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经疏部」经文1763卷37页码:P0377
梁 宝亮等集

  《大般涅槃经集解》五十四

  

卷第五十三

  辨信 辨直心 辨戒 辨善友 辨多闻 论阐提有佛性义 释阐提名 释九地菩萨见法有性所以不见佛性 明法佛有二种说一者有性二者无性为众生故说为法性为诸贤圣说无法性 辨菩萨无所见即一切法 辨大涅槃空 出阿难不见空事 辨信不信相

  德王菩萨品之第九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至)四者亲近善友五者多闻

  案。僧亮曰。第九病行功德也。病行说五行之始也。信为行首。故先说也。质直者。信恶则不作。信善则勤行。故次说直心也。身口之恶须戒。故次说戒也。行善须师。故次说善友。近善友而闻法。故次多闻也。僧宗曰。既通广前三行。随明戒定。有相似处。即杂广上义也。宝亮曰。以此法为体。从信心为始。乃至多闻

  云何为信菩萨摩诃萨(至)修大涅槃成就初事

  案。僧亮曰。信三宝者。知归处也。然归必须行。以施为行始。次说施也。行即是乘。乘有实假。次说二谛。以一乘是第一。二乘是世谛。下释云。速得解脱者。小乘是迟。今说为速。于小者是速。若不说小。则永处生死。说则离故。故名速也。圣人性者。不坏信也。宝亮曰。夫信有三品。从外凡夫。讫闻慧中人。悉通名为信。信乃万阶。要居不定位故。来为下品。若信首五根立。至世第一法。名曰中品信。受得真无生解。去至九地。通为上品信。然此中所明。信取于中品。何以故。因此信立。资之入空。登见谛道。自此以前。下品之信。非不远藉。但未是坚固。位既未定。所以不录。若远途而相承理故忘言。然入佛法海。要须信为首。此心亦立。佛法中宝。自然次生。是故今者。先标归三宝为初。表信立之始也。虽复信有三宝。若不信有行六度之因。其行亦不成。是以经文广列所信之事。然此中列信境出二种。第一义谛。无信于二谛者。信生死是忘有。即体无性。此据大品以来。开空有二门。后更称信。第一义谛者。信神明妙体。真如之第一。故知。今教所明真者。非昔教之性空。若此信一立。便识生死虚妄。依如来藏。有修道断痴。除因灭果。显出法性之涅槃也

  云何直心菩萨摩诃萨(至)若生烦恼则堕恶趣

  案。僧亮曰。先就化物边辨直心。后更约事。明但使关理莫闻耶正。皆称直也

  如是菩萨若见众生(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案。僧亮曰。终不说之者。说恶增二罪。赞善长二福也。云何为善。所谓佛性者。善中之少。唯阐提也。宝亮曰。谓正因性也。唯此为真善。而非是缘中所生者。若举用来明者。能得于善果。亦名曰善。为物说言。身中有佛性。令心欢喜。发心行道

  尔时光明遍照(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案。僧亮曰。难意谓。若阐提闻赞佛性。而发心速者。上云不治之义。则非也。举上五行之始。阐提不可治之文。此第一难也。僧宗曰。第一有三种病人者。难直心也。言不应叹佛性。发菩提心也。何以尔耶。上说三种有自然可差。有毕竟可治者。如其自差。则不假叹性。知其必死。虽叹何益。虽引三人。意欲取二人为难。宝亮曰。德王仍设五难。所以建章唱言。初发五事。悉得成就者。若此五事成。则能除病。若不成就。便不能治病。今去还明三种病人。故知广病行。第一难言。如来上说三种病人。第三人闻法不闻法。自然得佛。今云何言赞叹佛性。令众生方发心耶

  世尊若遇善友诸佛(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案。僧亮曰。第二难也。僧宗曰。第二难言。不能发心。复不然也。若言有性。必当成佛。宝亮曰。第二难言。第一人若闻法不闻法。皆不能发。是亦不然。此人有佛性。佛性是善。自能向佛。佛何故言都不能发心耶

  世尊如佛所说何等名为(至)云何佛说断诸善根

  案。僧亮曰。第三难也。僧宗曰。第三难言不可治。若遇不遇。俱不可治者。夫为恶不过阐提。此人既有佛性。此不可断。当知断善之言。未为理实也。如佛昔说十二部经善有二种者。此第三家子句言。既不断佛性。便是性在身中。既在身中。便应遮地狱。此就见用为难也。宝亮曰。第三难不应受阐提名。就此难中。开为两关。若阐提有佛性。佛性是善。何故言断诸善根。名一阐提耶。后关言。如佛昔说十二部经善有二种。一常二无常者。难意。用正因性善作常。缘因善作无常。若如此缘中所生善。虚而无力。可不能遮地狱。正因性是常。力用应强。何故不遮一阐提不入地狱耶

  如佛往昔说十二部经(至)作如是说言一阐提

  案。僧亮曰。第四难也

  世尊若因佛性发阿耨多罗(至)三菩提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第四难也。僧宗曰。第四难言因佛性。自然成佛。不假广说十二部经。宝亮曰。第四难从若因佛性。发无上道心。下明佛性力强。应自然成佛。何须广说十二部经。劝人修行。下即引二譬来。助其成难。喻正因力。应自至于佛也

  世尊诸佛如来说因果性(至)如是之义云何相应

  案。僧亮曰。第六难也。僧宗曰。第五执因中已有佛性。故得成佛也。宝亮曰。第五难言。说因果性。非有非无。亦复不然。若因中无果。云何能生佛菩提树。正以有故。能生也

  尔时世尊赞言善哉善哉(至)能摧波旬所立胜幢

  案。僧亮曰。将欲答问。先赞叹也。僧宗曰。答中先答第二。次答第三。次答第三家子句。因答子句。义势似答第一第四。别答第五也。宝亮曰。将欲答难。先赞叹之。明已问得时。师徒二人。互相称誉也

  善男子如我上说三种病人(至)若不遇者则不可愈

  案。宝亮曰。释二乘人。何以故。此人有九因缘不能去。若无此九事则去。何者为九。一知食不安。而反食者。二乘人自知已所得果。不如于他。而强执为是也。二多食者。二乘人求果心并故。所以不能远取佛果也。三宿食未消。而更食者。有漏中四倒。伏而未断。而今更起佛上四倒也。四大小便利。不随时者。执相心固。断结不以理也。五病时不随医教者。不行菩萨大乘之化也。六不随瞻病教者。不从善知识也。七强耐不吐者。强执二乘果为是。不舍小而从大也。八夜行者。无明心多也。九房室过差者。欲速灭此身。无余之乐。正有九病。若闻法即回心而去。如其不回。则难可开化

  善男子如我上说若遇不遇(至)若不值遇则不能发

  案。宝亮曰。答初难也。僧宗曰。先腾三种病人。未是答也。宝亮曰。先释第三人。决定去者。此人殖因久。自能向佛。不假闻法

  如我上说若遇善友诸佛菩萨(至)何以故以命尽故

  案。僧亮曰。答第二第三难也。僧宗曰。答第二难也。其难言。既遇与不遇。悉不能发。此人当得菩提。今答言。阐提时断善根。及其后生善之时。非复阐提。此人遇与不遇。俱不离阐提心。是故言不可治。不言断当性也。宝亮曰。答第二难。言若阐提有佛性。决定不去。是亦不善。佛答意云。我言不能去者。此当阐提心时语耳。不言舍阐提心后。亦不能去也。其未舍阐提位时。虽有佛性。而非是善若舍此心后。非复一阐提。云何不能去耶

  善男子一阐名信提名不具(至)诸善法故名一阐提

  案。僧亮曰。答第四难也。僧宗曰。此答第三难。其难言不断佛法。云何言断善根。今答言。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岂以无师佛性。名阐提耶。宝亮曰。次答第三难。难言。阐提有佛性。云何名断善根。佛今答言。不具。信故。名一阐提。明佛性非信。善亦不从具生。众生五阴。是发信心之具。正因佛性既非善。又不从五阴具生。云何可断。若正因佛性。从五阴具生。然则众生五阴。是发佛性之具。经亦不应言佛性非信。众生非具。以此义推。当知。众生五阴。依正因性有。非是正因性。依五阴有。然此中推检。与胜鬘经明义一种生死。依如来藏有也。非如来藏。依生死故。得知文义微证理[目*交]然矣。下去诸句义例亦尔。但佛性非是缘中所生之善。又非是不善。何以尔。正因之性。既不从方便而得。云何可断。然能得善果。复非不善。阐提乃断缘中所生者。故得一阐提名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至)即堕三趣故名一阐提

  案。僧亮曰。答第五难也。僧宗曰。答第三子句也。以当有故言有。既非已有。云何责能遮地狱耶。譬如王闻箜篌音者。此成向答也。言欲闻其音。必须方便。不可一往而求。佛性亦尔。要假方法也。因此仍答第一第四难也。其第四言。若有佛性理然自成。何须说十二部经。今答言。虽是有性。要须说。亦如箜篌之音也。第一难言。若必不差。则不须治。今答言。虽不可差。既不断佛性。若闻说十二部经。则为外缘之益也。宝亮曰。牵第三难后关来。仍答第四难云。一阐提实无果性。若使有缘因之善。可遮已不入地狱。即既无缘因善。云何得遮耶。登即引譬。明凡夫愚痴。无有智慧。闻佛说众生身有佛性。谓言此五阴身。即时已有一切种智。十力无畏。不假修行。卧地自成。责佛现有此不当是无道用心。然众生之身。即时乃有正因。要应积德修道。灭无明障。闇黑都尽。佛性方显。缘具之时。尔乃有用。其事如箜篌。要须众缘具。故声方出耳。今一阐提。正断于信心。故堕三恶道也

  善男子如汝所说若乳无酪(至)不讼彼缺名质直心

  案。僧亮曰。答第六难也。僧宗曰。答第五难。今言不得一向已有。以当有故言有也。如乳卧至一月。则不生酪。若以一渧。颇求树汁。至即成酪。以其缘具足也。若乳中先有酪者。何须待缘耶。难作能作者。言政以具此直心等五事。所以能为此难忍之事。乃至不惜躯命。深识空相故尔也。宝亮曰。答第五难。执因中有果。今明万法从缘。无有自性。若缘会则有。未会便无。岂容因中已有果。若已有果。何须众缘。以无性故。故得成佛也。答难既竟。还举前结句。以是义故。菩萨常赞人善。故名直心。结句后偏就菩萨心。约事来明直心也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质直(至)是名菩萨质直心也

  案。宝亮曰。向解释未周。便致问难。答既已毕。更修前宗也。宝亮曰。答难已竟。举前以结旨也

  云何菩萨修治于戒(至)修大涅槃是第三戒

  案。…

《大般涅槃经集解五十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