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

「經疏部」經文1789卷39頁碼:P0343
明 宗泐 如[王*巳]同注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七 ▪第2页

  宋求那跋多羅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者。月喻應身。水喻衆生之心衆生心淨如來即應。如月在水。然月在空影現于水。月不下降故雲不入。亦不離水故雲不出也

  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于我。而不善解知辭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于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于一切法隨說計著 彼諸愚夫等。重釋彼不知不生不滅中道應身之本墮于有無二邊。雖皆能敬事。而不能善解名字句義。故雲不分別名不解自通。由執著言教昧于實理。謂不生不滅是無體性。故于如來異名差別而皆不知。如不知因陀羅等皆帝釋之異名也。既不解自通之趣歸于至極故。于一切諸法隨語生見故雲隨說計著也

  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余義。唯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于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 此段重示迷名失肯。義如言說等。夫義有能诠文字之義。有所诠道理之義。癡人迷于道理。言文字之義如所言說。謂義之所說無有異也。既又征釋謂義無身故。身即體也。言能诠文字之義更無有體。蓋不知所诠道理之義出于言說之外。唯止于言說而已。由彼惡見燒滅正智。不解如來言教。言于生滅義無生滅。然一切言說墮于文字。義則不墮言離性非性者。是離有無之過。既離是過則無受生亦無體相。是爲言外之旨也。如來不說墮文字法者。謂文字性離。即是解脫。不可以有無求之是則如來非不說法。若有離文字而解者。即爲說之

  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衆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爲誰 若有不達如來說即無說謂說墮文字法者。則爲謗佛謗法。故雲此則妄說。既又告大慧雲。我及諸佛菩薩。未常說一字答一字。蓋離文字性故也。非不饒益義說者謂非不隨宜演說饒益衆生。然說即無說若謂有說者。凡愚之妄想分別耳。據理絕言被緣可說說即成教。若有緣不說。則教法不立。教若不立。則大小乘機無修證之分。如是則孰爲能度孰爲所度。而建立機教哉

  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衆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爲彼種種異解衆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爲得自覺聖智處 法固不可不說。若著言說則又成病。故告雲莫著言說。然隨宜方便而說者。蓋衆生機樂不同煩惱非一。我及諸佛皆如是說。然所彼機固未是欲得自覺聖智處者。凡可以離乎妄想心識者。則爲說也

  大慧。于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诃薩。依于義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墮惡見相續。而爲衆說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達章句具足性義。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衆生 一切法無所有等。入楞伽雲。令知諸法自心所現無外境界離說所說二種妄想。既又誡學者言。當依于義不依文字。若依文字則害于義。豈能令他獲益。言墮惡見相續等者。則于言說相續計著而爲他說。此乃不善了知一切教法地住因果之相及章段句義。若善了知此等諸義。則能樂于無相。令諸衆生安住平等大乘也

  大慧。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者。則攝受一切衆生。攝受一切衆生者。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者。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知得殊勝入處。菩薩摩诃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現衆色像。通達衆生形類希望煩惱諸相。如實說法。如實者不異。如實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僞息是名如實。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文字故 此承上文而言。既攝受大乘之法則一切凡聖。無不攝者。如是則爲正法爲佛種。爲殊勝入自覺聖處。既得入已。則能起用化他建立大乘。十力無畏隨類現形。慰諸渴望消諸煩惱。演說如實之法。此如實法無異別之稱。絕去來之相。一切戲論悉皆息滅。然如實之法。雖是大乘不應隨說計著。以離文字名爲真實

  大慧。如爲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舍。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爲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是指端 此以二喻示得失相。一以指指物喻者。喻言說實義。二嬰兒熟食喻者。喻方便修法。然皆有得有失其理曉然。滯于言說則失第一實義。如但觀指而不觀物。不善修方便。則不契不生不滅之理。如嬰兒食生而不食熟如是而不發狂者幾希矣。故又戒雲善修方便莫隨言說也

  是故大慧。于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于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真義之義離言說相故。雲微妙寂靜。此理若顯即是涅槃之果。未顯名因。若著言說不會實義。則與妄想和合。以成生死之因。然此真實之義。必由聞慧而得。又言善于義者。非徒多聞而已。要在忘言得意。若隨語生見何異外道。蓋善于義則自他不惑于外說。是爲大德多聞。故學大乘者。不可不親近大德。否則不善于義墮于言說故。複戒勸

  爾時大慧菩薩。複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顯示不生不滅無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滅。世尊亦說虛空非數緣滅及涅槃界不生不滅。世尊外道說因生諸世間。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妄想爲緣生諸世間。彼因此緣名差別耳。外物因緣亦如是世尊與外道論無有差別。微塵勝妙自在衆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性不生不滅有無不可得。外道亦說四大不壞自性不生不滅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說亦複如是。是故我言無有奇特惟願世尊。爲說差別所以奇特勝諸外道。若無差別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滅故。而世尊說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無有是處。如向所說一世界中應有多佛。無差別故 上言不生不滅。直以正教言之。未辯所以異于外道者。是故大慧。複有異同之問。凡有四難。一以外道說生法之因與佛所說叁無爲法爲難。虛空即虛空無爲。非數緣滅即非擇滅。無爲涅槃即擇滅無爲。二以彼生因與佛所說十二緣生爲難。叁以微塵等生與佛所說一切性不生滅爲難。九物者。一時。二方。叁虛空。四微塵。五四大種。六大梵天。七勝妙天。八大自在天。九衆生主。即神我也。四以彼說四大與世尊所說四大爲難。此皆以外道之說比同佛說。如文可見

  佛告大慧。我說不生不滅。不同外道不生不滅。所以者何。彼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變相。我不如是墮有無品。大慧。我者。離有無品離生滅。非性非無性。如種種幻夢現故非無性。雲何無性。謂色無自性相攝受。現不現故攝不攝故。以是故。一切性無性非無性。但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隱快樂世事永息 答中先斥非而後顯是。言外道有性自性等。謂彼所說性有自性。如雲四大常。以堅濕暖動之性皆不壞不亂。以爲得不生不變之相。然亦著心妄計。雖曰不生不滅。實有生滅墮于有無。佛謂我不如是。我之所說不生不滅。離于有無生滅及非有非無。如幻夢色現。是非無色。性不可得是非有言。色無自性相攝受者。夢幻色相本非實有。愚人妄想故現。其實不現。妄心攝取實不可取。故知一切諸法亦非有非無但能覺了諸法唯心心外無境。則妄想自滅。安于涅槃之樂。永息生死之事矣

  愚癡凡夫妄想作事非諸聖賢。不實妄想如乾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乾闼婆城及幻化人種種衆生商賈出入。愚夫妄想謂真出入。而實無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癡凡夫。起不生不滅惑。彼亦無有有爲無爲。如幻人生。其實無有若生若滅。性無性無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離于生滅。愚癡凡夫墮不如實。起生滅妄想。非諸聖賢 凡世間有爲生滅之事。起于妄心。此乃凡夫所迷。故曰非諸聖賢。乾闼婆城喻妄境不實。如文可見。言愚夫起不生不滅惑者。謂彼妄想本是生滅。妄謂不生不滅則惑也。彼亦無有有爲無爲者。言彼不棄有爲。是不知生滅之實既無無爲。是不知無生滅之實。如見幻人之生。其實無有生滅。一切諸法亦複如是。愚夫之所以起妄想者。由不見如實之理墮于虛妄。聖賢則不爾也

  不如實者不爾。如性自性妄想亦不異。若異妄想者。計著一切性自性不見寂靜。不見寂靜者。終不離妄想。是故大慧。無相見勝非相見。相見者受生因故不勝。大慧。無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滅我說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實義。見離先妄想心心數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 言不如實者。入楞伽雲。言虛妄者不如法性。不爾者。謂不同聖賢也。聖賢之所以爲聖賢者。由了妄想即是真實非別有也。如彼凡夫性自性妄想與如實理。亦本不異。若謂如實理與妄想有異。則執著諸法自性。不見本來寂靜之體。不見此體。妄想執情終不能離。言無相見勝者。既雲著相不見寂靜。則欲見寂靜。以無相爲勝。非是相見。蓋著相見者。是生死之因。故不爲勝然則無相是離妄想。契乎不生不滅。是爲佛說究竟涅槃。又雲。涅槃者如真實義見。則未見涅槃以前妄想心數。皆悉遠離至于佛地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滅除彼生論  建立不生義

  我說如是法  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  無性無所有

  乾闼婆幻夢  有性者無因

  不生無自性  何因空當說

  以離于和合…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