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五十五 ▪第2页
案。僧亮曰。將欲答問。先舉問而誡令善聽
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道生曰。答問佛性體也。要當先見不空。然後見空乃第一義。第一義空。已有不空矣。佛始見之。故唯佛是佛性也。十住菩薩。亦得名見。下至大乘學者。又得名焉。所以舉第一義空。爲佛性者。良以義類是同。而該下學。用進後徒。不拘常義。而無非是。必可以答無畏問也。僧亮曰。佛智之境。是因性也。僧宗曰。答初問也。初問果。今答雲。以覺了爲佛。下改名性。爲第一義空。舉境以辨果智之用也。境下不過常以無常。常是理中之極。故稱第一義也。空者金剛。以是體是苦集。不免壞敗。故可空也。寶亮曰。第一問有兩意。今答亦二別。且先出果性。佛果如如。以法性爲體。無一切相。出百非之表。故名第一義空也
第一義空名爲智慧
案。道生曰。不兼見不名智慧也。僧亮曰。佛照境之智。是果性也。所以境智雙舉者。智以照境爲能。境若不深。無以顯智之能。若智照不明。無以表境之深。要以境智相發。智功乃顯也。第一義者是涅槃。涅槃真俗皆實。總名第一義也。空者是生死。生死是俗皆虛。總名爲空也。僧宗曰。向已舉境。今明善識第一之與空者。即名佛果能照之智慧也。寶亮曰。既解果性。今先舉體以取智。若不據用以辨體。無以表因果性異。故明佛果衆德。唯以第一義空。爲體也
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
案。道生曰。單取前句。非第一義也。僧亮曰。釋境空也。生死以癡爲本。無所見故也。僧宗曰。簡二乘人也。二乘人在無生平等之時。亦稱第一。佛果居生死之表。亦稱第一人情疑是相濫。是故簡之。謂二乘皆不見空不空也。寶亮曰。佛果體圓。中道之解究竟。于時不複見空與不空爲異。但一相無相。空與不空。無可爲異。故雲。唯有智者。能見空不空。六行之解。悉爾也
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
案。道生曰。明兼見者也。僧亮曰。釋境第一義也。涅槃以智爲主。除顛倒故。不空也。僧宗曰。雙識二理。謂佛菩薩也
空者一切生死
案。僧亮曰。重釋空也。生死真則無性。俗則無常。故名空也
不空者謂大涅槃(至)我者謂大涅槃
案。僧亮曰。重釋第一義也。涅槃真亦無性。俗則常住。故名不空也。寶亮曰。昔明世谛爲有。以第一義谛爲無。今明生死虛假。空無自體。故名爲空。涅槃真實妙有。故名不空。是以一家所解。生死二時是不有。涅槃亦有二時不無也。何者。構因之日。即體虛僞。及至觀解。照無一實。故兩時推求。並無自性。悉是顛倒妄有。今衆生神解。因時已有。修道所除。俗盡真現。兩時不空也。所以稱涅槃不空。生死爲空矣
見一切空不見不空(至)不見我者不名中道
案。道生曰。不偏見者。佛性體也。僧亮曰。釋佛智也。先辨偏見者。非佛以非是顯是也。僧宗曰。理而爲論。豈有不識耶。就教而言。但一向唯作空解。解偏故。不名中道也
中道者名爲佛性
案。僧亮曰。舉不偏之見。以顯照無不周。所以稱佛也。僧宗曰。指果地性也。寶亮曰。佛果佛性。方是解中道之理耳
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
案。道生曰。不偏則無不真矣。僧亮曰。結智所以是佛也。照周則惑盡。惑盡則無變易也。寶亮曰。遂果性體也。向言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下舉二乘不見。以對明
無明[雨/複]故令諸衆生不能得見
案。道生曰。不可以不見爲無常也。僧亮曰。答第叁問也。境界常有。而[雨/複]故不見
聲聞緣覺見一切空(至)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案。僧亮曰。顯不見之人也。不見境故。智亦俱亡也。寶亮曰。叁乘觀道。偏不見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中道之行既不成。雲何能得見佛性耶
善男子不見中道者(至)二定苦行叁苦樂行
案。道生曰。叁種皆與見中道名也。有真見者。居然自別也。僧亮曰。辨正因緣因性也。凡夫二乘。即情爲見非見也。明因有耶正。亦有遠近。以叁種別之也。僧宗曰。從此下答第二問也。答中凡有叁種。初明正因。第二明緣因。第叁明境界因。其前問雲。生死無常。複以何理。亦稱性耶。今先收因地叁種人。神明斯盡。以其有正因之義。必有成佛之理。非木石也。因中說果。亦稱爲性耳。寶亮曰。第二重辨出緣因正因二因性之體也。佛今出叁種中道。一定樂行。二定苦行。叁苦樂行。雲此叁人。盡稱見中道。故菩薩居定樂行者。解稱真俗二谛。終歸除苦得樂。津濟六道。緣因行成就。可爲正位。而凡夫居在苦中。心無厭背。雲何見中道耶。故一家解雲。夫中道有二途。自有谛二中中道。自有理中中道。二谛中中道解。即是緣因性也。理中中道。即是一切衆生。避苦求樂。解正因佛性。夫中道之義。本是稱理之心。然有神識者。無一刹那心中無有此解。天下苦實可避。樂實可求。既用心得所。豈非中道。若苦不可避。而欲強厭。樂不可得。而欲強求。此便乖理。然今此心。既不乖大理。雲何非解。但此解是境中之用。非造緣之知。亦非善惡因之所生。若善因所生耶。唯應人天中有。叁塗應無。若惡因所生耶。則應叁塗獨有。人天應無。而今莫問人天六道。無一刹那。無此解故。故知此解。乃是妙本之異用。無變改之心也。是以勝鬘經說。出如來藏。與自性清淨心。冥會此旨。然則經經微據。理自彰矣。苦樂行。謂聲聞緣覺者。二乘人非不厭背求出世之意。故名爲樂。封執居心。不免生死。故名爲苦。但二谛中中道解不成。非不是善。故屬緣因。攝正因性故。自宜有然。今者出叁種中道。以爲二因之體。二因乃同用真如爲體。今唯得據用來辨
定樂行者所謂菩薩摩诃薩(至)阿鼻地獄如叁禅樂
案。僧亮曰。見涅槃常樂。知生死幻僞。安之爲化。以爲苦也。僧宗曰。從初地乃至十地菩薩。致苦衆生。其心甘樂。如叁禅也
定苦行者謂諸凡夫
案。僧亮曰。不識真樂。不覺惑苦。常行顛倒。謬以道也
苦樂行者謂聲聞緣覺(至)行于苦樂作中道想
案。僧亮曰。二乘比之。于凡爲樂。方之菩薩爲苦。于此二間。情以爲足。故雲作中道想也。僧宗曰。從苦法忍。至緣一覺。以其不能安生死。以化物說之爲苦。以其解苦性空。于凡夫爲勝。亦小小化物。故謂苦樂行也
以是義故雖有佛性而不能見
案。僧亮曰。結二乘凡夫。雖有而不見
善男子如汝所言以何義故(至)叁菩提中道種子
案。道生曰。一切諸佛。莫不由佛而生。是以前佛。是後佛之種類也。僧亮曰。已說因果二性。今通釋二性得名之所由。答第二問也。性有二義。一謂種類相生。二謂守分不改。今言種子者。通說因性。亦通是種矣。僧宗曰。舉其問而答也。向叁種心。能生菩提之功。故稱爲性耳。非是果故。稱性也。寶亮曰。答第二問。有兩重。初直答因果性之所以。次更明上叁人。釋所以有叁異之意也。此第一重。先明果。佛性中道解。見理周悉也。中道種子者。次答正因因緣。明子能得果也。先明果性所以。今明緣正二因所以也
複次善男子道有叁種謂上下中
案。道生曰。前言叁種中道。但取兼見。爲佛性體。而中必能通故。故雲道耳。今明叁道。取其能通。明真道有在也。僧亮曰。通辨二因二果也。下者正因。上者緣因。中者後身菩薩。及佛果也。僧宗曰。上明正因竟。今收因地之善。明緣因也。凡夫爲下。二乘爲上。菩薩爲中也。寶亮曰。此第二重也。次開因果兩廂。明上見中道者。若計梵天是常。是則向者定苦行人也。計叁寶無常者。是向苦樂行人也。中者是向定樂行人
下者梵天無常謬見是常
案。道生曰。背道非實。名爲凡夫。凡夫故爲下也。僧亮曰。以其沈淪之義。[泳-永+公]流爲下也。僧宗曰。既言謬計。何得言善。今取爲緣因者。以其伏結。修六行。攝心于禅道耳。此乃非勝道。要有善義。故不得不取也。寶亮曰。凡夫一向居苦。但有正因也
上者生死無常(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案。道生曰。與真反也。苟是實者。生死爲無上。是以義稱爲上矣。僧亮曰。二乘不見佛果常故。于生死無常。不可爲謬也。了非爲是。謂之計生死爲常也。僧宗曰。此釋二乘人也。謬見常者。其傾正使已盡。唯余習氣。約教而言。二乘猶有八倒之習。如叁修所明也。今不取習義爲緣因。正取無漏善爲緣因。上者凡聖二位。彼凡既下。此聖宜言上也。寶亮曰。二乘行不得中道。然非不是緣因性。若能改于固執。必得上果
中者名第一義空無常見無常常見于常
案。道生曰。無有得第一義空者。故不名下也。僧亮曰。見叁界過。見涅槃常。以不到故。逆流爲上也。僧宗曰。菩薩識第一義空。所以言中也。以離凡夫之下。非二乘之上也。寶亮曰。釋上定樂行人也。菩薩稱而解終歸。用此第一義空爲體也
第一義空不名爲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
案。僧亮曰。凡夫以[泳-永+公]流爲下。以不得故。于凡不名爲上。證非下也。寶亮曰。明二乘不能會此第一義空。故不名中道。若發真解。乃得無上菩提也。凡夫不能得故。所以不名爲者。是下也
不名爲上何以故即是上故
案。道生曰。上道非上。從意爲上耳。寶亮曰。反流盡源。故即上也。僧宗曰。既出二重之上。與佛不殊。亦義得爲上。中道解故。稱爲中耳。寶亮曰。初地以上。有當分之解。與佛解不殊。但未滿足爲異耳。二乘人未有此解。豈得同稱爲上耳
諸佛菩薩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義故名爲中道
案。僧亮曰。第一義空。唯佛乃見。今該取菩薩者。以後身少見佛性。方之九地。名見中道者也
複次善男子生死本際(至)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
案。道生曰。即生死爲中道者。明本有也。僧亮曰。說境界因也。但說生死。不說涅槃爲異耳。無明是現在苦本。愛是未來苦本也。明二世之苦。以惑爲本。具一切空也。是名中道者。叁種是中道也。僧宗曰。此下釋境界性也。就此中有八翻明義。此下第一翻。即是答第叁問也。略舉二世之因…
《大般涅槃經集解五十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