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注大乘入楞伽经》

「经疏部」经文1791卷39页码:P0433
宋 宝臣述

  《注大乘入楞伽经》三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外道所有诤论。此常不思议。是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故劝菩萨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至)非自相因力故常 言外道以无常变异相为常不思议因。故云常。非是自觉所行相因力故常

  大慧外道常不思议(至)无常已不因此说为常 明外道见世间所作法。有已还无。悉是无常。妄计神我为常。待无常已。比知是常。佛则反是。不因此说以为常也

  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至)无自因相故 若外道以如是无常因相。成常不思议者。此因相非真实故同于兔角。故常不思议唯是妄想言说何以故。无有常因常相故

  大慧我常不思议(至)此不应说 前谓佛反外道。此则外道反佛。曾不能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离有无。超情识。而恒妄计在于自证圣智所行相外。是故如来诫不应说。然三乘之道优劣虽殊。悉皆内证。若心外见法。任说幽玄。然成外道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至)无所有故 四约愚智观解优劣。以明正智。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是妄分别有者。谓对生死说涅槃。如对病说药。达生死无故。所对涅槃亦不可得。故思益经云。诸佛出世不为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为度生死涅槃之二见耳。妄想无性。即涅槃故

  妄计未来诸根境灭(至)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 以凡愚不知生死即涅槃。计未来根境灭作涅槃想。非是自觉所证境界。如来证自智境界者。以有识藏故妄见生死。转识藏故生死即涅槃。故下经云。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彼愚痴人说有三乘(至)常于生死轮转不绝 愚夫以生死异涅槃。为此愚夫说断生死趣涅槃。故说三乘种性。智者说此六趣生死。是妄想心量。无有境界。而彼愚夫。不知三世如来所说生死妄想。是自心现境界。取心外境。计生死相与涅槃差别。故生死流转

  复次大慧去来现在诸如来(至)非诸愚夫二分别境 言三世如来说外心现一切诸法不生。何以故谓自心所现非有性故不生。离有无生二种见故不生。此就智者知诸法无生起佛种性。如兔马等角本来不生。凡愚不觉妄取生灭。唯如来自觉所证之处。一切法自体性相不生。非愚夫有无分别境界

  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至)汝于此义当勤修学 言正报色身及资生器界。一切诸法是本识影像。能所二取之所变现。妄想无性。而诸愚夫堕彼见中分别有无。故告大慧汝于此心现一切法不生义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有五种种性(至)不定种性无种性 五约种性以验于机。明正智义。因上畏生死苦乐求涅槃。起于种性。故次明种性相也

  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至)此是声闻乘种性 若闻灭阴界入自共相身得涅槃。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时。悲喜异相爱乐修习。于缘起发悟之相不乐观察。应知以修上法。名声闻乘种性

  彼于自乘见所证已(至)乃至生于得涅槃觉 此明声闻断惑分齐。类诸菩萨第五六地。然但断三界现行烦恼未断习使及所知障。未度不思议变易死。诸魔外中决定唱言。我得四智究竟觉乃至生于得涅槃觉也

  大慧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至)此是涅槃 言有众生妄计觉知我人众生。长养士夫各各差别。以见神我此是涅槃复有执言自在天等以为作者。名为涅槃。此二即是无种性外道

  大慧彼无解脱(至)应勤修习舍此恶见 此明外道计有神我性无解脱法声闻取自共相未获法空。皆不出妄觉。故应劝修习转彼恶见。而趣如来种性故

  大慧云何知是缘觉乘种性(至)应为其说缘觉乘法 言若闻说缘起诸法。知缘体空无所染着。或时闻说现种种身。或合多身为一身。或离一身为多身。及于神通变化。信受无违欣乐修习。是谓缘觉乘种性。然有二种不同。一遇佛演说十二因缘法。依以受行。名为缘觉。即如一说。二出无佛世睹缘自悟。名为独觉

  大慧如来乘种性(至)当知此是如来乘性 自性无自性法者。谓三自性三无性秘密法也。内身自证圣智法者。谓佛自证一乘了义不可思议真实法也。外诸佛刹广大法者。谓广大悲愿庄严净土摄化众生。究竟到于一切智地法也。若有闻说此等法者。是故名为佛乘种性

  大慧不定种性(至)随生信解而顺修学 言此不定人闻说三乘法时。随生信入顺学而成。其性可移故言不定

  大慧为初治地人而说种性(至)作此建立 初治地人。即不定种性者。三乘俱可入也。为说是种性。令彼明悟了权趣实。超入第八无所有地。任运至如来地。故作此建立

  大慧彼住三昧乐声闻(至)毕竟当得如来之身 此明三乘五性同入如来一佛乘也。谓昔权说三乘五性中。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不许成佛。今究竟说。虽有三乘五性之异。由新熏故。本来唯是一佛乘也。举一例诸。是故但云彼住三昧乐声闻。既已修习断烦恼结。若能回心证知识性。见法无我。毕竟皆得无上最胜如来之身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 言小乘初心。修七方便。至见谛理。能断三界见道所断八十八使。创预圣流名预流果。次从是发六无碍道。断于欲界前之六品修所断惑证第六解脱。于人天更一往来名一来果。又发后三无碍道。永断欲界七八九品诸烦恼尽。更不还欲界受生名不还果。又于色界修行。永断上二界修道所断一切烦恼。得尽智无生智。不受后有。名阿罗汉果。如来方便。为畏生死妄想苦愚夫。说断三界烦恼。得诸果差别。然皆不离心量。故云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乱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 佛应机立。三一俱权。三约一施。一对三设。三既不存。一亦非有。为彼愚夫乐寂诸圣。故有是说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取住于无境界何达立三乘 于第一义中诸法无所有。何有教法及有诸乘名

  诸禅及无量无色三摩提乃至灭受想唯心不可得 诸禅及无量者。谓四静虑四无量心也。无色三摩提即无色界四空处定也。灭受想谓声闻灭尽定也。言如来说诸禅三昧等诸法。亦无有实。为妄想心量愚夫作如是说。故云唯心不可得。上明正智竟

  复次大慧此中一阐提(至)为无始众生起愿故 三约菩萨阐提。知生死涅槃无二。以明如如义

  云何舍一切善根(至)善根悉断不入涅槃 言此阐提谤大乘法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以断一切善根不得涅槃

  云何为无始众生起愿(至)此是无涅槃种性 相菩萨本愿方便。欲断一切众生生死令得涅槃。若一众生未证入者。我竟不入。言一阐提。以谤菩萨藏故不得涅槃菩萨知。生死即涅槃。亦更不得涅槃。以不得涅槃名同。故云亦住一阐提趣。此是无涅槃种性相也

  大慧菩萨言世尊(至)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槃 言舍善根一阐提。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得涅槃。是故菩萨知生死即涅槃。故言不入。以上明如如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缘起自性圆成自性 上虽分别三自性为五法。未知何者是三自性。故下正明三自性体也。言妄计自性者。谓诸愚夫妄想计度。所执蕴界入等为实我实法。名妄计性。此有二种。一自性。总执诸法实有自性。二差别。别执常无常等。实有自体。或依名妄计义。或依义妄计名等。约体不出人法二体。约执不出名义二执。又云众生染心于依他起自性中。有二种妄计自性。一者随觉。即现行执。二者惯习习气随眠。即执种子也 言缘起自性者。谓依他众缘和合生起。犹如幻事。名缘起自性。亦有二义。一依真理之他。如波依水起。二依妄缘之他。如波依风 圆成自性者。谓妄想体空。缘起无性。即是圆成。究竟唯一真心。更无所有。故楞严云。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上总释竟。下文即别释

  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至)种类显现生计着故 言妄想无体。但从缘起事相生计执故

  大慧彼计着事相(至)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 言计此相起二种妄想。是诸如来建立演说。谓于内外法起男女瓶衣等名。是名相计着相。于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法。是事相计着相。即是自性差别二计着

  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 依因也。谓诸法从因缘而生名缘起性。故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何者圆成自性(至)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 言圆成自性无别自体。但于缘起自性。离名相事相妄想分别。自觉圣智所证如如。此即圆成自性法身实体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也。是故须假如实方便离念观察方能悟入。故摩诃衍论云。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一自性清净。谓真如实际胜义法界。二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得此道清净。谓一切波罗密多菩提分法。四生此境清净。谓最上乘妙正法教。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诸法无有遗余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如如是圆成实 前明世出世间。若因若果染净差别。不离五法。此一行经。还摄五法为三自性。谓名相分别是妄计缘起二自性。正智如如即圆成实 是知三性无际随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相无碍。从缘起生分别。即是妄计。从缘起悟真实。即是圆成。所以由分别故一分成生死。由真实故一分成涅槃。了分别性空故。即生死成涅槃。迷真实性有故。即涅槃成生死。都是一法。随缘显义成三。三非三而一性圆。一非一而三性具。卷舒不失。隐显常如。非一非三。泯性相于实地。而三而一。耀行布于义天。撮要所归。莫先斯旨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法门(至)当勤修学 结成五法三性法门以劝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法无我相 既能修学五法三自性已。更当观察人法二无我相言。人无我者。梵云补特伽罗。此言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之为趣。虽复数数起惑造业。五趣轮回。都无主宰实自在用。故言无我。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法无我者。谓诸法体虽复任持轨生物解。亦无胜性实自在用。故言无我 此二种执我。或有有情总执补特伽罗为我。或有有情别执色受想行识等为我。故瑜伽云。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是故经云。当善观察。上略通释竟。下文即别广释

  大慧何者人无我相(至)皆…

《注大乘入楞伽经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