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注大乘入楞伽經》

「經疏部」經文1791卷39頁碼:P0433
宋 寶臣述

  《注大乘入楞伽經》六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妄執著。起諸分別。答上問妄想是何處生也。墮有無見。增長外道妄見習氣。答上問妄想所因也。心心所法相應起時。執有外義種種可得。答上問妄想體爲是誰也。計著于我。及以我所。是故名爲妄想分別。答上問妄想之名也。言心心所法等者。謂八識心王。六位心所。相應起時執有色等諸法可得也。余義如文自明

  大慧白言若如是者外種種義性離有無過諸見相 此下大慧舉世俗第一義二谛明其設並也。如是者指世尊上答詞也。謂若如是者。世谛所見外種種義墮有無相者。即是性離有無。超四句見相者

  世尊第一義谛亦複如是離諸根量宗因譬喻 言第一義谛。亦如世谛墮有無四句者。即是離有無四句也。離諸根量宗因譬喻者。謂第一義離妄想諸根。及叁種量。五分論。宗因譬喻相

  世尊何故于種種義(至)一處言起一不言故 明世尊何故偏于世谛離有無處言起分別。第一義谛離有無處不言起分別耶。故知世尊所說乖理。既同離有無。何故一處言起一不起也

  世尊又說虛妄分別(至)此說豈不墮于世見 又說妄想分別墮有無見。如幻非實。亦有無相離。雲何複說墮二見耶。此即顛倒世間見耳

  佛言大慧分別不生不滅(至)了自唯心之所現故 佛告大慧。我非謂世谛處生妄想。第一義處滅妄想。故雲分別不生不滅。次下征釋。如文可知

  但以愚夫分別自心(至)舍五法自性諸分別見 言前所說種種不實境界。生妄想分別者。爲諸愚夫分別自心一切諸法。計種種相執以爲實。令達所見皆唯心現。得離我我所等諸惡因緣。覺自妄想心量。轉心意識明解諸地。入如來境。舍五法叁自性等對沙門諸妄見也

  是故我說虛妄分別(至)如實了知則得解脫 以是愚夫妄想因緣故。我說虛妄分別種種計著生。若能知如實義。即得解脫滅諸妄想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諸因及與緣從此生世間與四句相應不知于我法 言世間從因緣生。愚夫不了因緣性離。起四句見。不知如來達從緣生者。是無生法

  世非有無生亦非俱不俱雲何諸愚夫分別因緣起 謂世間非與四句相應。雲何愚夫妄想分別。計因緣中有生

  非有亦非無亦複非有無如是觀世間心轉證無我 言因緣中無生。離于四句。能如是觀者。妄心轉滅。得法無我也

  一切法不生以從緣生故諸緣之所作所作法非生 言從緣生者無自體故。知一切法無生也。既從緣所作。非自有生。即明無也

  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無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 如瓶上還自生瓶。即有能所生二果之過。既無二過。即無生性可得也。自此已上。頌上愚夫妄計種種不實諸法。從因緣生。起有無分別。此中破因緣生法故。離有無四句妄想見也

  觀諸有爲法離能緣所緣決定唯是心故我說心量 言妄想念慮者。名能緣也。六塵境界名所緣也。明觀有爲法虛妄故。離能緣所緣。決定唯是第一義心。故我亦說名爲心量。一本雲無心之心量。我說爲心量

  量之自性處緣法二俱離究竟妙淨事我說名心量 言量自體處。因緣及法是二悉離。究竟清淨妙圓真實。俱是對治法門。亦說爲心量也

  施設假名我而實不可得(至)修行者觀察 明叁界虛假。我及諸法悉無實事。言有四種平等。有爲之相無常平等。有漏之因苦平等。所生法皆空不實。及無我平等是四平等。諸修行者。常勤觀察

  離一切諸見及能所分別無得亦無生我說是心量 言修行者觀四平等。能離諸見能所分別。無生無得。此相待而說。亦是心量

  非有亦非無有無二俱離如是心亦離我說是心量 謂離有無四句。如是離心亦複離之。亦未超心量

  真如空實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成身我說是心量 言對變異說真如。對有說空。對妄說實際。對生死說涅槃。對六道說法界。對五陰說意成身。此皆是對治法門。若尋言取著有所得者。並是心量。故大般若經雲。若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爲如幻如夢。以涅槃無相故。若取于相即是心量。非真涅槃

  妄想習氣縛種種從心生(至)我說是心量 此言六道生死。依正境界。是妄想世俗心量也。如大慧言第一義谛亦如是。離諸根量宗因譬喻。謂對世谛心量故說第一義量。上第一義量亦皆對治說也。故楞嚴雲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雲何見所見。皆是絕真俗對待情見。欲令如實證入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雲何爲語雲何爲義 因上言如實了知。則得解脫。故舉菩薩當依于義。莫著言說。而問雲何爲語爲義

  佛言谛聽當爲汝說(至)相對談說是名爲語 言妄想習氣爲因。喉舌齶等爲緣。出諸音聲文字談說。故名爲語

  雲何爲義菩薩摩诃薩(至)種種行相是名爲義 此明實義。是大菩薩于寂靜處。以正念觀察。見人法二空。趣涅槃城自覺境界。滅諸妄習。行諸地勝進行相。至如來地所證實法。故名爲義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至)入離言說自證境界 明諸菩薩善語義者。達非一異。如燈照色。而色非燈也。謂因燈見色不得言異。而色非燈。故不得言一。以譬因語入義不得言異。而義非語故不得言一。故雲因語言燈。入離言說自證實義

  複次大慧若有于不生不滅(至)是愚夫見非賢聖也 此明若有于不生不滅等染淨諸法中。如言取義。計言說與義一者名建立。計言說與義異者名誹謗。言以異于彼起分別故者。釋成計異。譬如所見種種幻事。計以爲實。是愚夫虛妄見解。非聖人也。釋成計一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若隨言取義建立于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墮地獄中 言諸愚夫隨言取義。建立諸法。以計有法不免惡道。誹謗亦爾

  蘊中無有我非蘊即是我不如彼分別亦複非無有 蘊中無有我。以況言說中無義。非蘊即是我。以況言說不即是義。言真實義不如彼愚夫妄想建立。亦複非無明離有無也

  如愚所分別一切皆有性若如彼所見皆應見真實 言若如彼愚夫所分別見。一切言義悉有實性者。一切凡愚即是見真谛人。應名聖人

  一切染淨法悉皆無體性不如彼所見亦非無所有 以彼愚夫不能見真谛故。凡愚所見染淨等法悉無自性。故雲不如彼所見。亦非無所有。謂真實義非涉有無。唯是聖人自覺聖智之所能證

  複次大慧我當爲汝(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來因上菩薩當善語義相。欲明知語者是識。知義者是智。故次□智識相也

  大慧智有叁種謂世間智(至)計有無法 言計著有無者。是凡夫外道世間情見智也

  雲何出世間智謂一切二乘著自共相 二乘之人。計著陰界處等自共相故。不達法空。行斷生死希望涅槃。是出世間智也

  雲何出世間上上智(至)證法無我入如來地 明自覺聖智。觀自共相一切諸法。本不生滅。離有離無。達人法二無我。證如來地。是名出世間上上智

  大慧複有叁種智(至)知生滅智知不生滅智 明如來一智。應物有殊也。謂導二乘。知自共相。應凡夫知生滅。類菩薩知不生滅。故複言叁種也

  複次大慧生滅是識(至)離相無相及有無因是智 言生滅墮有無。及有無因皆是識。無生滅離有無及因名智

  有積集相是識(至)不著境界相是智 積集種子起現行相是識。又能熏積集諸法種子相名識

  叁和合相應生是識(至)無得相是智 我及根塵叁事和合相應生是識。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無礙相應。性自神解名智

  證自聖智所行境界如水中月不入不出故 言自聖智覺諸境界無實。如水中月。故無出入也。又雲智性本明。固非生滅。但以離妄名生。妄覆言滅。如水淨月現。水濁影沈。而月性常爾。本無出入也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采集業爲心觀察法爲智慧能證無相建自在威光 采集業種爲生死因。名爲心識。觀察諸法如夢幻鏡像。不隨煩惱而造諸業名智。能證無相淨妙法身。威光自在。是名爲慧

  境界縛爲心覺想生爲智無相及增勝智慧于中起 言爲夢幻境界所縛者。名妄想心。覺種種不實境界從妄想生者。名爲智。無相八地也。及增勝者如來地。言佛慧從八地如來地生

  心意及與識離諸分別想得無分別法佛子非聲聞 心者第八藏識也。意者第七識也。及與識者前六識也。故下偈雲。藏識名爲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故說名識。言覺藏識。及諸轉識虛妄故。不複分別也。佛子者菩薩也。言得無妄想分別法。即是菩薩。非聲聞也

  寂滅殊勝忍如來清淨智生于菩勝義遠離諸所行 仁王經中說有五忍。謂伏。信。順。無生。寂滅。各有下中上品。地前但得伏忍叁品。九地如次配次叁忍。十地等覺及佛。得寂滅忍。故雲寂滅殊勝忍。是如來清淨智也。明佛忍淨智。從勝義谛生。妄想心識所行境界。皆悉遠離

  我有叁種智聖者能明照分別于諸相開示一切法 如來隨機說法有叁種智。是聖人照明知分別諸相不實。開示一切令悟實法

  我智離諸相超過于二乘(至)了達唯心故 言二乘厭生死求涅槃。計有五陰等諸法。不達唯心量。佛智清淨。知陰界處相不實。名達心量

  複次大慧諸外道有九種轉變見 因上智識相中外道智知生滅。是故次明外道九種生滅轉變。謂或境轉心變。或心轉境變也

  所謂形轉變相轉變(至)起有無轉變論 依正形狀不同。名形轉變。五陰相生住異滅。一念不住。名相轉變。言無因邪因能生諸法。名因轉變。心生境起能所相應。名相應轉變。有無四句見。名見轉變。言所生法從冥谛自在等生。名生轉變。諸有爲法滅。名物轉變。緣能顯果。名緣明了轉變。緣所作法差別。名所作明了轉變。諸外道因是九種轉變。起有無見。生轉變論

  此中形轉變者謂形別異見(至)一切法變亦複如是 明此形轉變。譬如以金作諸器服。則有種種形狀不同。言有轉變。非金性變也。一切諸法轉變亦爾。妙明真體常住不易。凡夫外道無有知者

  諸余外道種種計著(至)一切轉變如是應知 言諸余外道。乃至所作明了轉變。種種計著皆非一異。但妄想故。如是一切轉變

  譬如乳酪酒果等熟(至)自心所見無外物故 外道妄計一切性轉變非一非異。譬如乳酪酒果等熟也。因乳得酪不得言異。氣味不同不得言一。彼實無有無法可轉變也。言有無法是自心妄現。外性無實故

  如此皆是愚迷凡夫(至…

《注大乘入楞伽經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