常者。必畏常說。如必畏者。四依出化。則成魔矣。僧亮曰。第二說須依者之相也。常說依法不依人。今舍法依人。懼魔道亂真。故下引成經證。魔爲亂未。若能依法者。不須依人也。僧宗曰。將明惡世魔以壞亂。要須四依降其方法先假爲依之辭耳。就降魔文中。可有五翻。第一引瞿師羅經爲難。第二譬明聲聞須依菩薩也。第叁明菩薩由有經力故解降魔。第四明魔于二乘心無所畏。唯四依人力能降之耳。第五明聲聞于外魔生怖畏也。此即第一引經爲難也。謂瞿師羅。是須陀洹人。尚不免爲魔所壞。況余人耶。下以銜物堅持。喻須陀洹。理當不爲魔之所亂。一往于形儀之中。不能不惑耳

  佛言善男子于我所說(至)如是作已長夜受樂

  案。道生曰。此明說常有真有僞。不可其不信也。僧亮曰。依經法以撿實。則知說者之善惡也。智秀曰。次明世間應須依此四人。受降魔之法也。迦葉前後。凡作兩翻難。第一謂魔能現作佛像。真之與僞。何由可分。今此答中有兩意。此即第一。且一往許令分善惡也

  善男子譬如偷狗夜入人舍(至)如彼偷狗更不複還

  案。僧宗曰。魔譬狗也。夫狗欲爲盜。必見其外。無守護之人。內有昏夜之闇。是以得入。魔亦如是。外無善友知識。內有無明[雨/複]心。魔得爲亂也。聞慧甚卑。喻之婢。使以微明之中。撿魔虛實。以五系之力。魔即去矣。智秀曰。勸行者。以理撿魔。即是撿魔之方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至)所可言說未必可信

  案。僧宗曰。此問意。明四依無益。何者。若力能降魔者。則不假四依。若不能降。則形儀相亂。雲何可尋。智秀曰。此第二翻難

  佛言迦葉善男子如我所說亦複如是非爲不爾

  案。僧亮曰。答意雲。若菩薩者。非爲不爾。我爲聲聞。故說降魔。以聲聞未習大乘故。須依也。依四依故。得降魔之法耳。智秀曰。答有二意。此第一。且一往許之。明審能降魔。實能近涅槃也

  善男子我爲聲聞有肉眼者(至)如此佛乘最上最勝

  案。僧亮曰。常理在生死之外。而天眼本以見障外爲用。若不能識者。不如肉眼。而能識也。僧宗曰。必能降魔。則不假四依也。我爲聲聞故說耳。智秀曰。此下正答問。有叁翻。此即第一明應學降魔者。唯是聲聞。非都未涉佛法人也。故須四依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勇健威猛有怯弱者常來依附

  案。僧亮曰。有四弘誓者。譬勇士。畏生死者。譬怯也。寶亮曰。此下有兩譬。先明佛在世時。佛教聲聞降魔方法。第二惡龍以下。譬佛去後。四依人出。以教聲聞降魔法也。勇者。佛有十力四無畏也。怯者。聲聞也。智秀曰。此答中第二翻。舉四譬。此第一譬也

  其勇健人常教怯者(至)修學矟道長鈎罥索

  案。僧亮曰。譬叁修以防惡也。慧朗曰。叁慧聞慧如弓。思慧如箭。修慧如[金*羽]等也

  又複告言夫鬥戰者(至)應自生心作勇健意

  案。僧亮曰。涉生死之險。如履白刃也。當視人天。生怯弱者。生死倒惑無根。譬彼怯弱也。從理生解。有根難動。自譬勇健也

  或時有人無有膽勇(至)不久散壞如彼偷狗

  案。僧亮曰。魔如偷狗。設使詐爲佛相。其內無法若見聲聞。不怖畏者。則不能亂

  善男子如來亦爾告諸聲聞(至)愁憂不樂複道而去

  案。智秀曰。合譬

  善男子如彼健人不從他習(至)于是事中終不驚畏

  案。僧亮曰。學大乘者。有二事。不須依人。一以積德深厚。二以大乘經力。自能降魔也。此即第一。顯菩薩德行。所以無畏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至)亦能降伏令不複起

  案。僧亮曰。第二譬經力也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龍(至)或以眼視或以氣噓

  案。僧亮曰。上雲學大乘者。能令魔事不起。而佛在道樹下。無魔事。斯言似虛。是故以此一譬。正顯菩薩以降魔之力。攝得聲聞。兼遣此嫌也。龍譬魔

  是故一切師子虎豹(至)或觸其身無不喪命

  案。僧亮曰。譬二乘也

  有善咒者

  案。寶亮曰。譬四依也

  以咒力故

  案。慧朗曰。譬經力也

  能令如是諸惡毒龍(至)柔善調順悉任乘禦

  案。寶…

《大般涅槃經集解十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