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五十四
卷第五十叁
辨信 辨直心 辨戒 辨善友 辨多聞 論闡提有佛性義 釋闡提名 釋九地菩薩見法有性所以不見佛性 明法佛有二種說一者有性二者無性爲衆生故說爲法性爲諸賢聖說無法性 辨菩薩無所見即一切法 辨大涅槃空 出阿難不見空事 辨信不信相
德王菩薩品之第九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至)四者親近善友五者多聞
案。僧亮曰。第九病行功德也。病行說五行之始也。信爲行首。故先說也。質直者。信惡則不作。信善則勤行。故次說直心也。身口之惡須戒。故次說戒也。行善須師。故次說善友。近善友而聞法。故次多聞也。僧宗曰。既通廣前叁行。隨明戒定。有相似處。即雜廣上義也。寶亮曰。以此法爲體。從信心爲始。乃至多聞
雲何爲信菩薩摩诃薩(至)修大涅槃成就初事
案。僧亮曰。信叁寶者。知歸處也。然歸必須行。以施爲行始。次說施也。行即是乘。乘有實假。次說二谛。以一乘是第一。二乘是世谛。下釋雲。速得解脫者。小乘是遲。今說爲速。于小者是速。若不說小。則永處生死。說則離故。故名速也。聖人性者。不壞信也。寶亮曰。夫信有叁品。從外凡夫。訖聞慧中人。悉通名爲信。信乃萬階。要居不定位故。來爲下品。若信首五根立。至世第一法。名曰中品信。受得真無生解。去至九地。通爲上品信。然此中所明。信取于中品。何以故。因此信立。資之入空。登見谛道。自此以前。下品之信。非不遠藉。但未是堅固。位既未定。所以不錄。若遠途而相承理故忘言。然入佛法海。要須信爲首。此心亦立。佛法中寶。自然次生。是故今者。先標歸叁寶爲初。表信立之始也。雖複信有叁寶。若不信有行六度之因。其行亦不成。是以經文廣列所信之事。然此中列信境出二種。第一義谛。無信于二谛者。信生死是忘有。即體無性。此據大品以來。開空有二門。後更稱信。第一義谛者。信神明妙體。真如之第一。故知。今教所明真者。非昔教之性空。若此信一立。便識生死虛妄。依如來藏。有修道斷癡。除因滅果。顯出法性之涅槃也
雲何直心菩薩摩诃薩(至)若生煩惱則墮惡趣
案。僧亮曰。先就化物邊辨直心。後更約事。明但使關理莫聞耶正。皆稱直也
如是菩薩若見衆生(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案。僧亮曰。終不說之者。說惡增二罪。贊善長二福也。雲何爲善。所謂佛性者。善中之少。唯闡提也。寶亮曰。謂正因性也。唯此爲真善。而非是緣中所生者。若舉用來明者。能得于善果。亦名曰善。爲物說言。身中有佛性。令心歡喜。發心行道
爾時光明遍照(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案。僧亮曰。難意謂。若闡提聞贊佛性。而發心速者。上雲不治之義。則非也。舉上五行之始。闡提不可治之文。此第一難也。僧宗曰。第一有叁種病人者。難直心也。言不應歎佛性。發菩提心也。何以爾耶。上說叁種有自然可差。有畢竟可治者。如其自差。則不假歎性。知其必死。雖歎何益。雖引叁人。意欲取二人爲難。寶亮曰。德王仍設五難。所以建章唱言。初發五事。悉得成就者。若此五事成。則能除病。若不成就。便不能治病。今去還明叁種病人。故知廣病行。第一難言。如來上說叁種病人。第叁人聞法不聞法。自然得佛。今雲何言贊歎佛性。令衆生方發心耶
世尊若遇善友諸佛(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案。僧亮曰。第二難也。僧宗曰。第二難言。不能發心。複不然也。若言有性。必當成佛。寶亮曰。第二難言。第一人若聞法不聞法。皆不能發。是亦不然。此人有佛性。佛性是善。自能向佛。佛何故言都不能發心耶
世尊如佛所說何等名爲(至)雲何佛說斷諸善根
案。僧亮曰。第叁難也。僧宗曰。第叁難言不可治。若遇不遇。俱不可治者。夫爲惡不過闡提。此人既有佛性。此不可斷。當知斷善之言。未爲理實也。如佛昔說十二部經善有二種者。此第叁家子句言。既不斷佛性。便是性在身中。既在身中。便應遮地獄。此就見用爲難也。寶亮曰。第叁難不應受闡提名。就此難中。開爲兩關。若闡提有佛性。佛性是善。何故言斷諸善根。名一闡提耶。後關言。如佛昔說十二部經善有二種。一常二無常者。難意。用正因性善作常。緣因善作無常。若如此緣中所生善。虛而無力。可不能遮地獄。正因性是常。力用應強。何故不遮一闡提不入地獄耶
如佛往昔說十二部經(至)作如是說言一闡提
案。僧亮曰。第四難也
世尊若因佛性發阿耨多羅(至)叁菩提無有是處
案。僧亮曰。第四難也。僧宗曰。第四難言因佛性。自然成佛。不假廣說十二部經。寶亮曰。第四難從若因佛性。發無上道心。下明佛性力強。應自然成佛。何須廣說十二部經。勸人修行。下即引二譬來。助其成難。喻正因力。應自至于佛也
世尊諸佛如來說因果性(至)如是之義雲何相應
案。僧亮曰。第六難也。僧宗曰。第五執因中已有佛性。故得成佛也。寶亮曰。第五難言。說因果性。非有非無。亦複不然。若因中無果。雲何能生佛菩提樹。正以有故。能生也
爾時世尊贊言善哉善哉(至)能摧波旬所立勝幢
案。僧亮曰。將欲答問。先贊歎也。僧宗曰。答中先答第二。次答第叁。次答第叁家子句。因答子句。義勢似答第一第四。別答第五也。寶亮曰。將欲答難。先贊歎之。明已問得時。師徒二人。互相稱譽也
善男子如我上說叁種病人(至)若不遇者則不可愈
案。寶亮曰。釋二乘人。何以故。此人有九因緣不能去。若無此九事則去。何者爲九。一知食不安。而反食者。二乘人自知已所得果。不如于他。而強執爲是也。二多食者。二乘人求果心並故。所以不能遠取佛果也。叁宿食未消。而更食者。有漏中四倒。伏而未斷。而今更起佛上四倒也。四大小便利。不隨時者。執相心固。斷結不以理也。五病時不隨醫教者。不行菩薩大乘之化也。六不隨瞻病教者。不從善知識也。七強耐不吐者。強執二乘果爲是。不舍小而從大也。八夜行者。無明心多也。九房室過差者。欲速滅此身。無余之樂。正有九病。若聞法即回心而去。如其不回。則難可開化
善男子如我上說若遇不遇(至)若不值遇則不能發
案。寶亮曰。答初難也。僧宗曰。先騰叁種病人。未是答也。寶亮曰。先釋第叁人。決定去者。此人殖因久。自能向佛。不假聞法
如我上說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至)何以故以命盡故
案。僧亮曰。答第二第叁難也。僧宗曰。答第二難也。其難言。既遇與不遇。悉不能發。此人當得菩提。今答言。闡提時斷善根。及其後生善之時。非複闡提。此人遇與不遇。俱不離闡提心。是故言不可治。不言斷當性也。寶亮曰。答第二難。言若闡提有佛性。決定不去。是亦不善。佛答意雲。我言不能去者。此當闡提心時語耳。不言舍闡提心後。亦不能去也。其未舍闡提位時。雖有佛性。而非是善若舍此心後。非複一闡提。雲何不能去耶
善男子一闡名信提名不具(至)諸善法故名一闡提
案。僧亮曰。答第四難也。僧宗曰。此答第叁難。其難言不斷佛法。雲何言斷善根。今答言。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豈以無師佛性。名闡提耶。寶亮曰。次答第叁難。難言。闡提有佛性。雲何名斷善根。佛今答言。不具。信故。名一闡提。明佛性非信。善亦不從具生。衆生五陰。是發信心之具。正因佛性既非善。又不從五陰具生。雲何可斷。若正因佛性。從五陰具生。然則衆生五陰。是發佛性之具。經亦不應言佛性非信。衆生非具。以此義推。當知。衆生五陰。依正因性有。非是正因性。依五陰有。然此中推檢。與勝鬘經明義一種生死。依如來藏有也。非如來藏。依生死故。得知文義微證理[目*交]然矣。下去諸句義例亦爾。但佛性非是緣中所生之善。又非是不善。何以爾。正因之性。既不從方便而得。雲何可斷。然能得善果。複非不善。闡提乃斷緣中所生者。故得一闡提名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至)即墮叁趣故名一闡提
案。僧亮曰。答第五難也。僧宗曰。答第叁子句也。以當有故言有。既非已有。雲何責能遮地獄耶。譬如王聞箜篌音者。此成向答也。言欲聞其音。必須方便。不可一往而求。佛性亦爾。要假方法也。因此仍答第一第四難也。其第四言。若有佛性理然自成。何須說十二部經。今答言。雖是有性。要須說。亦如箜篌之音也。第一難言。若必不差。則不須治。今答言。雖不可差。既不斷佛性。若聞說十二部經。則爲外緣之益也。寶亮曰。牽第叁難後關來。仍答第四難雲。一闡提實無果性。若使有緣因之善。可遮已不入地獄。即既無緣因善。雲何得遮耶。登即引譬。明凡夫愚癡。無有智慧。聞佛說衆生身有佛性。謂言此五陰身。即時已有一切種智。十力無畏。不假修行。臥地自成。責佛現有此不當是無道用心。然衆生之身。即時乃有正因。要應積德修道。滅無明障。闇黑都盡。佛性方顯。緣具之時。爾乃有用。其事如箜篌。要須衆緣具。故聲方出耳。今一闡提。正斷于信心。故墮叁惡道也
善男子如汝所說若乳無酪(至)不訟彼缺名質直心
案。僧亮曰。答第六難也。僧宗曰。答第五難。今言不得一向已有。以當有故言有也。如乳臥至一月。則不生酪。若以一渧。頗求樹汁。至即成酪。以其緣具足也。若乳中先有酪者。何須待緣耶。難作能作者。言政以具此直心等五事。所以能爲此難忍之事。乃至不惜軀命。深識空相故爾也。寶亮曰。答第五難。執因中有果。今明萬法從緣。無有自性。若緣會則有。未會便無。豈容因中已有果。若已有果。何須衆緣。以無性故。故得成佛也。答難既竟。還舉前結句。以是義故。菩薩常贊人善。故名直心。結句後偏就菩薩心。約事來明直心也
複次善男子雲何菩薩質直(至)是名菩薩質直心也
案。寶亮曰。向解釋未周。便致問難。答既已畢。更修前宗也。寶亮曰。答難已竟。舉前以結旨也
雲何菩薩修治于戒(至)修大涅槃是第叁戒
案。…
《大般涅槃經集解五十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