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

「經疏部」經文1795卷39頁碼:P0524
唐 宗密述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四 ▪第3页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能斷之人。後合

  則以礙心 覺礙之覺

  自滅諸礙 所覺之礙

  礙已落滅無滅礙者 如火出木盡煙滅灰飛。二不住教。謂地前未證真理難忘言教。登地證理不住名言。不住故名真解教。故華嚴初地文雲得經論智。文中二。一標以喻釋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夫設言象在于得意。無言象而倒惑。執言象而迷真。故以標月之指喻于言教。謂見月須藉指端。悟心須假佛教。因指見月見月忘指。因教筌心悟心忘教。存指則失真月執教則失本心。意令證實忘標故。雲畢竟非月。二具以法合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此明諸佛同以言诠顯理。故文殊般若雲。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叁結成位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論亦結雲名隨順覺。四果位。論寄息于生相。文雲。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今文分叁。一明境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總標也謂智明圓覺無分別心故。列十對法皆同真實。即論中見性常住等也。又若見有障可斷。斷已名覺。覺非究竟故障礙。即覺方究竟矣。障礙者。標每對中上句。究竟覺即標下句。十對者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一識智對。無念則得其正念。是智也。有念則爲失念。是識也。故論中說。覺則離念念則不覺等。今明念本自空元是無念故皆解脫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二成破對。衆緣相會曰成。緣離曰破。又進修曰成。毀謗爲破。緣無自性成破一如。故皆涅槃

  智慧愚癡通爲般若 叁愚智對。大寶積雲。癡從分別生。分別亦非有。癡性與佛性。平等無差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四邪正對。思益雲。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正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五真妄對。涅槃雲。無明本際性本解脫。古德雲。迷則真如是妄想。悟則妄想是真如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六染淨對。夫戒定慧翻于叁毒。叁毒本空元是梵行。諸法無行經雲。貪欲即是道。恚癡亦複然。如是叁事中。有無量佛道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七依正對。涅槃雲。我以佛眼遍觀叁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

  地獄天宮皆爲淨土 八苦樂對。極惡業成天宮即見地獄。極善業熟地獄即是天宮。二業之念由心。地獄天宮豈定。心既本空一切清淨。故寶積經有地獄叁昧天宮叁昧。然諸法皆爾非唯天獄。今且約敵體相違之法。以例余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九有性無性對。有性者。叁乘性也。無性者。闡提性也。非爲他日回心。現已齊成佛道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十縛解對。佛頂經雲。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然煩惱依識。識性既空煩惱何縛。上之十對名相雖異其意不殊。但緣佛證覺心心無取舍。故得諸法普同圓妙。故今但各引例而已。不更一一推求相即無礙之由。二明心

  法界海慧 法界深廣故如海也。慧則是用。稱法界故名法界慧

  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理量齊鑒無倒正知。內分別心諸相差別。今海慧離念故諸相如空。又能照之慧離分別念。猶如虛空。即同淨名其無礙慧無若幹也。如鏡照物鏡自無心。上來皆是論中。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也。叁結位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二妄心頓證。前由普示教門。就機說有深淺。今恐存分別則悟入無期。故示圓頓安心。于覺成真隨順。前是隨相。此當離相。亦如華嚴。先說差別位地因果。後以平等因果融之。即差別中之平等。平等中之差別。此中意趣正同彼也。文叁。一忘心入覺。二驗果知因。叁印成佛智。初中二。一指示安心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指示末世安心。文有四節。每節二句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妄念者。攀緣取著外法也。念則違覺。故令不起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 若求真舍妄。猶棄影勞形。若滅妄存真。似揚聲止響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境從心現元是自心。若加了知即迷現量。故經說非幻成幻。論雲。心不見心。但不生情自然如鏡照物。且心體本自知覺。何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爲加矣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能知既寂即真實知。真實即知。誰知真實。如眼不自見等。二依法頓入

  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 彼當根衆。若聞此方便心無疑惑。體達分明領受任持。則坦然合道。亦同金剛經中不驚不怖不畏甚爲希有等。二驗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 悫雲。驗今聞悟頓契佛心。方達宿因。曩承熏習。若但就現世即是頓機。若推其因已是積習。金剛亦雲不于一二佛等。叁印成佛智

  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謂一切種智由此而得。因果相攝決定無疑。是以如來印言成就。又此經宗分同華嚴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稱性互收無別先後。彼雲。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于諸法中不生二解。即同此安心之文。即得阿耨菩提。同此一切種智。偈贊中叁。初二全同長行。第叁兩句總結長行無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衆生

  上圓覺無證下對機說證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上總標大意下證位階差

  衆生爲解礙(信位)  菩薩未離覺(賢位)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聖位)

  大覺悉圓滿  名爲遍隨順(果位)

  末世諸衆生  心不生虛妄

  忘心頓證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圓滿

  印成佛智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總結頓漸故雲多方便。上來四段通明觀行竟次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言別明者。有其二意。一則由一類人已依前門證入不必修此。故此名別。二則此門各各自別。如叁觀或一人具叁。或一或二單複交絡成二十五種。各應一機故雲別也。其所離障亦各不同。且如四相。或一人具四。或叁二一。其四病者。人各有一定不兼余。以相違故。故此兩四皆是別相。不同前無明及愛但是凡夫悉有故。前通此別矣。然通別觀行中。皆與惑障同科段者。由是障觀行之惑。惑除則成觀行故。文二。初二問答叁觀修行。後叁問答兩重除障。初中二。初示叁觀行相。後明單複修習。初中文四。初叁之初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上。次陳辭句二。一慶前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 領前依位漸證

  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領前忘心頓證。暫聞已得善利。況勤而行之。二請後文二。一問所修。二明所爲。初中二。一立理

  世尊。譬如大城(圓覺)外有四門(行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 如從東來不可西門而入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法合可知。謂前說觀行理趣分明。今複咨詢。恐涉非分。故先立理請更投機。二正請

  惟願世尊。廣爲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 所修之行

  並修行人總有幾種 能修之人。二明所爲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下叁唱仿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次正說長行中四。一標本舉數。二正示觀門。叁引例障圓。四校量顯勝。初二。一約稱性之行以標本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 十方諸佛同證同修。證義如前。此問修矣

  與一切法同體平等 色心不二凡聖無差皆依覺性。故同平等。智論雲。在衆生數中名爲佛性。在非衆生數中名爲法性。上皆所稱之性也

  于諸修行實無有二 能稱之行也。即如前二空觀門。根塵普淨貪愛俱寂。悲智雙行離相離心常無所得。一切菩薩無不如斯。隨事雖差此意無二故。二約隨機之行以舉數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 然衆生根性利鈍不同。煩惱厚薄沈掉不等。隨其根性設教多端。不爾難爲趣入。故楞伽雲。所說非所應。于彼爲非說。彼彼諸病人。良醫爲處方。如來爲衆生。隨心應量說

  圓攝所歸循(循隨)性(根性)差別。當有叁種 衆生根性雖有萬差。而此叁門一切收盡。必須叁者義如下釋。二正示觀門叁。一泯相澄神觀。二起幻銷塵觀。叁絕待靈心觀。然禅觀綱領已具懸譚。修習菩提非此不證。但以教隨機異展轉諸途。邪正凡聖大小權實事理漸頓有共不共。今此托法進修。以成圓頓觀行。即事理定慧俱無礙也。與論中修習真如叁昧。體相大同小異。小異者。彼不開爲叁也。今初泯相文字有叁。一標本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謂發心修行欲趣佛果。先須了悟身中淨圓覺性以爲行本。本即解也。依解而修方爲妙行。膏明相賴目足更。故下標本等皆同此矣。二叁釋叁。一起行

  以淨覺心 約其所悟而起行也。以者用也。凡夫用妄。菩薩用覺。迷悟異故

  取靜爲行 雖悟即動即靜。爲欲對治動亂之習。一向以靜境安心。漸漸修行方得成就。不取于法爲取靜也。悫雲。然覺心初建力尚尪微。理宜取靜安詳方能展照。論雲。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形色虛空地水火風見聞覺知。乃至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無自相等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由前以靜澄心諸念不起心合靜源體非分別。故見分別之識煩勞動擾。苦自是識則不能見識。如眼不自見。今由念澄智顯故覺識也。二功成

  靜慧發生 由前念澄覺識。慧性開明。因靜生慧故雲靜慧。比隱今顯故雲發生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由慧發生身心相盡塵妄不起。名爲永滅。客非本性。塵汙自體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 由離根境內心自閑。寂靜清虛輕安調暢。喧塵永息粗重長袪。叁感應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 衆生圓明性體與佛不殊。但以妄情凡聖似隔。今身心相盡妄念不生。圓覺妙心凡聖交徹。理實而言。我之身心亦遍現十方佛中。故先德雲。黃昏戌。寂寞身心總無物。恒…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