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二十

  

卷第二十

  廣論中道義 釋有無中道 釋實相中道 釋相續中道 釋佛性依持建立義 釋象牙雷時生花 百盲人治目譬 貧人見王子淨妙刀譬

  如來性品之第叁

  爾時佛贊迦葉菩薩(至)汝已成就深利智慧

  案。僧亮曰。第十段。佛還印可贊述也

  我今當更善爲汝說入如來藏

  案。僧亮曰。已知歸處。正應修習以趣之也。此下廣辨得失。以顯中道之行也。僧宗曰。此下大段第四也。前開善業。辯昔教不說含識有性。則是有倒善業不成。今依圓教。皆有真性。此是正解即善業也。理深難解。亟生誹謗。勸生信解。要須善識來果之相也。雖複標心懸契。非行不階。是故應修中道觀行也。此下辯中道。有十別。第一有兩句。先定因果。即是略顯十道體相也。第二明乖理爲倒。第叁明如理爲解。第四明如來知其偏發。能善療治。第五更複舉理驗其所執。第六尋其起惑之根原也。乃于如來所說偏教。廣生謬執。第七明非但直于偏教之中。生無常倒。亦迷昔曰因果之言。生二法想也。第八引般若經燈主品。相續中道。第九寄乳酪譬。重顯中道之理。第十歎教。言此經深隱。始是窮理也。寶亮曰。此下大段中第叁也。辯叁種中道。正明作善業義也。第一明理斷常有無中道。第二明實相中道。第叁辯相續中道也。就明離有無中道。有五章。第一明失。第二明得。第叁總爲得失作譬。第四與佛作譬。第五勸行也。明失之中。初先開二句且泛明天下失者之意。第二從若言諸法。皆無有我以下。雙舉六行。正明失也。初二句者。若計身有神我。即是常見。明如此之人。終不離于苦也。或複有言。佛亦同有神我之我。此第一句也。無我者。若謂此身。乃至濫佛。盡是斷滅者。既俱是空法。雖行淨行。何所獲耶。智秀曰。辨不斷不常中道。有五意。第一。從始訖無所利益。正明常住定中道之理也。雖有而不在因中。然果非永無也。第二訖要因斷常。明違上所說。則成二見。以爲失也。第叁訖遠離二邊。而說真法。辨安心在理。修得中也。第四訖清淨佛性。常住不變。釋上第二第叁兩章。明所以有惑解之意也。第五訖雖有去來。常住無變。誡勸學者也

  若我住者即是常法(至)修行淨行無所利益

  案。僧亮曰。先說理不可偏。欲顯偏者之失也。所利益者。若一切無我。則修道無果。正辨偏者之失也。僧宗曰。不離苦者。若我在陰。則與陰爲一。若我常者。苦亦應常。苦若常者。永不應離。而今苦定可離得知常果不在身中也。六卷雲。若使有我。終不經苦。而要經苦故。知無我也。無利益者。若終期滅者。則徒修淨行也。寶亮曰。若計此身有神我者。即是常見。此人終不離于苦也。亦複言佛同有神我之我也。無利益者。若言此身該佛。盡是斷滅者。既俱是空法。徒修淨行。何所益耶

  若言諸法皆無有我(至)亦複如是要因斷常

  案。僧亮曰。此辯偏執者之過也。如蟲者。終不離斷常也。僧宗曰。第二明乖理取相。起斷常之執也。夫生死之中。雖雲無我。而性理不亡。神明由之。而不斷也。若計一切悉滅。則上乖圓極。下乖因性。謂斷見也。若言有真實之我。住在生死之中。常而不滅者。即常見也。言一切行無常者。上明我倒。此明常倒。下明苦樂相對六句也。修一切法常墮常見。墮常見者。欲明凡夫舍捉不定。有時計斷。有時計常。如步屈蟲也

  以是義故修余法苦者(至)遠離二邊而說真法

  案。僧亮曰。以上偏見之失。分別異相也。僧宗曰。此第叁意。明如理故解也。所以言余者。若先說佛果。則余生死未說。先說生死。亦如是。寶亮曰。此五別之中。第二明得也。生死是涅槃家余。涅槃亦是生死家余也。以得爲善

  凡夫愚人于中無疑如羸病人服食蘇已氣力輕便

  案。僧亮曰。凡夫于中。猶尚無疑行道。便易進趣佛果。況聖人乎。釋上義也。敬遺記僧宗曰。疑是解津。既有重倒在心。何容知疑耶。氣力輕便者。謂羸人不堪多蘇。躁動不停。斷常不定。捉放易轉也。慧朗述僧宗曰。謂凡夫聞已。即得無複疑也。如羸病者服蘇。氣力得輕便。而鮮舉也。寶亮曰。無疑者。結上意也。從如人服蘇已下。第叁意。總舉得失作譬。此服蘇之譬。明得失有也。謂智者得理。必有利益。如病人服蘇。得氣力也。下以四大。譬失者也

  有無之法體性不定譬如四大其性不同各自違反

  案。僧亮曰。不定謂不偏也。涅槃實故。名妙有也。生死虛故。名爲無也。因果相續。一體之中。而有二相。不定者。此明法理不偏也。寶亮曰。爲失者作譬也。將作譬故。先舉失者所計斷常。計斷是無。計常是有。既是橫計。所以不定也。下引四大其性各異爲類。如計常也

  良醫善知隨其偏發(至)清淨佛性常住不變

  案。僧亮曰。衆生煩惱偏發。如來應之。亦有偏教斷其偏惑。令會中道。若聞偏說。謂佛性變異也。僧宗曰。第四意也。醫即佛也。若常病者。爲說偏教。若斷病者。爲說圓教。乃至叁毒不同。亦說叁藥。以治之也。寶亮曰。第四與佛作譬。如彼良醫善知病源。則應病消息也

  若言者有知不應染

  案。僧亮曰。後文有證也。若定有佛性。是名染著。若定無佛性。是名妄語也。僧宗曰。第五更舉理。以驗惑爲罪也。謂生死有我者。計我之家。何以稱染耶。而言染者。當知。邪[言*恭]不稱理也。寶亮曰。第五教行人。離于執著也。雲未來身一體叁寶。不應謂如質像之法。執著而取也

  若言無者即是妄語

  案。僧宗曰。若圓果之上。無自在我者。聖人何故。字汝爲語耶。寶亮曰。若言未來二頭叁首。都無者。便是妄語也

  若言有者不應默然

  案。僧亮曰。不應有聖默然也。思益以諸法空。故名聖默然。此無對句也。僧宗曰。若生死有我者。及撿問之時。何故默然耶。寶亮曰。不應如犢子道人之所計也。如此諸句。勸厲行人。應當推理。而會中道

  亦複不應戲論诤訟(至)不解如來微密藏故

  案。僧亮曰。已說理中無偏。偏執是诤。不偏即了真也。僧宗曰。一等四執。皆有過咎也。即色之過。如僧伽也。離色之過。如衛世師也。計一神我。不一不異。如犢子道人也。斷見外道。計一切無。複與前反。皆诤訟也。但求了知者。所執即耶。但當求實相理。豈可輕生執耶

  若說于苦愚人便謂(至)我身即有佛性種子

  案。僧亮曰。已辯得失。今重勸也。夫正因性常。常則是樂也。敬遺記僧宗曰。此下第六。尋惑源起倒所由也。不達偏教之旨。乃計一切苦也。智者不爾。得教外之旨。不滯偏言也。法蓮記僧宗曰。此下第八。迷偏教而起惑之源由也。此中有叁番。明人惑教也。第一惑偏教。第二惑圓教。第叁雙惑偏圓二教也。若說于苦。愚人便謂。無常此第一惑。偏教上但言起惑。未辨起惑之始。今明惑起之根源也。若論次第。應先惑圓教上也。數明此義。知邪計爲非。今始惑偏教也。說一切苦。複不能知身有樂性者。上句濫雲。佛亦無常。此言未都無佛性也。若無常無我空寂四句。皆是有爲也。解脫是無爲也。無我是衆生空。空寂是法空也。我身即有佛性種子者。衆生是正因。爲種子也

  若說無我凡夫當謂(至)雖有去來常住無變

  案。僧亮曰。有爲因果。從顛倒起。假名不實也。如幻化者。從緣見也。敬遺記僧宗曰。如淨名經雲。迦栴延于後廣宣其義。非直不達佛地無苦。亦複不識苦之不生。是故致淨名诃也。初說苦。次說無常。次說無我。次說空不說不淨也。法蓮記僧宗曰。如幻化者。大品經雲。設有一法。過于涅槃。我亦說之。如幻如夢。此言都空。如八萬劫斷也。人中師子。雖有去來者。覆相說故。言佛亦滅。而實法身真不滅也

  若言無明因緣諸行(至)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案。僧亮曰。上以不分別爲失。此取因果定相。著有爲故爲失。下以苦無常無我。顯著無爲之失也。我與無我。性無有二者。此明第一義中道。離有無二邊也。敬遺記僧宗曰。此第八段。曾聞師說。指此名爲迷圓教而起惑也。就文而撿。無灼然有異。乃隨人釋耳。但上已明有無中道。然亦事須明顯相續中道。以其義勢相涉故也。前叁句。就有漏法中。明因果黑白二法。通漏無漏。明因果也。凡夫聞因果之言。便謂天隔。生二法之想。深達之者。體因果之異故。不得言一。因果相關。不得言異也。法蓮記僧宗曰。此第二番惑圓教也。聞說法身是常。學地無常。凡夫執言。佛與衆生。明無明異。有爲無爲。各不相關也。偏教亦明十二因緣。何以爲異。借以爲譬。于明無明。若不了者。況能善達圓教妙理耶。無明爲因。明則爲果。下有爲無爲等句皆如是也。寶亮曰。此下第二重。明實相中道也。若直談昔教偏取生死。空有爲實。若就今經爲語。乃識神明妙體。真如爲實。知金剛心已還。必是苦空無常。佛果必是常樂我淨。若作如斯之解。便于兩邊。皆得實義。成中道行。所以然者。生死體空。亦從本來。無二無別。涅槃體如如。亦本來無相。此是體。識諸法實相之理也。然此中所明。唯斯一途。下所曆事。雖多。然其義要不複異也。夫執相者。雲因緣之法。有一定性。無明亦有一定性也。兩物各不相關。是故佛言。實相之理。彼此俱無也。智秀曰。此下明相續法上。辯不異一段之中道也。有二意。第一說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正顯不異。一假名義也。第二從我與無我。性無有二。訖無有二相。第二意。以理相深遠。恐聞不即解。乃引諸佛所贊。及大品所明。我亦曾說假一之理。用證今說。明其理甚實。不可不信也

  若言應修一切法苦(至)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案。敬遺記僧宗曰。尋此語似迷圓教而起惑也。說金剛已還。一切法樂聞此之言。謂天然殊異。斯則迷滯相續假義之一邊也。若不依此釋者。還就偏教起惑。正言偏教說一切苦。謂秘藏亦苦。凡夫聞此生斷見。則念念生滅。前滅後起。都不相關。頓乖相續不異之旨也。法蓮記僧宗曰。第叁番。人情有疑。謂二人惑二教也。今明一人雙惑二教。乃結與一人也。一切法者。是偏教也。凡夫謂二。是圓教也。亦應如前。備有五句…

《大般涅槃經集解二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