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叁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外道所有诤論。此常不思議。是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故勸菩薩當勤修學
複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至)非自相因力故常 言外道以無常變異相爲常不思議因。故雲常。非是自覺所行相因力故常
大慧外道常不思議(至)無常已不因此說爲常 明外道見世間所作法。有已還無。悉是無常。妄計神我爲常。待無常已。比知是常。佛則反是。不因此說以爲常也
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至)無自因相故 若外道以如是無常因相。成常不思議者。此因相非真實故同于兔角。故常不思議唯是妄想言說何以故。無有常因常相故
大慧我常不思議(至)此不應說 前謂佛反外道。此則外道反佛。曾不能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離有無。超情識。而恒妄計在于自證聖智所行相外。是故如來誡不應說。然叁乘之道優劣雖殊。悉皆內證。若心外見法。任說幽玄。然成外道
複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至)無所有故 四約愚智觀解優劣。以明正智。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是妄分別有者。謂對生死說涅槃。如對病說藥。達生死無故。所對涅槃亦不可得。故思益經雲。諸佛出世不爲令衆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爲度生死涅槃之二見耳。妄想無性。即涅槃故
妄計未來諸根境滅(至)轉所依藏識爲大涅槃 以凡愚不知生死即涅槃。計未來根境滅作涅槃想。非是自覺所證境界。如來證自智境界者。以有識藏故妄見生死。轉識藏故生死即涅槃。故下經雲。妄想識滅名爲涅槃
彼愚癡人說有叁乘(至)常于生死輪轉不絕 愚夫以生死異涅槃。爲此愚夫說斷生死趣涅槃。故說叁乘種性。智者說此六趣生死。是妄想心量。無有境界。而彼愚夫。不知叁世如來所說生死妄想。是自心現境界。取心外境。計生死相與涅槃差別。故生死流轉
複次大慧去來現在諸如來(至)非諸愚夫二分別境 言叁世如來說外心現一切諸法不生。何以故謂自心所現非有性故不生。離有無生二種見故不生。此就智者知諸法無生起佛種性。如兔馬等角本來不生。凡愚不覺妄取生滅。唯如來自覺所證之處。一切法自體性相不生。非愚夫有無分別境界
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至)汝于此義當勤修學 言正報色身及資生器界。一切諸法是本識影像。能所二取之所變現。妄想無性。而諸愚夫墮彼見中分別有無。故告大慧汝于此心現一切法不生義當勤修學
複次大慧有五種種性(至)不定種性無種性 五約種性以驗于機。明正智義。因上畏生死苦樂求涅槃。起于種性。故次明種性相也
大慧雲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至)此是聲聞乘種性 若聞滅陰界入自共相身得涅槃。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時。悲喜異相愛樂修習。于緣起發悟之相不樂觀察。應知以修上法。名聲聞乘種性
彼于自乘見所證已(至)乃至生于得涅槃覺 此明聲聞斷惑分齊。類諸菩薩第五六地。然但斷叁界現行煩惱未斷習使及所知障。未度不思議變易死。諸魔外中決定唱言。我得四智究竟覺乃至生于得涅槃覺也
大慧複有衆生求證涅槃(至)此是涅槃 言有衆生妄計覺知我人衆生。長養士夫各各差別。以見神我此是涅槃複有執言自在天等以爲作者。名爲涅槃。此二即是無種性外道
大慧彼無解脫(至)應勤修習舍此惡見 此明外道計有神我性無解脫法聲聞取自共相未獲法空。皆不出妄覺。故應勸修習轉彼惡見。而趣如來種性故
大慧雲何知是緣覺乘種性(至)應爲其說緣覺乘法 言若聞說緣起諸法。知緣體空無所染著。或時聞說現種種身。或合多身爲一身。或離一身爲多身。及于神通變化。信受無違欣樂修習。是謂緣覺乘種性。然有二種不同。一遇佛演說十二因緣法。依以受行。名爲緣覺。即如一說。二出無佛世睹緣自悟。名爲獨覺
大慧如來乘種性(至)當知此是如來乘性 自性無自性法者。謂叁自性叁無性秘密法也。內身自證聖智法者。謂佛自證一乘了義不可思議真實法也。外諸佛刹廣大法者。謂廣大悲願莊嚴淨土攝化衆生。究竟到于一切智地法也。若有聞說此等法者。是故名爲佛乘種性
大慧不定種性(至)隨生信解而順修學 言此不定人聞說叁乘法時。隨生信入順學而成。其性可移故言不定
大慧爲初治地人而說種性(至)作此建立 初治地人。即不定種性者。叁乘俱可入也。爲說是種性。令彼明悟了權趣實。超入第八無所有地。任運至如來地。故作此建立
大慧彼住叁昧樂聲聞(至)畢竟當得如來之身 此明叁乘五性同入如來一佛乘也。謂昔權說叁乘五性中。定性二乘。無性闡提。不許成佛。今究竟說。雖有叁乘五性之異。由新熏故。本來唯是一佛乘也。舉一例諸。是故但雲彼住叁昧樂聲聞。既已修習斷煩惱結。若能回心證知識性。見法無我。畢竟皆得無上最勝如來之身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預流一來果不還阿羅漢是等諸聖人其心悉迷惑 言小乘初心。修七方便。至見谛理。能斷叁界見道所斷八十八使。創預聖流名預流果。次從是發六無礙道。斷于欲界前之六品修所斷惑證第六解脫。于人天更一往來名一來果。又發後叁無礙道。永斷欲界七八九品諸煩惱盡。更不還欲界受生名不還果。又于色界修行。永斷上二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得盡智無生智。不受後有。名阿羅漢果。如來方便。爲畏生死妄想苦愚夫。說斷叁界煩惱。得諸果差別。然皆不離心量。故雲是等諸聖人。其心悉迷亂
我所立叁乘一乘及非乘爲愚夫少智樂寂諸聖說 佛應機立。叁一俱權。叁約一施。一對叁設。叁既不存。一亦非有。爲彼愚夫樂寂諸聖。故有是說
第一義法門遠離于二取住于無境界何達立叁乘 于第一義中諸法無所有。何有教法及有諸乘名
諸禅及無量無色叁摩提乃至滅受想唯心不可得 諸禅及無量者。謂四靜慮四無量心也。無色叁摩提即無色界四空處定也。滅受想謂聲聞滅盡定也。言如來說諸禅叁昧等諸法。亦無有實。爲妄想心量愚夫作如是說。故雲唯心不可得。上明正智竟
複次大慧此中一闡提(至)爲無始衆生起願故 叁約菩薩闡提。知生死涅槃無二。以明如如義
雲何舍一切善根(至)善根悉斷不入涅槃 言此闡提謗大乘法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之說。以斷一切善根不得涅槃
雲何爲無始衆生起願(至)此是無涅槃種性 相菩薩本願方便。欲斷一切衆生生死令得涅槃。若一衆生未證入者。我竟不入。言一闡提。以謗菩薩藏故不得涅槃菩薩知。生死即涅槃。亦更不得涅槃。以不得涅槃名同。故雲亦住一闡提趣。此是無涅槃種性相也
大慧菩薩言世尊(至)是故菩薩一闡提不入涅槃 言舍善根一闡提。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得涅槃。是故菩薩知生死即涅槃。故言不入。以上明如如竟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至)緣起自性圓成自性 上雖分別叁自性爲五法。未知何者是叁自性。故下正明叁自性體也。言妄計自性者。謂諸愚夫妄想計度。所執蘊界入等爲實我實法。名妄計性。此有二種。一自性。總執諸法實有自性。二差別。別執常無常等。實有自體。或依名妄計義。或依義妄計名等。約體不出人法二體。約執不出名義二執。又雲衆生染心于依他起自性中。有二種妄計自性。一者隨覺。即現行執。二者慣習習氣隨眠。即執種子也 言緣起自性者。謂依他衆緣和合生起。猶如幻事。名緣起自性。亦有二義。一依真理之他。如波依水起。二依妄緣之他。如波依風 圓成自性者。謂妄想體空。緣起無性。即是圓成。究竟唯一真心。更無所有。故楞嚴雲。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上總釋竟。下文即別釋
大慧妄計自性從相生(至)種類顯現生計著故 言妄想無體。但從緣起事相生計執故
大慧彼計著事相(至)是名二種妄計自性相 言計此相起二種妄想。是諸如來建立演說。謂于內外法起男女瓶衣等名。是名相計著相。于彼內外法中計著自共相法。是事相計著相。即是自性差別二計著
大慧從所依所緣起是緣起性 依因也。謂諸法從因緣而生名緣起性。故雲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何者圓成自性(至)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 言圓成自性無別自體。但于緣起自性。離名相事相妄想分別。自覺聖智所證如如。此即圓成自性法身實體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也。是故須假如實方便離念觀察方能悟入。故摩诃衍論雲。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一自性清淨。謂真如實際勝義法界。二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叁得此道清淨。謂一切波羅密多菩提分法。四生此境清淨。謂最上乘妙正法教。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諸法無有遺余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名相分別二自性相正智如如是圓成實 前明世出世間。若因若果染淨差別。不離五法。此一行經。還攝五法爲叁自性。謂名相分別是妄計緣起二自性。正智如如即圓成實 是知叁性無際隨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相無礙。從緣起生分別。即是妄計。從緣起悟真實。即是圓成。所以由分別故一分成生死。由真實故一分成涅槃。了分別性空故。即生死成涅槃。迷真實性有故。即涅槃成生死。都是一法。隨緣顯義成叁。叁非叁而一性圓。一非一而叁性具。卷舒不失。隱顯常如。非一非叁。泯性相于實地。而叁而一。耀行布于義天。撮要所歸。莫先斯旨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法門(至)當勤修學 結成五法叁性法門以勸修學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至)法無我相 既能修學五法叁自性已。更當觀察人法二無我相言。人無我者。梵雲補特伽羅。此言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即爲能取。當來五趣。名之爲趣。雖複數數起惑造業。五趣輪回。都無主宰實自在用。故言無我。經雲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法無我者。謂諸法體雖複任持軌生物解。亦無勝性實自在用。故言無我 此二種執我。或有有情總執補特伽羅爲我。或有有情別執色受想行識等爲我。故瑜伽雲。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是故經雲。當善觀察。上略通釋竟。下文即別廣釋
大慧何者人無我相(至)皆…
《注大乘入楞伽經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