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義疏注經》十四
卷第八(之一)
長水沙門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二返妄歸真辨地位之相叁。初辨漸次修行者。前由無明動彼靜心。從細至粗。遂成叁相及二顛倒 又由世界和合相涉根塵相對成業性故。十二區分。類生差別。流浪苦海如汲井輪。其猶空華于湛精明亂生亂滅。此皆塵勞煩惱汙染真性不得清淨。今欲轉染歸淨返流複源。故立漸次修行以爲對治。下喻雲。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由此漸次以立地位也 文二。一結前生後二。一結前顛倒因
阿難。如是衆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衆生妄心無始熏習業苦種子如恒河沙。何啻十二八萬四千。故一一類。複具十二。于妙圓中。皆是狂勞虛妄華相 二生後漸次法
汝今修證佛叁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亂想。立叁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真心如器。顛倒即毒蜜。湯水等即戒定慧。洗滌即修習。甘露即無生忍。若本無垢。亦無修證。既有修證。須具衆因。故此叁種皆爲本也 二正辨修行二。一征列
雲何名爲叁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前問至何漸次得修行目。今此第二正名修行。故雲真修
叁者增進違其現業 五種辛菜名爲助因。以能資助煩惱業故。淫盜殺妄名爲正性。以是生死根本解脫怨故。根塵偶對。流逸奔趣。正是無明現行業用。是故除而去之。刳而空之。違而背之。苟叁行漸著。功用漸成。六用不行。返流全一。妙圓平等。身心快然。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二別釋叁。一除其助因二。一總指食爲助因
雲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住 皆依食住者。食以資益諸根大種。心心所法能生喜樂相續執持。故有四種。段謂分段。以欲界香味觸叁正消變時有資益義。乃名爲食。觸食。謂根境識叁和合。能引意識相應觸起。觸對前境。能生喜樂。資益諸根及心心所故。思食。謂意識相應思與欲俱轉。于可意境希望偏勝有資益義故。識食謂第八識。由前叁食緣助勢力。令此第八體有增勝。故能執持諸根大種。能與諸法爲長養因。有攝益義。故名爲食。如四食章 二別示食辛過患叁。一勸令斷
阿難。一切衆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衆生。求叁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有資益義。皆名爲甘。不正消變能壞身心。皆名爲毒。五辛者。謂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性熱氣葷味辣。修行者食。能殺法身。如食毒也。故須斷之 二示過患二 一現同鬼住
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 生死根本無過淫殺。此五能助。複加葷穢。引諸邪惡。汙清淨道。故福德天衆舍離。無益諸鬼同住也。唯增癡惑。失正真道。修叁昧者豈不慎之 二終作魔民
是食辛人。修叁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爲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癡。命終自爲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臭辣葷穢非可聖意。故不守護。魔不持戒。而修邪定。及修世福。遂感魔宮。以定福力。且順生報。其毀禁業順後方受。故雲福盡墮獄 叁結成行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爲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二刳其正性二。一勸持戒二。一正勸止持叁。一正明
雲何正性。阿難。如是衆生。入叁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食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 正性者。此殺盜淫性是罪故。複是生死根本性故。然飲酒合是助因。今爲正性者。以過惡深于辛故。以火淨食者以淺況深。生果尚須淨食。何況酒肉淫盜殺妄。涅槃護譏嫌戒。與性重等。故須防微免致大過 二反顯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叁界者。無有是處 豈有具諸功德出離之體而從淫盜殺妄中得。必不然也 叁順結
當觀淫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 毒蛇怨賊。能殺生身。不損法體。淫欲能損法身慧命。真修行者必須永斷。涅槃經說。菩薩觀愛有九種過患。一如債有余。二如羅刹女婦。叁如妙華莖有毒蛇。四如惡食性所不便而強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樓迦子。七如瘡中瘜肉。八如暴風。九如彗星。下文雲。十方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觀欲如避火坑 二教行次第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 比丘四重。尼複加四。謂觸八覆隨。故雲八棄。梵雲波羅夷。此雲棄。謂犯此者。永棄佛法邊外。猶如死屍大海不受。故名爲棄。入大乘道而先學小者。十輪經說。若不先學小乘。即學大乘。無有是處。乃至雲。無力飲河池。讵能吞大海。是故一切菩薩。皆先學叁乘。唯不究竟證于小耳 二明利益二。一遠多過累
禁戒成就。則于世界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于世界不還宿債 叁緣若斷。叁因不生。故于世間不相詶報。皆由持戒成就故爾 二獲多神用
是清淨人修叁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爲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持戒清淨魔事不生。觀行既成。故能發用。于父母所生之身。得相似五通。此同法華觀行持經于現身中獲六根淨。文雲。雖未得天眼。但用父母所生眼。徹見叁千界等 叁違其現業叁。一返流全一
雲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于外六塵不多流逸 由前起後也。清禁既圓。觀行仍就。于六塵境已知虛幻。終不信任隨流奔逸妄有取著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正違現業也。既不隨塵。複歸元性。元性之中本無根塵。夫何爲偶。根境不生。六用不起。唯一圓常妙覺明體。此同觀音圓通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也。故上偈雲。一處成休複。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消。成圓明淨妙 二獲忍無生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寶月 此敘證真相也。國土融真。圓明體現。故如琉璃內懸寶月。清淨者空義。琉璃寶月空假中也。故圓覺雲。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乃至一世界多世界清淨等
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穩 前則世界圓明。此則身心圓明。本由迷倒。身之與心。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今複本源。故身心世界妙圓平等。更無差別。法界一相。創證此境快然安穩。即分得涅槃安樂處也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 此獲勝德。即所證理顯也。現謂顯發。理智行叁名密圓淨。即涅槃叁德也。一一德中具一切法。叁一無礙。故稱爲妙。此二種法。諸佛所證。是佛果德。攝盡十方叁世佛法。今日于此一念顯現通達無礙。故雲皆現其中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結能證也。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爲忍。得此智時。忍可印持法無生理。決定不謬。境智相冥。名無生忍。華嚴初住。余經初地。是得忍位。今經第叁漸次便得此忍。逈異余說。于此忍中。隨所證得不異而異。即立諸位。故名聖位。此則初漸次正修觀行。第二漸次觀成入似。第叁漸次既言獲無生忍。即同初住至等覺位 叁結顯立位
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爲第叁增進修行漸次 從此第叁漸次。隨起何行。隨行附義以立位名。不離前來密圓淨妙境智行也 二明地位差別。夫論地位者。皆是諸佛菩薩親證境界。約斷伏次第發真妙用功力淺深。以立位次。起信論雲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以分地前地上及究竟位。華嚴經智度論。約入大海。辨功用淺深。但遲速有異。分根性利鈍。如涉長途非無裏數。諸大乘經。若說平等法界。無佛無衆生。則無地位可立。如華嚴經雲。衆生妄分別。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無佛無世界。楞伽雲。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遠離覺所覺。又雲。寂滅真如有何漸次。上文雲。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衆生。此等令觀一真法界本來平等無修無證亦無迷悟。故無地位可立。此顯心真如門也。若依心生滅門。有迷有悟。識然修證差別不同。且圓頓大乘。無過華嚴涅槃仁王璎珞大品法華等經。雖明法界平等無說無示。而菩薩行位終日炳然。故華嚴雲。不爲鈍根下劣衆生說于地位。仁王雲。若言越此地位得成佛者。是魔所說。此則異諸外道天魔各自謂得無上覺道不說地位。今顯佛法有不思議功德。曠劫修行。因圓果滿。方稱究竟。又諸經論建立地位多少不同。仁王五十一位。璎珞五十二位。華嚴四十一位。大品四十二位。此經五十七位。下文複雲六十聖位。聖說不同。或開或合。各是一意。若約天臺圓教位次對今經者。有同有異。同故地前俱是證位。異故此幹慧心便是第叁漸次無生忍中。隨義建立。不同天臺入初住時方證無生忍也 文九 一幹慧地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幹枯 持戒清淨。遠離貪淫。故名初幹。即斷煩惱障也。幹義有二。一欲盡故曰幹。二但慧故曰幹。今即初義根境不偶 由叁昧力。返流全一。破所知也
現前殘質不複續生 報障盡也。亡欲愛故無潤惑。根不偶故無業性。縱有業苦種子。無潤不生。盡此報身更不相續。即生實報土也。此即惑業苦亡。無潤生理。即幹義也
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瑩十方界 戒定既圓。從此發慧。即轉前叁障純成智慧。慧光發明瑩十方界。即慧義也
幹有其慧。名幹慧地 結名也。此即但有其慧。故前雲純也。既雲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故約欲枯返流純成智慧未沾果海法流之水。故受此名。此約無生忍中義說故爾。真謂圓融不礙行布。下皆仿此 二十信位二。一蹑前總示
欲習初幹。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蹑前幹慧義也。創幹欲愛。果法未沾。即用此心爲信方便。標如來者顯是果法。此下總示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 此標也。即用此幹慧中智。合中道理。理智俱中。故名中中。又離…
《首楞嚴義疏注經十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