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說無垢稱經疏》

「經疏部」經文1782卷38頁碼:P0993
唐 窺基撰

  《說無垢稱經疏》九 ▪第2页

  卷第五(本) /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任運變現自在。菩薩起神足。能任運變現。加行大故

  經。若樂遊履(至)菩薩所行

  贊曰。此中二句。二乘遊五根。自既得已。亦起分別有情諸根勝劣之妙智境。菩薩遊五根。無分別故。不起分別有情諸根之妙智境。雖有根上下力。而無分別故。由此舊雲。而分別衆生諸根利鈍。二乘起五力。不求十力。菩薩起五力。而求十力

  經。若樂安立(至)菩薩所行

  贊曰。此中二句。二乘七覺皆圓滿已。由有分別。後求佛法差別妙智妙用境界。菩薩七覺既圓滿已。由無分別。更不求佛差別妙智妙用所行。智果滿故。舊雲。而分別佛之妙智。文乃相乖。不同二乘。理可成矣。二乘八道圓。厭背邪道。菩薩八道滿。不厭邪道。常教化故。舊雲。而樂行無量佛道。求于果滿。二乘不求作佛。故不樂行

  經。若求止觀(至)菩薩所行

  贊曰。下叁句。不同證無爲有爲。初二不同無爲。後一不同有爲。二乘求止觀二因。墮畢竟滅。菩薩起止觀。不墮畢竟滅。常化衆生故。資糧者因也。二乘觀無生滅理。不能相好嚴身成滿佛事。菩薩內觀無生滅理。仍相好嚴身。成諸佛事。此二證無爲不同。下明有爲事業不同。二乘起威儀棄舍一切佛法緣慮之心。起世事已。不能更觀出世理事。菩薩起二乘之威儀事。亦能內緣一切佛法理事等。加行大故

  經。若隨諸法(至)菩薩所行

  贊曰。上叁十四句。不同凡夫二乘所行。下之叁句。得勝不舍劣。名菩薩所行。一入定現威儀。二證理現衆相。叁得果現修因。此中二句。究竟清淨本性常寂真如也。妙定者能觀定也。雖得真如。能緣勝定。隨定所行。不舍有情所樂威儀。或即不起滅定而現威儀。第一句也。一切佛土。其性空寂。無成無壞。如于空者法性土也。雖觀殊勝一切法性無相空土。非不種種莊嚴佛土。利樂有情。修劣報化土。第二句也

  經。若樂示現(至)菩薩所行

  贊曰。此有一句。雖求殊勝八相現化。未爲佛事。不舍修劣諸菩薩行。此中且說在果二相。後之叁句。顯能爲勝不舍劣故

  經。說是一切(至)發心趣向

  贊曰。品第五段。結成利益。雖因次說菩薩所行天子發心。然是一品。終是利益。是以屬品爲第五段。不屬近文

  不思議品

  方便品下。合有五品。明利他行。初之四品。隱迹利他。未現大神通。隨類濟物。故名隱迹利他。密權也。此之一品。現大神通。明顯迹利他。顯權也。神通妙用上位能知。故非下心之所思慮。亦非下言之所議度。今此廣明。名不思議品。此以無漏慧根爲性。不思議體即神通故。其通之境妙用亦難測亦名不思議

  經。時舍利子(至)當于何坐

  贊曰。就此品中。大文有四。初鹙子心念。二無垢诃說。叁顯不思議。問妙吉祥十方坐是。四時衆獲益。八千菩薩得解脫是。此初文也。心念床座。希自坐之。舊文有叁。無時衆益

  經。時無垢稱(至)求床坐耶

  贊曰。下第二無垢诃說。于中有四。一問鹙子。二鹙子反答。叁無垢廣說。四時衆獲益。此初問也。由昔心念。我等今者。爲聞法故。二應相率。隨從詣彼。既不求座。故作此征

  經。舍利子言(至)非求床坐

  贊曰。二鹙子反答

  經。無垢稱言(至)何況床坐

  贊曰。叁無垢廣說。有叁。初總明求法。次別明求法。後結成求法。是故舍利子若欲求法下是。此初文也。夫求法者。于五明處。求佛正法。應住猛利愛重求聞。設爲聽聞一句善法。路由鐵地。尚歡喜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雖愛自身及諸資什。比愛正法。非爲譬喻。無足無倦。深信柔和。心直見直。愛德愛法。往法師所。無诘難心。唯作慧眼妙寶智明勝果無罪悅意之想。深生敬重。無高慢心。不作壞戎畢族醜陋拙文鄙句異意之想。唯爲求善。非顯己德。不爲名利而求正法。應時殷重恭敬聽聞。勿起損害順求過心。唯爲求解。專情屬耳。掃滌攝持。如是名爲求于正法。所以雪山半偈舍命非難。香城滿教賣身爲易。皆以正法可重不領身命。何況床座

  經。又舍利子(至)無色界

  贊曰。下別明求法。總有十段。所求謂作證法。所不求者。雖可求知。不求證獲。故名不求。此即第一不求虛幻法。蘊界處叁。及叁界法。皆虛幻故

  經。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二不求二乘法。二乘執有叁寶及四谛故。此不求別相叁寶執。非不求叁寶。不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差別分別戲論。非不求證。非安立谛之真理也

  經。又舍利子(至)非求遠離

  贊曰。此第叁不求有漏法。有二。此不求起遣諸有漏法。法名寂靜。真如也。及近寂靜。余無漏法也。名行有漏生滅。非謂求無漏法及求真如遠離法也

  經。諸求法者(至)非謂求法

  贊曰。不求有漏中。此不求煩惱隨增法。法無貪染。真如也。離諸貪染。余無漏也。皆不可貪染故

  經。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四不求所知法。此有二釋。一不求妄心所取境界。因緣真如非妄境故。若心分別。計爲境界。非謂求法。數者計也。二不求有相差別境界。真如正法。無差別故。數者分別

  經。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五不求攝棄法。取謂攝取。舍謂棄舍。諸分別心謂法可取舍。因緣真如無取舍故。或法有生滅可有取舍。真無生滅。何有取舍

  經。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六不求愛著法。能攝藏則愛。所攝藏者。此愛所緣。既不求貪愛。故法不可攝藏。非愛境故

  經。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七不求有相法。真如正智。皆是無相。若隨法相而識遠者。是求法相。非求正法

  經。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八不求世俗法。諸求法者。不共一切世俗住法。真如法中。無所住故

  經。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九不求四境法。對法論雲。眼所受是見義。耳所受是聞義。自然思構應知如是如是是覺義。自內所受是知義。雖大乘中根識心所和合名見等。然根五義強故得名。瑜伽論雲。見知現量攝。聞謂量言量。覺是比量。故知眼名見。耳鼻舌身並同時意名知。意緣教名聞。獨意思構名覺。對法以耳爲門而意緣教。故耳所受是聞。其實聞者意緣教也。此四皆依有漏差別心而建立之。故說真如非見聞等

  經。又舍利子(至)非謂求法

  贊曰。此第十不求惡業煩惱所爲法諸無漏法。非是惡業煩惱所爲。故名無爲。本求此故。或唯真如。名爲無爲。法根本故

  經。是故舍利子(至)應無所求

  贊曰。此結成求法。諸求法者。不求一切諸非法法。于非法法。應無所求。于是法中。無求而求。是爲求法

  經。說是法時(至)得眼淨

  贊曰。此第四段。時衆獲益。得預流果

  經。時無垢稱(至)大師子座

  贊曰。自下第叁顯不思議。有二。初現不思議事。後說不思議事。有解脫名不可思議下是。現不思議事中。有四。初問座方叁吉祥示處。叁正明設座。四鹙子贊揚。文可知也。此間座方。問曰。何故初責求法非座。後問座方。方將設置。答。理應求真非俗。所以初诃。禮訖順機。所以今設

  經。妙吉祥言(至)安隱住持

  贊曰。吉祥示處有二。初示。後贊。示中有九。一示處所。東方。二示道遠。叁十六[言*竟]伽沙佛國。叁示佛國。山幢。四示佛。山燈王。五示安樂。現在住持。六示佛量。八十四億踰[仁-二+善]那。七示座量。六十八億踰[仁-二+善]那。八示菩薩量。四十二億踰贊那。九示座量。叁十四億踰[仁-二+善]那。此文有五。別[仁-二+善]配可知

  經。其佛身長(至)踰繕那量

  贊曰。此文有四

  經。居士當知(至)具諸功德

  贊曰。此贊座勝。示之令取此。或示化相主。或示他寂土。所以身座量皆大矣

  經。時無垢稱(至)自在神通

  贊曰。自下第叁正明設座。大文有叁。初明起通。次明座至。後勸就座。此初文也。八地以上。恒在定中。順俗起通攝念入定

  經。即時東方(至)無垢稱室

  贊曰。下明座至有叁。初明座至。次明奇特。後明含容。此初文也。應時衆數。有叁十二億。顯座非實。神力所致。乘空而來

  經。此誰菩薩(至)既所未聞

  贊曰。此時奇特。聞能聞遠。昔所未聞。見見近。昔所未見。能見近遠之間。俱未有也。故爲奇特

  經。其室欲然(至)不相妨礙

  贊曰。下明含容有二。初明室變容座。後明世界不迮。此初文也。室廣爲大。淨而非穢。諸獅子座。悉能含容。令小爲大。十八變中舒也。或小能納大名廣。非變爲大也

  經。廣嚴大城(至)前後無異

  頌曰。此明世界不迮。瞻部界小。座量極大。二共一處。不相妨礙。小界不爲大座所臨便爲迫迮。故悉如本。初後無二。十八變中。衆像入身之所攝也。問。何故方丈變之令廣。世界極小不變令大。答。方丈別室。衆集變之。世界遍處。故不須變。計室論座。大于世界。神力任情。有變不變

  經。時無垢稱(至)就師子坐

  贊曰。自下第叁正勸就座。有二。初勸吉祥就座。後勸余人就座。此初文也。吉祥神力。不待他令。禮賓之法。勸須就座。所以勸也

  經。與諸菩薩(至)稱師子座

  贊曰。下勸余人就座。有二。初勸。後坐。此勸也。道力不高。勸現神力。恐不相稱。故令變身

  經。其得神通(至)端嚴而坐

  贊曰。下明就座有二。初明菩薩就座。後明聲聞就座。初中複二。初明自能。後顯他力。此初文也。身座相稱。故名端嚴

  經。其新學菩薩(至)師子之座

  贊曰。下顯他方有叁。初不能。次說利。後方得。此不能也。住地前故

  經。時無垢稱(至)得五神通

  贊曰。此說利故。得世五通

  經。即以神力(至)端嚴而坐

  贊曰。此方得也

  經。其中複有(至)師子之座

  贊曰。下明聲聞就座。有五。初不能。二征诘。叁答屈。四說利。五方得。此初不能。二乘神力。雖至大千。他力所持。而不能座。或不現神通。任身欲坐。坐既高廣。是以不能

  經。時無垢稱(至)不升此座

  贊曰。此征诘也。聲聞極多。難以對悟。鹙子上首。…

《說無垢稱經疏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