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七 ▪第2页
宋求那跋多罗奉 诏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者。月喻应身。水喻众生之心众生心净如来即应。如月在水。然月在空影现于水。月不下降故云不入。亦不离水故云不出也
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着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着 彼诸愚夫等。重释彼不知不生不灭中道应身之本堕于有无二边。虽皆能敬事。而不能善解名字句义。故云不分别名不解自通。由执着言教昧于实理。谓不生不灭是无体性。故于如来异名差别而皆不知。如不知因陀罗等皆帝释之异名也。既不解自通之趣归于至极故。于一切诸法随语生见故云随说计着也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唯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 此段重示迷名失肯。义如言说等。夫义有能诠文字之义。有所诠道理之义。痴人迷于道理。言文字之义如所言说。谓义之所说无有异也。既又征释谓义无身故。身即体也。言能诠文字之义更无有体。盖不知所诠道理之义出于言说之外。唯止于言说而已。由彼恶见烧灭正智。不解如来言教。言于生灭义无生灭。然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言离性非性者。是离有无之过。既离是过则无受生亦无体相。是为言外之旨也。如来不说堕文字法者。谓文字性离。即是解脱。不可以有无求之是则如来非不说法。若有离文字而解者。即为说之
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若有不达如来说即无说谓说堕文字法者。则为谤佛谤法。故云此则妄说。既又告大慧云。我及诸佛菩萨。未常说一字答一字。盖离文字性故也。非不饶益义说者谓非不随宜演说饶益众生。然说即无说若谓有说者。凡愚之妄想分别耳。据理绝言被缘可说说即成教。若有缘不说。则教法不立。教若不立。则大小乘机无修证之分。如是则孰为能度孰为所度。而建立机教哉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 法固不可不说。若着言说则又成病。故告云莫着言说。然随宜方便而说者。盖众生机乐不同烦恼非一。我及诸佛皆如是说。然所彼机固未是欲得自觉圣智处者。凡可以离乎妄想心识者。则为说也
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 一切法无所有等。入楞伽云。令知诸法自心所现无外境界离说所说二种妄想。既又诫学者言。当依于义不依文字。若依文字则害于义。岂能令他获益。言堕恶见相续等者。则于言说相续计着而为他说。此乃不善了知一切教法地住因果之相及章段句义。若善了知此等诸义。则能乐于无相。令诸众生安住平等大乘也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着。真实者离文字故 此承上文而言。既摄受大乘之法则一切凡圣。无不摄者。如是则为正法为佛种。为殊胜入自觉圣处。既得入已。则能起用化他建立大乘。十力无畏随类现形。慰诸渴望消诸烦恼。演说如实之法。此如实法无异别之称。绝去来之相。一切戏论悉皆息灭。然如实之法。虽是大乘不应随说计着。以离文字名为真实
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是指端 此以二喻示得失相。一以指指物喻者。喻言说实义。二婴儿熟食喻者。喻方便修法。然皆有得有失其理晓然。滞于言说则失第一实义。如但观指而不观物。不善修方便。则不契不生不灭之理。如婴儿食生而不食熟如是而不发狂者几希矣。故又戒云善修方便莫随言说也
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离 真义之义离言说相故。云微妙寂静。此理若显即是涅槃之果。未显名因。若着言说不会实义。则与妄想和合。以成生死之因。然此真实之义。必由闻慧而得。又言善于义者。非徒多闻而已。要在忘言得意。若随语生见何异外道。盖善于义则自他不惑于外说。是为大德多闻。故学大乘者。不可不亲近大德。否则不善于义堕于言说故。复戒劝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上言不生不灭。直以正教言之。未辩所以异于外道者。是故大慧。复有异同之问。凡有四难。一以外道说生法之因与佛所说三无为法为难。虚空即虚空无为。非数缘灭即非择灭。无为涅槃即择灭无为。二以彼生因与佛所说十二缘生为难。三以微尘等生与佛所说一切性不生灭为难。九物者。一时。二方。三虚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天。七胜妙天。八大自在天。九众生主。即神我也。四以彼说四大与世尊所说四大为难。此皆以外道之说比同佛说。如文可见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 答中先斥非而后显是。言外道有性自性等。谓彼所说性有自性。如云四大常。以坚湿暖动之性皆不坏不乱。以为得不生不变之相。然亦着心妄计。虽曰不生不灭。实有生灭堕于有无。佛谓我不如是。我之所说不生不灭。离于有无生灭及非有非无。如幻梦色现。是非无色。性不可得是非有言。色无自性相摄受者。梦幻色相本非实有。愚人妄想故现。其实不现。妄心摄取实不可取。故知一切诸法亦非有非无但能觉了诸法唯心心外无境。则妄想自灭。安于涅槃之乐。永息生死之事矣
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不实妄想如乾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乾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 凡世间有为生灭之事。起于妄心。此乃凡夫所迷。故曰非诸圣贤。乾闼婆城喻妄境不实。如文可见。言愚夫起不生不灭惑者。谓彼妄想本是生灭。妄谓不生不灭则惑也。彼亦无有有为无为者。言彼不弃有为。是不知生灭之实既无无为。是不知无生灭之实。如见幻人之生。其实无有生灭。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愚夫之所以起妄想者。由不见如实之理堕于虚妄。圣贤则不尔也
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着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言不如实者。入楞伽云。言虚妄者不如法性。不尔者。谓不同圣贤也。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由了妄想即是真实非别有也。如彼凡夫性自性妄想与如实理。亦本不异。若谓如实理与妄想有异。则执着诸法自性。不见本来寂静之体。不见此体。妄想执情终不能离。言无相见胜者。既云着相不见寂静。则欲见寂静。以无相为胜。非是相见。盖着相见者。是生死之因。故不为胜然则无相是离妄想。契乎不生不灭。是为佛说究竟涅槃。又云。涅槃者如真实义见。则未见涅槃以前妄想心数。皆悉远离至于佛地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灭除彼生论 建立不生义
我说如是法 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 无性无所有
乾闼婆幻梦 有性者无因
不生无自性 何因空当说
以离于和合…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