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說無垢稱經疏》

「經疏部」經文1782卷38頁碼:P0993
唐 窺基撰

  《說無垢稱經疏》十一 ▪第2页

  卷第六(本) /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下釋所由。戒定等五。如前已釋。食從此等無邊因生。果亦無量。佛食之余。故諸有情經百千劫。食終不盡

  經。于是大衆(至)而尚有余

  贊曰。食已有余。乍觀食器。一力所。聖德所加衆食不盡

  經。時諸聲聞(至)之所住持

  贊曰。五食已安樂。初法。後喻。妙食所持。聖威所引。本爲濟物。故身安樂。舉喻成言。食者此食者。譬如一切十方報土。安樂莊嚴世界菩薩安定之身。胎悅無惱。與彼同故。不但西方極樂世界。十方一切安樂世界。皆以爲喻

  經。身諸毛孔(至)種種妙香

  贊曰。六身出諸香。食此食者。亦如十方妙香世界。衆妙香樹。常出妙香。晝夜無盡。不但上方妙香世界香樹爲喻。十方一切妙香世界。皆所喻之。義無異故

  經。時無垢稱(至)雲何說法

  贊曰。下第五段此問彼佛。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即階小位。亦有不知。故試問言汝等知不

  經。彼諸菩薩(至)皆悉調伏

  贊曰。下答有二。初答不同。後釋利相。此初文也。不同此土依音聲起文詞說法。但以妙香。令其息惡。故雲調伏

  經。彼諸菩薩(至)菩薩功德

  贊曰。此釋利相。菩薩座樹。香氣皆流。彼聞妙香。即得勝定。定爲根本。使能發慧。菩薩功德。因此而生。定能發生一切功德。故名一切德莊嚴定

  經。時彼上方(至)雲何說法

  贊曰。下第六段彼問此法。大文有六。一問化宜。二答化法。叁彼贊歎。四述成。五問生淨土之因。六答得淨土之業。此問化宜也

  經。無垢稱言(至)而調化之

  贊曰。下答化法有叁。初標答以言。次別顯言相。後釋言所由。此初也。夫行化者。皆爲應宜。宜既難調。化須剛強。以言導利。初物可從。香味引之。彼使乖角。故以剛強之語。化彼難調之衆

  經。雲何名爲(至)剛強語言

  贊曰。下別顯言相。有叁。初問。次答。後結顯成。此問也

  經。謂爲宣說(至)是諸根缺

  贊曰。下答有二。初四段。唯示惡因果令生厭斷。後有廿對。通示善惡令生欣厭。此初段有五句示惡果。無暇生者。八無暇處生也。無暇之義。如前已說。叁惡趣中。應說處所形量若相命限。如余處辨。恐繁不述

  經。此是身惡行(至)是意惡行果

  贊曰。此第二段有叁句。示叁業中惡因果也。叁業體性。有表無表。諸支多少。界地寬狹。皆如別章。然通加行根本後起叁種。輕重之業。皆此所攝。故惡十業道外別明叁業。業道唯重。唯根本故

  經。此是斷生命(至)是欲邪行果

  贊曰。下第叁段有十句。示十業道惡因果也。此身叁惡。不與取者。舊雲偷盜。不但白劫竊盜方名此罪。今顯一切地物他心不與而強取之。皆此罪故。名不與取。欲邪行者。欲謂貪欲。顯究竟時皆貪欲故。要非自物。設是自物。非時非處非量非度。亦成業道。異此自物。便非業道。故名邪行

  經。此是虛诳語(至)是雜穢語果

  贊曰。此語四惡。心境相乖名虛。以令他解名诳。若言妄語生死實語。亦名妄語。體虛妄故。離間語者。舊名兩舌兩頭道舌。可名兩舌。五頭首舌。並名五舌。由此但應言離間語。出言離間他親好故。粗惡語者。舊雲惡口。此非口惡。是語惡故。發世猥言。粗鄙可惡。名粗惡語。雜穢語者。舊雲绮語。雜飾名绮。諸贊歎詞。皆應绮語。今名雜穢。文詞绮雜。鄙猥名穢。諸贊歎詞。便無此過

  經。此是貪欲(至)是邪見果

  贊曰。意叁惡也。此惡業果名名有四。一異熟果。爲造下品十惡業道生餓鬼。中品生畜生。上品生那落迦。人天之果。並善業招。設有別報不善業果。不名異熟。由此但說叁惡趣有。二等流果。謂從惡趣沒後生人中。由殺生故。短壽多病。不與取故。乏少財物。欲邪行故。妻不貞良。虛诳語故。多被誹謗。離間語故。親友乖離。粗惡語故。恒聞不如意聲。雜穢語故。言不威肅。由貪欲故。貪轉猛威。由嗔恚故。嗔轉猛盛。由邪見故。癡轉猛盛。諸邪見者癡增上故。叁增上果。由殺生故。一切外事乏少光澤。不與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諸塵坌。虛诳語故。多諸臭穢。離間語故。高下險阻。粗惡語故。其地堿鹵硗確穢惡。雜穢語故。時候乖變。貪欲故。果實鮮少。嗔恚故。果味辛苦。邪見故。果味辛苦或全無果。四士用果者。令相應俱有二法增長。或更無別體。即此叁果五蘊假者之所感得。無多別相。所以不說。此等一一。皆如瑜伽第五十九六十。對法第七。及如經說

  經。此是悭吝(至)是愚癡果

  贊曰。下第四段有六句。示六蔽惡因果。亦有叁果。准前應知。隨義別配

  經。此受所學(至)此非應作

  贊曰。下廿對。舊有九對。通諸善惡。令生欣厭。此有叁對。受所學者。初所受戒。持別解脫者。受持戒。或初遮戒。後是性戒。或後是初時。初舍惡故。初是後時。領所受故。翻上二可知。此應作者。作持之戒。非應作者。止持之戒。或作犯之戒

  經。此是瑜伽(至)此非障礙

  贊曰。此有叁對。瑜伽者。相應觀行義。永斷者。聖道棄之。障礙者。障聖道法

  經。此是犯罪(至)此是邪道

  贊曰。此有叁對。出罪者。忏悔法。雜染者。染謂煩惱等。與染雜者諸有漏也

  經。此是善(至)此是過失

  贊曰。此有六對。順理益物名善。可毀可壞名世間。可厭可怖名罪。漏者煩惱。猶如漏舍。甚可厭惡。有此煩惱。故名有漏。爲之言作。有所爲作名爲有爲。加功而得此德。名爲功德。翻上可知

  經。此是有苦(至)此是涅槃

  贊曰。此有五對。逼迫名苦。適悅名樂。惡法可厭。劣法可舍。囂繁名生死。翻上可知

  經。如是等法有無量門

  贊曰。此結類成。上來諸門。名無量義。恐繁不述。應如理思。余土衆生。根利易化。見光明等。便能入道。此土不然。故須丁甯一一教示

  經。此土有情(至)令其調伏

  贊曰。下釋語言所以。有叁。一法。二喻。叁合。此法說也

  經。譬世如象馬(至)然後調伏

  贊曰。此喻說也。舊文兩喻。加楚毒者苦鞭捶等

  經。如是此土(至)趣入正法

  贊曰。此合說也。誨者示也。喻者曉也。苦切曉示。令其調伏趣入正位

  經。時彼上方(至)得未曾有

  贊曰。叁彼贊歎有二。初得未曾。後興贊歎。此初也

  經。皆作是言(至)調伏攝益

  贊曰。下與贊歎。初歎如來。後歎菩薩。釋迦能也。是佛之姓。牟尼寂靜義。能寂默于生死諸惡。故雲能寂。釋迦姓也。瞿昙望也。此雲日炙。又名甘蔗。如人姓盧是鬼子盧。此盧可重。余盧即非。若姓釋迦。是瞿昙釋迦。此釋迦可重。余釋迦則非。說此本緣。如別章說。釋迦實德。歎美不窮。現爲劣生。故名隱覆。極惡衆生。故名下劣。無聖法財。故名貧匮。調伏斷惡。攝益與善

  經。是諸菩薩(至)難化有情

  贊曰。此歎菩薩。忍種種勞倦者。利衆生時。苦惱事也。勝希堅牢者。衆事惱亂不退敗也。過外道等名勝精進。世間難遇名希有。不可退屈名堅牢不可思議。策勵深也。大悲精進。爲物起也。此精進言。通上諸義。一勝。二希。叁堅牢。四不思議。五大悲精進

  經。無垢稱言(至)難化有情

  贊曰。四此述成有二。初述成。後歎勝。此述成前贊歎如來

  經。諸菩薩衆(至)無量有情

  贊曰。此述成前贊歎菩薩

  經。大士當知(至)所得功德

  贊曰。下歎勝有叁。一標勝。二顯勝。叁結勝。此初也。此土修行諸菩薩行。忍苦精勤。攝益弘廣。所以一生修福。勝彼一切妙香世界百千大劫。彼界衆事。皆妙香成。故言一切

  經。所以者何(至)之所無有

  贊曰。下顯勝有二。初顯所由。後顯勝行。此初文也。由修十法。濟有苦衆生。勝余佛土。余佛土中無苦有情及煩惱等。亦無二乘。故一生修。勝余多劫

  經。何等爲十

  贊曰。下顯勝行。有叁。初征。次顯。後結。此征也

  經。一以惠施(至)攝諸愚癡

  贊曰。此六到彼岸。除于六蔽。以拔苦生。余佛土中。純行勝行。無六蔽故

  經。七以說除(至)樂小法者

  贊曰。四輪摧于八難。普攝有情。如前已說。余土無八難故。以大乘法攝樂小者。余土無小。故爲殊勝

  經。九以種種(至)一切有情

  贊曰。余土無有未種善根。一切皆是善根熟者。故此勝余。余土無有惡法有情。不須四攝。此行四攝。攝惡有情。故勝余土

  經。是爲十種修集善法

  贊曰。此結也

  經。此堪忍界(至)之所無有

  贊曰。此結勝也

  經。時彼佛土(至)生余淨土

  贊曰。五問淨土之因也。此土菩薩。行前十法。住在地前。成熟幾法。不毀此法。無傷善行。或不毀善。無傷起惡。得住十地。後生淨土。若已住十地。任運生淨土。不假此問也

  經。無垢稱言(至)生余淨土

  贊曰。六答得淨土之業。有叁。一標。二顯。叁結。此初也

  經。何等爲八

  贊曰。下顯有二。初征。後顯。此征也

  經。一者菩薩(至)希望善報

  贊曰。下顯爲八。見彼于已有恩。成已菩提故。非已于彼有益。不見大利故。況說叁事空。有希善根

  經。二者菩薩(至)悉回施與

  贊曰。大悲廣運。代彼受苦。大慈廣運。回施善根

  經。叁者菩薩(至)心無挂礙

  贊曰。怨親不二。平等濟拔。不爲愛憎。心無障礙。挂者障故

  經。四者菩薩(至)敬愛如佛

  贊曰。憍謂醉逸。縱蕩身心。慢謂踞傲。自尊卑物。憍有七種。謂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性憍。色力憍。富貴憍。多聞憍。慢亦有七。一慢。謂于劣計已勝。或于勝計已等。二過慢。謂于勝計已等。及于等計已勝。叁慢過慢。謂于勝計已勝。四我慢。謂恃我高舉。五增上慢。少得多得。六卑慢。多分勝已。謂已少分劣。七邪慢。已全無德。謂已有德。昔由內憍。于外生慢。故沈生死。今應除之。敬他如佛

  經。五者菩薩(至)無疑無謗

  贊曰。昔不聞法。設聞疑謗。故沈生死。今得聽聞。應斷疑謗

  經。六者菩薩(至)不生憍慢

  贊曰。昔妒他榮。憍慢自利。故沈生死。今于他利。應無嫉妒。自利不慢

  經。七者菩薩(至)不…

《說無垢稱經疏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