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五十五
卷第五十四
(師子吼品第廿叁)
舉十一事釋師子吼義 師子吼六問問佛性 答第一問 答第二問 答第叁問 答第四問 顯衆生不見佛性無明[雨/複]故又未能度十二緣河猶如菟馬 辨十二因緣因重果義 辨十二因緣甚深不斷不常非二乘所見 辨見十二緣智有四種 辨十二緣則是中道佛性
師子吼品第二十叁
案。僧亮曰。答第叁十四問。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唯願大仙尊。爲我分別說。上長壽金剛因果五行十功德。義有多塗。大而言之。不離涅槃。因果佛性。今明性名雖同。因果相異。識之則不違。如師子吼問是也。不識則違。後迦葉問是也。說法既久。人情已怠。故命衆令問。而師子吼好問佛性。即以問者。爲品名也。僧宗曰。自前以來。第一明經理教。是經之正經也。既教圓理滿。能滅惡生善。力用彌曠。勝于余典。故第二廣歎也。既如此勝益。豈可不依經修行。故第叁廣明五行十功德也。夫行之所生。專在照境。境中之妙。唯佛性。自此下答第叁十四問。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也。夫聖人互相影響。知答時在此。因機致問發言。雖複對師子吼。而其旨所指。實答迦葉問也。寶亮曰。師子吼迦葉。同答第叁十四問。上已明行體。今次明所發行之緣。若當不識因果之性。則不成中道。故次就緣中。以問行也。今者廣明因果性體。使物識而行成。早出于生死。智秀曰。經之大段第叁。重明佛性義也。大判有八段。第一設六問。並答論佛性。第二明中道。第叁明縛解。第四辯修道。第五明轉障。第六勸。第七辨不退。第八廣歎也。明駿案。前五行十功德廣行。此下兩品廣境也。大判八段。不異此釋
爾時佛告一切大衆(至)有來問我不能答者
案。僧亮曰。上說因果。皆名佛性。若不說識其異。則因果俱昧。昧則生疑。疑則有無未判。故命令決疑也。僧宗曰。將明因果佛性之境故。先廣列所疑。勸令問也。僧亮曰。發悟不同。機緣不一。今宜須缦。告爲衆人之道故。曆舉法問以爲。寶亮曰。大判師子吼所論。不過十段。第一師子吼有六問。佛有六答。先往複辨彰。定因果性體。夫修道若心無所據。則行亦難進。故先明因果性。令指南有在。第二勸信。若于因果性中。信心未決者。勸依十二部經。約應佛觀因觀果。觀如來身口二業。所以而現。若爲于物。不爲己身。而現世者。得知天下有至極妙果。其理必然。令可得相與修因往趣也。第叁明縛解。若于此因果性。信心不立者。則名爲縛。若能安于大理。深生決信。則謂爲解。第四辨修道。若欲從縛得解。要因修道。故次縛解後。明有道可修。第五明轉障。但群生聞此玄言。難爲心用。若不以近事來誘。則無容入理。故雲。應修身戒心慧。能轉重業。人天中輕受。如其不爾。輕業重受。故第六因明勸修。欲得速離重障。要須修道。若不如此。難得離障。第七出能修道人。衆生既聞有修道。未知修之方法。故今廣明其相。第八歎修道人德。凡夫心志狹劣。謂言日一麻一米。苦難可忍。是以次辨此人之德。明行法得味。不覺爲勞。居苦接化。如叁禅樂。第九歎經。自不此經中覺。則無由行成。有不思之德。第十歎佛經句。佛居化主。而能便蒼生。蒙法得樂。恩德如此。那可不歎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至)如來大慈複垂聽許
案。僧亮曰。縱佛不命問。次已至慈旨爰降。即聞命矣。寶亮曰。衆時得悟。宜在于師子吼故。所以應機而出
爾時佛告諸大衆言(至)是故今于我前欲師子吼
案。僧亮曰。不談問者之德。則聽者不至。故厚加贊歎也。欲師子吼者。師子是無畏之號。唯佛乃具。十地菩薩具叁行。能學佛吼。德亦不淺也。寶亮曰。所以先贊歎勸大衆。設敬供養者。欲使受悟者。發殷重心故也
善男子如師子王自知身力(至)能師子吼真師子王
案。僧亮曰。敘佛吼之義。初身力智是果也。叁行是其本。佛具此衆德。故能吼也。四足是戒。叁行譬岩穴。振尾出聲者。出大悲之事。寶亮曰。身者法身也。力者十力也。牙齒者。一切種智用也。四足者。四如意足也。安住岩穴者。四禅深寂也。振尾出聲者。大慈悲也
晨朝出穴頻申欠呿四向顧望發聲震吼
案。僧亮曰。此四德者。頭捋吼益之相也。寶亮曰。此下正述如來。應叁界化衆生也。晨朝者。衆生機發開悟之謂也。赴彼之感。出四禅之穴也。頻申者。放光動地也。欠呿者說法也。四向顧望者。譬四無礙智也
爲十一事何等十一(至)諸大香象怖走失糞
案。僧亮曰。說爲益事也
諸善男子如彼野幹(至)終不能作師子吼也
案。僧亮曰。舉聲聞無師子吼也
若師子子始滿叁年則能哮吼如師子王
案。僧亮曰。舉菩薩有師子吼也
善男子如來正覺智慧牙抓(至)安住四禅清淨窟宅
案。僧亮曰。合前穴中事也
爲諸衆生而師子吼摧破魔軍
案。僧亮曰。合第一現作師子也
示衆十力
案。僧亮曰。合第二試自身力故也
開佛行處
案。僧亮曰。合第叁爲令住處淨故也
爲諸耶見作歸依所
案。僧亮曰。合第四爲令諸子知處所故也
安撫生死怖畏之衆
案。僧亮曰。合第五爲群輩。無怖心故也
覺悟無明睡眠衆生
案。僧亮曰。合第六爲令眠者。得覺悟也
行惡法者爲作悔心
案。僧亮曰。合第七放逸諸獸不放逸
開示耶見一切衆生令知六師非師子吼故
案。僧亮曰。合第八爲令諸獸來依付故也
破富蘭那等憍慢心故
案。僧亮曰。合第九調香象故也
爲令二乘生悔心故(至)諸菩薩等生大力心故
案。僧亮曰。合第十也
爲令正見四部之衆(至)四部徒黨不生怖畏故
案。僧亮曰。合十一
從聖行梵行天行窟宅(至)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案。僧亮曰。合後四譬。說所吼之法。互說令義盡
善男子聲聞緣覺雖複隨逐(至)而亦不能作師子吼
案。僧亮曰。合野幹也
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叁行處當知是則能師子吼
案。僧亮曰。合師子子。叁年必能吼也
諸善男子是師子菩薩(至)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案。僧亮曰。舉譬總結勸恭敬也
爾時世尊告師子吼(至)汝欲問者今可隨意
案。僧亮曰。贊歎既畢。重勸問也
師子吼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雲何爲佛性
案。道生曰。問佛性體也。僧亮曰。第二問佛性體也。僧宗曰。凡六問。前叁問。問因果性。後叁問。問見義以證有也。此問果性也。果是宗極。所以命言先問也。下答以覺了神慧。體相下改爲性也。本有天真之理。在乎萬化之表。行滿照周。始會此理。不離神慧。而說性也。寶亮曰。舉因果兩體爲問也。爲者言作也。謂作若爲名果性體。作若爲名二因性體耶
以何義故名爲佛性
案。僧亮曰。第二問性義也。僧宗曰。此問因性也。謂不改之義。可得在果。而因中。以何理而稱性耶。寶亮曰。責所以因果性體。有何所以。得受性名耶
何故複名常樂我淨
案。道生曰。從以何義故至此。第二問也。既問佛性。以種生爲義。以若生滅。故雲何故複名常樂我淨耶。僧亮曰。第叁問所以得稱常等四義也。僧宗曰。通因果問也。寶亮曰。偏問果性。何故獨稱常樂我淨耶
若一切衆生有佛性者(至)一切衆生所有佛性
案。道生曰。若佛性不可得斷。便已有力用。而親在人體。理應可見。何故不見耶。僧亮曰。第四問若身中必有。何故不自見耶。僧宗曰。舉見以辨有無義也。寶亮曰。此問障法也。若必有者。何故不見
十住菩薩住何等法不了了見佛住何法而了了見
案。道生曰。不疑菩薩不了了。仍嫌得見耳。佛性妙絕。備衆善乃見。菩薩住何等法。而得見耶。僧亮曰。第五問也。僧宗曰。下有二難。同顯見義。而此問據行也。寶亮曰。此問除障法也
十住菩薩以何等眼不了了見佛以何眼而了了見
案。道生曰。既雲得見。以何眼見耶。乃以佛對之耳。僧亮曰。第六問也。僧宗曰。前據行以辨見。此據眼者。正以因之異也。寶亮曰。問所以不了。十地何眼故不了。佛五眼之中。用何眼。而獨了了耶
佛告善哉善哉善男子(至)諸佛世尊以何眼見
案。僧亮曰。福德智慧。義有短長也。何者。夫作罪則從情爲易。修福則逆心爲難。難則自策乃成。易則不課自起。以苦滅樂興。謂福以得不喪謂德也。是則一切衆善。無非福德。于中了真者。別名爲慧耳。是以無學之地。皆得具其二也。僧宗曰。前後致歎。蓋發時人之心耳。寶亮曰。明具此莊嚴。乃識此因果之理也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至)雲何名爲福德莊嚴
案。僧亮曰。將辨其相。發問以起予。僧宗曰。請釋其旨。欲興後問
善男子慧莊嚴者(至)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羅蜜
案。僧亮曰。目地爲行。皆以理解爲稱。悉是慧也。凡夫取相之福。不能度生死。非福乃至非般若也。僧宗曰。下有叁重釋也。此第一以住下爲福。上住爲智慧也。寶亮曰。第一從初地至十地。取緣中忘相正觀無漏空解。爲慧莊嚴也。取十地觀智。爲福德莊嚴也。乃是雙要。是從義取判也
複次善男子慧莊嚴者(至)聲聞緣覺九住菩薩
案。僧亮曰。聲聞至九地。有重到未盡。不能少見佛性。不得稱慧。上說凡夫。此說聖人
複次善男子福德莊嚴(至)無有無果報無礙常住
案。僧亮曰。學法爲福德。無學爲智慧也
善男子汝今具足是二莊嚴(至)是二莊嚴能答是義
案。僧亮曰。結二莊嚴。興問答也
師子吼菩薩摩诃薩言(至)一種二種者是凡夫相
案。僧亮曰。上說緣有名福德。凡夫法。若爾者。諸法中無二。具二者。不應問。況能答耶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薩(至)則能解知一種二種
案。僧亮曰。能知一種二種者。一是涅槃。二是生死。皆就有中差別具二。乃見不應言有皆是到
若言諸法無一二者(至)一切諸法無一無二
案。僧亮曰。謂說有無。皆是世谛差別者也
善男子若言一二(至)具二莊嚴者能問能答
案。僧亮曰。凡夫不見常。不見無常也
善男子汝問雲何爲佛性者(至)吾當爲汝分別…
《大般涅槃經集解五十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