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義疏注經》

「經疏部」經文1799卷39頁碼: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嚴義疏注經》六

  

卷第叁(之二)

  長水沙門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二重約七大會相。然大之爲名。本乎世谛。小乘法相。說諸色法四大和合之所成就。複分內外。說此名爲諸法自相。寂而不圓。猶爲諸法共相所揀。粗而且淺。是佛如來隨他意語。世間安立。有名無實。雖名爲大大義不成。勝義谛中所說不爾。謂周遍含攝。體無不在。物無不是。非因待小。當體受稱。故名爲大。今此經中所說七義俱名大者。七義之中攝一切法。謂空有根塵色心性相。塵塵法法無不周遍。無不含容。破彼權見令知實義。如下文雲。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斯則會相即性。性遍相遍。方稱勝義至極之大。豈同權教說名自相。文叁。一伸難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敘昔聞也

  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難今說也。排推擯棄也

  唯垂哀慜。開示衆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求開示也。方便安立。說有四大因緣和合成諸變化。第一義中。諸法不生。今則無滅。生滅去來本如來藏。今以世谛疑第一義。故有斯難 二許宣叁。一指意標示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爲汝開示第一義谛 因緣和合四大發明。皆小乘法。諸法不生唯如來藏。即第一義 二牒疑舉阿

  如何複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爲真可憐慜 纏繞疑惑也。諸佛秘密靡不皆知。故雲說藥。今聞諸法皆如來藏。名真藥現前。舉昔方便疑今真實。名不能分別 叁敕許伫聽

  汝今谛聽。吾當爲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敕聽許宣。現未俱益二正說二。一立理總非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于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初四句牒所計。次六句略破非和。若四大性自體非和。則不和諸大。如空與色礙無礙異。若和下破和合。若大性體自是和合。即成生滅。始終即生滅也。生死下釋相。初句釋相成。次句釋相續。謂生能成死等。死能續生等。謂現在生續過去生也。如旋下二喻。初喻相續。次喻相成。如文 二舉性別破七。一地性四。一舉事以標

  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鄰虛無方分微也。即是極微。色邊際相。微塵有方分微也。今經指有方分微。名色邊際相。隨經所出。不須和會 二立理廣破

  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依標立理也。既能析色成空。亦可合空成色。方曰相成相續耳

  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 牒起所疑也。欲破先牒

  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此下依理廣破。此合空成色非理也。汝許析色爲空。應許合空成色。鄰虛極小成用幾空。若合鄰虛。自成方分。不成鄰虛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合色爲空義乖也。虛空至大。鄰虛至小。析小成大。爲用幾塵

  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 雙非色空互成也。色合成色。空合成空。以類自合非互相作也

  色猶可析。空雲何合 重責合空義失也。析色明空教觀俱有。合空成色內外無憑。前文雲。猶如虛空不知諸色。若言和合相成相續。皆爲虛妄 叁會通實理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此明真色。初一句指本迷。如來下叁句顯法體。如來藏即一法界心中道第一義谛也。性色真空即俗之真。性空真色即真之俗。皆言性者。顯即中之真俗也。斯則舉一即具叁。言叁體即一。非縱橫並別名秘密藏。此真地大也。清淨下二句敘德量。無妄相應具無漏法故名清淨。非是有爲故雲本然。無所不在故雲周遍。此則種性體德體量悉具足耳。若識此法。成叁妙觀。方知一塵具一切佛法一切心法一切衆生法。靡不皆在一微塵中即見盧舍那。即見自己。即見一切法。如一微塵。一切法亦爾。下皆准此。隨衆生下顯隨緣也。衆生十界漏無漏異。業亦不同。所感色法淨穢殊等也 四結責迷情

  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凡外小乘禀權教者。皆名無知。不了實義故名爲感。執成名相故稱曰爲。皆是下總斥虛妄。識心虛妄。顛倒從生。因迷積迷。何實之有 二火性四。一總標無性

  阿難。火性無我。寄于諸緣 緣生之火本無主宰。無主即無性也。因緣和合虛妄有耳 二舉事廣破二。一舉事標征

  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 舉事也。陽燧出火鏡也

  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爲一衆。衆雖爲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民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盧頻螺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昙種姓 引例也。舉衆以明和合也。因別成總。總必有別。故引叁人。顯其異也。瞿昙此雲地最勝。亦雲日種。優樓頻螺此雲木苽林

  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于日求火。此火爲從鏡中而出。爲從艾出。爲于日來 牒征可知 二依理推破

  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 破日生也。從日至手。四萬由旬。凡所照處何不遭熱。而獨燒汝手中艾耶。

  若鏡中出。自能于鏡出然于艾。鏡何不镕。纡汝手執。尚無熱相。雲何融泮 破鏡生也。前四句正破。後叁句縱破。火能克金。遇必融泮。外能燒艾。內合镕鏡。今汝不然。應非鏡出

  若生于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 破艾生也。艾若出火。日鏡不合何無火出。若必待合然後火生。顯非艾出

  汝又谛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曆于此 總結無從也。叁處不出。火從何生。應知必無

  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破和合無因也。日鏡非近。無和合義。緣中既無。非緣有火必無此理 叁會通實理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明真火也。初句指本迷。如來下叁句顯法體。清淨下二句明德量。並如前解

  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甯有方所。循業發現 顯隨緣亦如前解 四結責迷情

  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如文可知 叁水性四。一總標無性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 緣水無常故雲不定。隨物流止即不定相 二舉事廣破二。一舉事標征

  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缽頭摩诃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于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此水爲複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爲從月來 迦毗羅雲黃赤色。斫迦羅雲輪。缽頭摩雲赤蓮華。诃薩多未詳。此皆外道也。太陰精月也。方諸出水珠也。太陰當中。以珠向之而求水也。月珠虛空叁處。征訖二依理推破

  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破月生也。前五句正牒破。月去人間如日之量。故雲遠方。月光照處皆合成流。何獨珠出。流則下四句雙結非也。照處皆流。何用珠出。設無流者。顯此水性不從月來

  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破珠生也。珠若生水。合常有流。不待照月何無水生

  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破空生也。空若生水。有空皆水。誰不受溺。以空遍故水亦周遍。人天水陸應不各存。滔水沒也

  汝更谛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于此 總結無從也。月從天升。珠持手內。盤由人置。水自何來

  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月精無從自有 破和合無因也。言水精者。是太陰精之所流故。緣中尚無。非緣豈有 叁會通實理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甯有方所。循業發現 節釋如前 四結責迷情

  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四風性四。一總標無生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 風性無狀。動靜以表 二舉事廣破二。一舉事標征

  汝常整衣。入于大衆。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爲複出袈裟角。發于虛空。生彼人面 僧伽梨大衣也。袈裟雲壞色。衣動于此。風拂于彼。二處及空叁皆不生。應知虛妄 二依理推破

  阿難。此風若複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破衣生也。前五句披衣離體破。風性不靜。若生衣中應見飛動。今何不然。我今下六句舉例無風破。佛今垂衣不見飛搖。獨汝袈裟雲何風出。衣中未必有潛風處令衣不動

  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 此下破空生也。此正牒破。空若生風。何須假汝動衣方有

  空性常住風應常生 此下展轉難也。今二句隨空常在難。空性無滅。風合常有。不動衣時何無風出

  若無風時。虛空當滅 無風空滅難也。若空生風。風不起時應是無空

  滅風可見。滅空何狀 滅空無辦難。物不動時應知風滅。空若滅時以何表辦

  若有生滅。不名虛空 生滅非空難。虛空無爲。爲無生滅。今有生滅。不名無爲

  名爲虛空。雲何風出 反結空不生風也。風性搖動。虛空寂然。豈有寂然而生搖動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雲何倒拂 破面生也。初二句牒。從彼下四句破。被拂之人面若生風。應合順吹汝當受拂。汝自整衣。不幹風出。雲何其風…

《首楞嚴義疏注經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