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義疏注經》

「經疏部」經文1799卷39頁碼: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嚴義疏注經》十四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 結前十行也。依體起用。故雲滿足神通。自利利他妙行無礙。故雲成佛事已。佛以度生利他爲事業故。純潔精真顯智德也。遠離留患顯斷德也。此十番智斷。皆是非證而證。不斷而斷。智本真故。惑本亡故

  當度衆生。滅除度相。回無爲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此正明也。約用就體。能所俱亡。衆生相空本涅槃故。能化緣生本無性故。故雲滅除度相。般若經中亦同此說。亡緣之智名無爲心。無作妙理名涅槃路。攝用歸體名爲回向。涅槃果也。路即理也。履以成地到究竟故。名涅槃路。結名可知。問十行位中豈有度相耶。答前即依體起用。且論神通化物。未言滅除度相。今此攝用歸體。順寂滅義。故除度相。約義雖異。爲行頗同。若不然者。豈有證真大士猶懷度生之相耶 二不壞回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故雲壞其可壞。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故雲遠離諸離。得無所離。即合涅槃。故雲不壞回向 叁等一切佛回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性覺體未嘗起滅。故雲湛然。此湛覺體。叁世諸佛無二圓滿。故雲覺齊佛覺。此則得平等覺與諸佛同。故雲等一切佛 四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發明智顯也。地如佛地理現也。智冥理體無二無別。智遍理遍名至一切處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挂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此菩薩得如來身及國土身互相涉入無礙自在。此是如來藏中諸功德法受用無盡也 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同佛地如來藏也。即前地如佛地。本來具足無漏性德。此德能爲萬行所依。故雲清淨因。依于此因能起趣果之行。故雲依因發揮取涅槃道。道即因也。此則萬德爲萬行因。萬行爲涅槃因。合理之行行從理起。故雲隨順平等。能生妙果名曰善根 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衆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衆生。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初句蹑前也。十方下正顯一切衆生皆我心性。心性無外攝無不周。我之本性既圓滿成就。衆生皆爾。故雲不失。此得同體大悲。是故然也 八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如故即一切法。真故離一切相。此真如體亦不可得。故雲二無所著亦即叁谛。對文可見。此菩薩了一切法即真法界無相可離。名爲如相 九無縛解脫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 初句攝前。十方無礙者。既能即法離相。則不爲心境諸法所系。故雲無縛。以無縛故自在無礙。故雲解脫。此解脫相本性亦離。故皆無也 十法界無量回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聖法因義。故雲法界。然有四種。謂事。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今皆渾爲一真法界。故雲量滅。此唯性德圓成。于一真界無量可量。故雲法界無量。又證性德一一圓滿成就不可算數邊涯故也。然此十位所有回向不離叁種。謂菩提實際衆生也。今此且約向實際說。余二含攝。此則依真起用。皆爲趣向大涅槃界。隨順法界。體用相稱。圓融自在。故華嚴雲。此菩薩所修願行。等法界。如虛空量。盡回與一切衆生。同向一究竟菩提。故名回向。前後諸位非無此義。以約增勝立此名耳。然此諸位。皆于一無生忍中。隨所發行。義立別名。皆能圓證聖性。不別而別。故分諸位。異而不異。唯是一心。故涅槃雲。發心畢竟二不別也。地前既爾。後位可知。前文雲。此人即證無生法忍。從此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既言聖位。豈非證耶 次加行位。大小二乘經論。明言五位。謂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位也。然有開有合。不定明現。諸小乘論及大乘法相。即顯說四位。名四善根。是順決擇分。若纓絡仁王華嚴等經。即合而不論。攝在第十回向。唯此經文具顯四位。蓋以圓融之教一多無礙。只于一忍圓開諸位。不開則已。開則具明。故于十回向後。備論四種妙圓加行。又此經文。前則圓融。後則曆別。以圓融中不礙行布也。即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一多無礙。華嚴亦同 文二。一結前生後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余處所說。加行屬內凡。未證聖性故。今經從幹慧地來便名聖位。何但加行。故此特雲妙圓加行 二正辨加行四。一暖位

  即以佛覺用爲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爲暖地 佛覺果智也。如前文雲。本覺湛然覺齊佛覺。精真發明地如佛地。此即用佛果智爲己因心也。然猶未能離因顯果。故雲若出未出近于登地將發此智。故雲若出。猶拘因相尚未能離。故雲未出。喻如鑽火熱相先現火出不久。火喻佛覺。鑽喻加行。木喻因相。火出則木盡。覺現則因亡。亡因在即。故喻如暖。此約發智以顯也 二頂位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爲頂地 前以佛覺用爲己心。即果辨因也。今以己心成佛所履。即因合果也。雖因果相合。未亡二相。故雲若依。如在山頂足有所履。將顯法界無所分別。故雲非依。如身處虛空也。下有微礙喻若依也。存二相故。二相即是障入初地無明也。此約離障以顯 叁忍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爲忍地 初則未亡因相。次則未亡果相。今因果二相融爲一體。故雲心佛二同。因果既亡。二邊不立。故雲善得中道。此中道體將證不久。故雲非懷。然猶未亡中道之相。故雲非出。此約顯理以明也 四世第一位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迷覺是二。即因果也。中道是一。所證理也。此名數量。中邊不存。故雲二無所目。無所目故名爲銷滅。數量正屬世間。今雖銷滅。若望初地證真。猶名爲似。以有所得故。初地見道名出世間。今是世間最後邊際。故名第一。此上四位唯識中說。前之二位。依明得明增二定。發尋伺觀。觀名等四法能所俱空。後之二位。依印順無間二定。發四如實觀。即前二空等。然皆有所得。未證法身。故唯識雲。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此皆曆別之談也。今經圓融不礙行布。故得以圓擬別而說。由是此地名爲世間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首楞嚴義疏注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7】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