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九 ▪第4页
卷第五(本) /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或由觀彼。而起勝行。合名觀有情品
經。時妙吉祥(至)觀諸有情
贊曰。就此品中。大文有二。初吉祥問答。明菩薩行。後天女對揚。破聲聞執。吉祥問答明菩薩行中。初觀所化。後明利行。初中複二。初問。後答。此問也
經。無垢稱言(至)一切有情
贊曰。下答有二。空理義雲。初觀俗谛假有有情。猶如幻事。似而非真。後觀真谛本空有情。此初文也。應理義雲。初觀依他假有有情。後觀所執本空有情。此初文也。依他起性。猶如幻事。似非真故
經。文妙吉祥(至)觀第六蘊
贊曰。空理義雲。下觀真谛本空有情。應理義雲。下觀所執本空有情。文分有二。初廣說喻。以顯非有。後結前義。釋空所由。初中四十叁句。舊有二十九句。此有初十。如有智人。通下諸句喻。諸菩薩下。遂難釋。余易可知。觀水聚沫所有前際。前際本無。先來空故
經。觀第七根(至)貪嗔癡毒
贊曰。此中有十。梵雲薩埵。此雲有情。即六根是。舊文由此說如第七情。今言根也。無色界中。有定境色。無業果色。此中說無業果色也。薩迦耶見。通俱生分別。預流已上。無分別者。非無俱生。楞伽經雲。佛告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妄相。妄相者即分別薩迦耶見故。觀一來果第叁有者。一來果人。複有二生。往天未人。唯二生故。此依小生。非大生義。不還果者。不生欲界。故無胎藏
經。觀得忍菩薩(至)不生煩惱
贊曰。此有後十。八地已上。名爲得忍。忍相續故。故無悭等。七地猶起。爲利益故。或初地上。得性戒或。創得忍故。無悭吝等。四禅已上。無入出息。況滅定乎。半擇迦者。此雲絕勢。即黃門類。此有五種。生便。除去。嫉妒。半月。灌灑之類。八地已上。一切煩惱。種雖未斷。無漏相續。緣阙不生。名爲畢竟不生煩惱
經。觀夢寤已(至)後有相續
贊曰。此余叁也。夢時所見。尚未知無。故舉悟時。觀彼夢境。無學分段後有成無。非無變易
經。如是菩薩(至)無有情故
贊曰。結成前義。釋空所由。空理義雲。勝義谛中。諸法本空。無有情故。應理義雲。遍計所執。諸法本空。無有情故
經。妙吉祥言(至)修于大慈
贊曰。下明利行。有二。初明利他行。後明自利行。初中有四。明無量故。一一皆有初問後答。此初問也
經。無垢稱言(至)究竟安樂
贊曰。答初有叁。初總標。次廣說。後結成。此初文也。慈有叁種。如前已說。爲有情者。緣有情起。名有情緣慈。說如斯法者。緣法起故。名法緣慈。與究竟樂者。緣如起故。名無緣慈
經。如是菩薩(至)離內外故
贊曰。下廣說慈。合有叁十八句。分之爲二。初叁十句。別修無緣法緣有情叁慈。勝劣證得爲次第故。後有八句。別修有情法緣無緣叁慈。觀行初後之次第故。初中有叁。初九句。修無緣慈。緣真如故。次有十一句。修法緣慈。緣法起故。後有十句。修有情緣慈。緣有情故。法緣慈有二。一緣有情都無實體。唯有五蘊法。而與之樂。名爲法緣。二緣一切教理行果所有妙法。名法緣慈。此但說後。不說前法。此中皆取增上所緣。如修正法以施衆生。先緣法故。名法緣慈。如緣有情而修正法。先緣有情故。名有情緣慈。此二或俱名法有情緣。二皆有故。真俗雙觀。叁慈並有。理亦何爽。舊有二十九句。初二十四句。別解無緣法緣有情緣叁。後有五句。別解有情法緣無緣。初中有九句。明無緣。次有九句。明法緣。次有六句。明有情緣。此牒初五。無緣之慈。離能所取。故修寂滅。離煩惱燒。故修無熟。叁世理齊。故修如實。無等起因。故修不違。有因平等之所生起。並有爲故。有順有違。真如無因。無所違迷。故修不違。真無內外。故修無二
經。修無壞慈(至)等虛空故
贊曰。此無緣慈後四句也。真畢竟住。故修無壞。無壞時故。舊雲。畢竟盡故。畢竟盡諸煩惱。故體不壞。能緣意樂。猶如金剛。故所觀如堅固難破。所修之慈。名堅固慈。真性本淨。故修清淨。真等虛空。故修平等
經。修阿羅漢慈(至)無休息故
贊曰。下十一句。修法緣慈。有叁。初叁叁乘。次二法軌。後六果位。此叁句叁乘慈。阿羅漢慈者。略有叁義。一害煩惱賊。二無分段生。叁應受妙供養。此取初義。獨證菩提。故不待師。亦不待資。不能利他資弟子也。菩薩二行利衆生故。緣二乘行。而起于慈
經。修如來慈(至)諸有情故
贊曰。此二法報二身慈也。真如乃爲法身如來理法故。報身名佛果位故。二別也
經。修自然慈(至)愛憎斷故
贊曰。下六果位慈。此初叁句也。在果任運平等覺法。故修自然。正覺與真如平等一味。故修菩提。貪嗔永滅。故修無漏
經。修大悲慈(至)觀性空故
贊曰。此後叁句。顯發大乘。故修大悲。利衆生故。觀都無我。故修無诤。若見有我。起惑淨故。觀法性空。故修無厭。法性若有。便有厭故
經。修法施慈(至)令無損故
贊曰。下有十句。修有情緣。即十度也。此初叁句。卷謂卷縮。如人與物。初時開手。後時卷著。堅法亦然。初與後休。余文可解
經。修精進慈(至)現知法故
贊曰。此有叁句。不耽禅味。名無愛味。恒成種智。名現知法。皆爲有情故。名有情緣慈
經。修方便慈(至)法性相故
贊曰。下有四句。申善巧故。無有一事而不利樂。故名諸問。普能示現。修方便慈。由十大願所引發故。修妙願慈以濟衆生。並利樂事。故修大力。了知法性以悟衆生。故修智度。若那雲智。智波羅蜜也
經。修神通慈(至)諸有情故
贊曰。下有八句。別修有情法緣無緣叁慈。初二有情。次五法緣。後一無緣。此有情緣也。不壞一切法性真加法相因故。故修神通。雖現神通種種變現不壞性相
經。修無著慈(至)離瑕穢故
贊曰。此五句法緣也。心無障礙。及無所染。故修無著。意樂淨故。名不矯詐。加行淨故。不爲谄曲。事事不虛。故修無诳。情無瑕穢。故修深心。瑕者玉病。雖外相善。內心有垢。名爲瑕穢
經。修安樂慈(至)安樂事故
贊曰。此一無緣安。樂事本唯真如故。舊本後五句明有情法緣無緣中。一句有情。叁句法緣。一句無緣
經。唯妙吉祥(至)修于大慈
贊曰。結也
經。妙吉祥言(至)修于大慈
贊曰。此第二門
經。無垢稱言(至)修于大悲
贊曰。此第二答。施己無悭。能拔于彼現當衆若。故名大悲。行弘廣故。不以不悭。名爲大悲。但與樂故
經。妙吉祥言(至)修于大善
贊曰。此第叁問
經。曰無垢稱言(至)修于大喜
贊曰。此第叁答。作利無悔。善生喜故。不唯助喜名之爲喜
經。妙吉祥言(至)修于大舍
贊曰。此第四問
經。無垢稱言(至)修于大舍
贊曰。此第四答。此中行舍亦兼平等。不希報故。不唯以勸舍惡爲舍
經。妙吉祥言(至)當何所依
贊曰。下明自利行。有十二問答。展轉相生。此初問也。地前菩薩。入于生死。教化衆生。若有怖畏。當何所依。地上不怖生死苦故
經。無垢稱言(至)諸佛大我
贊曰。此答也。諸佛大我。大涅槃也。四德之我。名爲大我。無住之住。名正依住
經。又問菩薩(至)解脫中住
贊曰。第二問答。即此真如。離煩惱時。假名解脫。解脫體即擇滅無爲
經。又問欲令(至)除其煩惱
贊曰。第叁問答。要除系縛。身解脫故
經。又問欲除(至)觀察作意
贊曰。第四問答。理謂二谛真如道理。順此之作意。名如理作意。體即思慧
經。又問欲修(至)不生不滅
贊曰。第五問答
經。又問何法(至)善法不滅
贊曰。第六問答。惡斷善修。名不生滅。由思惟故。起此正修
經。又問善(至)以身爲本
贊曰。第七問答。以有身故善不善生。此依起故。非因感本
經。又問身(至)欲貪爲本
贊曰。第八問答。此舉潤生近物之因。及欲界愛。故偏答欲貪實由癡等
經。又問欲貪(至)分別爲本
贊曰。第九問答。由能執心虛妄分別欲貪生故
經。又問虛妄(至)倒想爲本
贊曰。第十問答。倒想者境。由有倒境妄心生故。由此論雲。亂相及亂體。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余亦無。舊雲倒想。依取像倒。分別心生
經。又問倒想(至)無住爲本
贊曰。第十一問答。無住即真如。由迷真如。倒境生故
經。妙吉祥言(至)一切諸法
贊曰。第十二問答。真如無本。非他生故。亦無取住。更無依故。由此本故立諸法。染性迷生。淨性悟起。故唯識說爲迷悟依。名立一切。非能生也。空理義雲。無住即是真空性故。亦爲迷悟二法根本。又因緣性空。從空性生一切諸法。故言無住立一切法。應理義雲。若外道雲能生一切。我之真如。非能生故。但爲法依。故言無住立一切法。不言生也。經中所言心作一切。因緣之心。非法性心。故不相違。法性非能起。雲何說能作
經。時無垢稱(至)大聲聞衆
贊曰。下品第二。天女對揚破聲聞執。有叁。初天女散華。次鹙子問答。後無垢贊歎。初中有叁。初歡喜散華。次著與不著。後問答破執。此初文也。本住者。顯其非與吉祥俱來。天女者。位居八地。示爲女身。故故品末雲。已能遊戲神通智慧。得無生忍。于無上覺。永不退轉。乘本願力。隨欲成就一切有情。故知非是凡神鬼也。然以女多慈愛愍念心深。得利幽宮。權方濟益。況複欲化聲聞令離染著。示以散華之事。助揚無垢之能。故爲女身。非爲男相。既爲化相。非定何天。據勝端嚴。多是他化。昔時淨名空室。所以潛形。今者利益便宜。其身乃現。渠散華者。華多香绮。愚俗染情。欲明聲聞有著。菩薩離之。故散之也。又華掩臭惡。馨香逢芳。現有敷榮之能。遠有結實之德。故唯散華。不散余也
文化丁卯五月十五萓此卷挍合畢此卷尤寫誤多矣難挍訂者或存本書又雖有改之者非自敢決定而就中叁四之兩紙間能所釋錯雜難[齒*告]列齒來責不顧咿嗤而爲補助童蒙以私意經釋順次轉回之後哲勿必爲軌範而已
隆恭不惑幹九支
說無垢稱經本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說無垢稱經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