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集解》

「經疏部」經文1763卷37頁碼:P0377
梁 寶亮等集

  《大般涅槃經集解》五十六

  

卷第五十五

  答第五問明十住菩薩見不了了諸佛見了了 廣辯八大人覺 辯十二頭陀 釋師子吼問戒則無因涅槃無果義 廣釋重因重果義 辯涅槃無因而是果義 辯佛性非果義 辯性因了因義

  師子吼品之第二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诃薩言(至)一切衆生不能得見

  案。僧亮曰。問意謂佛性雄猛。譬金剛力士。自身有之。何故不見耶。以證無也。僧宗曰。舉第四問。以請答也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至)叁昧力故能得明了

  案。僧亮曰。凡夫無目。對眼不辨。聖人有導。微遠能見。佛以二人能見。以證有也。就此答中。有八翻。此第一翻。明佛性是有。但煩惱[雨/複]故。慧眼不開。不能見耳。寶亮曰。此下去次答第四問。就答此問中。有叁番明義。第一直明法體障故不見。第二借十二因緣來。證一切衆生等共有佛性。第叁舉物離著。今從譬如色法下。第一段佛性雖有。但衆生爲煩惱障故。不得見。若能破叁種惑。見谛思惟無明住地。煩惱都盡。則見佛性也

  善男子若有人見一切諸法(至)首楞嚴定名爲畢竟

  案。僧亮曰。第二明若如中道而見。則見佛性。若乖中道。則不見非無是理也

  善男子譬如初月雖不可見(至)亦不得言無佛性也

  案。僧宗曰。第叁明其理幽微。非常情所了。如彼初月。不得言無

  善男子佛性者所謂十力(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生死無常。稱一切。叁寶常故。不名一切也。僧宗曰。第四上雖明當有。未知何爲體。今顯出其體。乃是生死之外也。理既深遠。若欲見。自非破叁重惑障。則無由睹見也。叁惑者。謂見谛思惟無明住地也

  善男子十二因緣一切衆生(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亦內者。正見也。亦外者。耶見也。等有者。未來有也。僧宗曰。十二因緣共有者。第五文借近況遠。言具十二者。始終爲語耳。若胎中死。則無十二。而言具者。成就故也。亦內者現在有也。外者未來未用。義稱外耳。入胎五分四根未具者。言入胎有五陰。以四根未具之時。于時。但有名色也。深習一愛。名受者。當知愛即受分。諸經每以其爲無記者。以其感果力微故也。內外貪求。爲取者。貪著內身。及貪身外。因此生四取。故名取。取謂取于來果也。爲內外事。起口業爲有者。因向貪求。起增上愛。運于身心動作之用。說業也。現在識名未來生者。世異而已。其余悉名老死也。色界衆生。無叁受者。不具苦受。故言無耳。叁觸者苦觸也。叁種愛者。如寒得火。病愛湯藥。悉苦因緣。愛言上界無。如此愛但有舍。樂上生愛也。無老病者。乃有念念老耳。豈有發白面皺。亦無四大壞死。以其凡夫。是伏結之道。後還退墮。生欲界時。得具十二佛性亦爾

  善男子雪山有草名爲忍辱(至)不可說言無佛性也

  案。僧宗曰。雪山譬佛。草譬涅槃經。上說倒障。不見佛性。今說所以有障。不讀涅槃經故也。僧宗曰。第六翻。上雖明十力無畏。但果去人遠。寶亮曰。第二翻。衆生雖複當時有具不具。要始終經理。叁世中得言悉成就有十二。明佛性亦然。未來必有也

  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至)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案。僧宗曰。第七翻。明十住所以不見。以其理故也。爲成此義故。假設狀貌。不亦易可知耶。亦色者。垂形六道也。非色者。理絕形色也。非色非非色者。雙遣也。亦一者理無二也。非一者。說叁乘也。文中自有具釋

  善男子佛性者非陰界入(至)無邊功德之所成就

  案。僧亮曰。涅槃經說性如是不讀則不見也。僧宗曰。第八更寄譬顯非內非外之理也。煩惱[雨/複]故非內。惑盡則見故非外也。寶亮曰。第叁翻。遣執。凡欲學者。莫承聲而著。若聞色是佛性。不得言唯色是而心非。複聞四陰是佛性。亦不得言唯心是而色非。但聖人說法。隨時逐物。所須豈可定執耶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诃薩(至)成就幾法得了了見

  案。僧亮曰。舉第五門。僧宗曰。答第五門也。迦葉更舉前問。以請答也

  善男子菩薩具足成就十法(至)以大涅槃教化衆生

  案。僧宗曰。今言成就十法。非不是行。但未具足。故不見耳。有五重解釋。此第一總明十法淺深爲異也。寶亮曰。次舉第五問來請答。佛言。菩薩正行此十法。未滿足故。見不明了。佛得此十法。已滿故。見佛性了了。既問除障法。故佛下有五番來。廣解此十法。更無余義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僧亮曰。十法者。前八法。猶是八大人覺耳。後二法。一贊歎解脫。二以涅槃教化爲異成十也。有五翻此第一

  複次善男子出家之人(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僧亮曰。第二辨出樂。以出家在林離俗。匆務遠離。正體余者非也。寂靜樂者。得禅定也。永滅樂者。得無漏也。畢竟樂者。得二涅槃也。僧宗曰。第二偏就觀門。以辨十法也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僧亮曰。第叁隨從天行。是名正定。以此方知四禅是天行者也。僧宗曰。第叁就比丘于此經修行。以明十法也

  複次善男子夫少欲者(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僧亮曰。第四以十二頭陀爲少欲。行轉除也。僧宗曰。第四離聚落。以辨十法也

  複次善男子爲多欲故(至)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案。僧亮曰。第五翻也。及五種者。解脫五欲樂也。僧宗曰。第五就現相。以明十法

  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薩(至)見于佛性而得明了

  案。僧宗曰。舉第六問也。今言。以佛眼故了了。菩薩以慧眼。故不了了也。寶亮曰。如所言十住菩薩。以何眼見。而不相了者。此下去次答第六問。佛言菩薩。唯得四眼。用慧眼。故不明了。佛具足五眼。照了窮源。故見佛性了了也。下去有數重解。十住菩薩。由爲菩提作行。故見不明了。十住菩薩。唯自知得佛。不知他有佛性者。亦是不了義之辭。煩惱本障智慧。十住菩薩。斷惑垂盡。何容指自知作佛。不知他有佛性。他惑亦不能障我智不理。今所以有此言者。爲辨難易相。明以成佛者。得言易知。未成道人。事迹幽隱難知。故有此之說也

  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了(至)心不生信不名聞見

  案。僧亮曰。稱第六問佛何眼見故也。初得名慧。滿足佛爲菩提。行者進趣名行。住十住故者。應去不去名住也。住不住者。不應去而住非住也。又雲不去不住。十住在生滅境。故有去住。佛不生不滅。不去不住也。僧宗曰。就答中有四翻。第一明佛與菩薩。見有了不了。第二明乃至十地。尚不了了。況其余耶。至極雖複妙絕。非常情所察。若因迹尋本。可以知也。第叁修戒定爲因。則其理也。第四結聞見之理。以曉前宗也。此則第一翻也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當雲何觀而得知耶

  案。僧亮曰。六種問答。是第二觀門也。僧宗曰。此下第二翻也。寶亮曰。此下師子吼。大段之第二也。上六問六答。已定因果性。使物識因果。修德集業。若當于此深理。未能領悟。信心不立者。勸使約應佛。依十二部經教因果。就事以生信也。凡開五門。此下第一觀果也

  善男子一切衆生實不能知(至)一者眼見二者聞見

  案。僧亮曰。先觀果性。觀之粗也。寶亮曰。佛雖勸觀。但物情不解。故師子吼問。明一切衆生。實不能測知如來心相。當雲何得知。佛言當依二法。一者眼見如來身業。二聞佛所說教法。唯依此二事。得知如來心相。若見如來身業。有叁十二相。在世運動。爲爲衆生。爲爲利養。若見說法。一向爲物。不自爲己。得知此人可尊可重。必非生死果報所爲。若無此妙極來應。衆生雲何得斯之身處世救苦。必應可信。果既如之。必有妙因。是以勸人。依十二部經。約應佛觀如來心用。可得信知因果之性也。但文十別。事義自顯矣

  若見如來所有身業(至)爲誰受身是名眼見

  案。僧亮曰。雲何受身者。有二種。有自在不自在。知如來自在也。何故受身者。知如來爲衆生故受也。爲誰受身者。爲中有等不等。明如來等衆生也。僧亮曰。雲何而受是身者。乃知感應之道。而不能知所以爾耶。謂以大悲之心。故受身也

  若觀如來雲何說法(至)應當依是二種因緣

  案。僧亮曰。不破煩惱者。真谛也。非不破者。世谛也。真俗中。非破非不破者。是真谛。亦是俗谛。何者。非盡能破也。五人能破非不破也。皆說真俗中道。不自言師。亦可俗谛中道。初二種雲何知者。第二觀門。觀緣因也。因成就名眼見。又聞見因不成就。雖識佛。不名眼見。亦非聞見也。二種者。外細內粗。內細外粗。善惡難知者也

  師子吼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唯依是二不可得知

  案。僧亮曰。第叁門因緣也。因成就名眼見。亦是聞見。因不成就。雖識佛不名眼見。亦非聞見也。二種者。外細內粗。內細外粗。善惡難知也。寶亮曰。第二文約佛弟子所行法觀因。佛唯極果。無因可觀。若不舉弟子所行。則無以爲驗。佛果若不真。那得信佛語者。盡得實解。故知其理必可信。今者師子吼。先舉上庵羅果喻四品人來驗。若內外俱熟。內外俱生。此亦易別。余外熟內生。外生內熟。此之二人。雲何得知。佛言。此實難知。雖曰難知。當以四法來驗。必知真實。若論此四法。正是共住智慧。開共住爲二。智慧爲兩。故成四句。若用此四法。則知持戒破戒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然後得知持戒破戒

  案。僧宗曰。四人常近。猶不可知。況複如來。而可測耶

  善男子戒有二種持者亦二(至)爲爲利養爲究竟持

  案。僧亮曰。以因緣故。受持禁戒者。或爲自度。或爲人天也。若不爲究竟非究竟持也。僧宗曰。此第叁翻也。要修究竟戒者。乃能見也。寶亮曰。下欲以此究竟不究竟。來證戒成就不成就。若究竟持戒者。名爲眼見聞見。若不究竟持戒。亦不名眼見聞見。自信首五根立以上人。悉屬究竟持戒數。若從一信已後。終入內凡夫。相續不舍。乃至成佛。亦名究竟戒

  善男子如來戒者無有因緣(至)畢竟持戒究竟持戒

  案。僧亮曰。性不爲惡。自然得戒。是究竟戒也。不生嗔礙者。亦性不…

《大般涅槃經集解五十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