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義疏注經》十四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一切二邊相故。雙照二谛無不真實。又此中智。念念相繼而進上位。故雲中中流入。言流入者。顯無功用任運而進也。以證中道。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則更增一番智斷功能。故雲圓妙開敷。此即于幹慧心。增明觀智以爲方便。得入十信
從真妙圓。重發真妙 釋也。上句釋此心流入。下句釋圓妙開敷 二正開十心十。一信心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余。中道鈍真。名信心住 以中道智。證法界一體叁寶。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冥合常住清淨妙心。名爲妙信。此信即理。亦名常住。一切妄想滅無余者。即斷所知。無明住地一斷遍斷。始因迷覺成不覺。今既圓妙智發。翻不覺成覺。故雲一切滅盡無余。中道純真者。妙智決定。不偏不邪。是佛正因。不雜僞妄。故雲純真。以不住法即住其中。故名爲住。經中多說地住二位是發真處。今于幹慧信位立之。表是證真非是似解耳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叁不能爲礙 蹑前信心也。妙信常住。不偏不邪。純一真如。故雲真信明了。一切圓通者。了叁科法無不是如也。無明妄想既亡。陰界自然解脫。故雲不能爲礙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舍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妄想若存。陰界爲礙。忘失煩惱隨此而生。今既妄滅陰消。過未如一。無遠無近所經未經一念現前。此即過去宿命未來天眼明記不失。故名爲念 叁精進心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圓妙淨智。無二邊之雜。無妄想之僞。故雲純真。現用自在。故雲發化。乃能融通習氣。唯一精真。以真精智進真淨行。故名精進 四慧心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真精之心明了顯現。此現前心純是圓智。用名慧心。智之與慧左右言耳 五定心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智照凝明無動無亂。照而常寂。湛然不動。故曰定心 六不退心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寂定慧光互相明發。于理于行唯深唯進。故雲不退 七護法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寂照增進不動不退。故雲安然。保任護持。令此與佛冥然通合。故雲交接。由保持故名爲護法 八回向心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由前寂照互相顯發保持無退。妙用強勝能感果德。因心中現。故雲回佛慈光。此寂照因決能感果無有乖失。故雲向佛安住。果中現因相。因中現果相。因果不二互現互人。故雲妙影重重相人名回向心 九戒心
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爲。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即寂之照。故曰心光。即照之寂。名佛常凝。此圓定慧。離二邊染斷性亦無。故雲無上妙淨。二邊不動即無爲作。故雲安住無爲也。得無遺失。戒圓明也。此則定道圓融離妄想染。故雲戒心 十願心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戒根圓淨。過累不拘。故雲自在。以此爲足遊履十界。妙用現前隨欲利益。故名願心 叁十住十。一發心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晖。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方便空也。十心假也。一心中也。圓融妙慧名真方便。由此妙慧發前十信。以此十心本是一性所具功德。由妙慧發。令一一心皆具十心。十用無礙。一多相即。唯是一心。心即秘藏。今于此藏開發顯現。以不住法即住其中。名發心住 二治地住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琉璃空也。精金中也。現即假也。淨寶精金互相映現。無礙融通不一不異。以此妙心而爲所依。然後出生無量德用。故名治地 叁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法界心地即前一心。妙行能涉。妙智能知。理智行叁自在圓融。不以二邊之所住著。名無留礙。此真修行。名修行住 四生貴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智行微妙。冥通果德。故雲行與佛同。自然合佛慈種。名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者。以佛權實二智爲父母。故維摩雲。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既分入果智密合果德。故雲冥通入如來種 五方便具足住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以自行化他一切種智具足成就。名人相不缺也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一切種智自利利他相用顯現。名爲容貌。無緣慈悲。名之爲心。故觀經雲。佛心者大慈悲是。此菩薩分得其用。名之爲同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一切種智。慈悲相用。和合成就。任運增長無有退屈。名爲不退 八童真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靈相。十身盧舍那也。謂聲聞。及緣覺。菩薩。如來身.法.智.空.業報.衆生.及國土。又如來身自具十種。謂菩提.願.化.力.莊嚴。威勢.意生.福.法.智。此十妙應。如隨色珠顯現自在。即不思議種智之妙用。智體本具。隨障盡處而得顯現。既以權實二智大悲熏修。功用頓顯。雖未全如于佛。分得此用。即一身現無量身也。華嚴雲雖未具足一切智已獲如來自在力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親爲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身具足。故曰形成。出因顯果。故雲出胎。堪任繼嗣紹隆佛法。名法王子 十灌頂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行願內充。慈悲外發。德相漸成。化物功著。故雲表以成人。于十方界。次補佛處。堪任付囑。傳法利生。故如國王委政太子陳列灌頂也。問准華嚴經。初住菩薩即能成佛教化衆生。何故至第十住方名陳列灌頂表成佛耶。答圓融之教。二經頗同。以行布不礙圓融故。華嚴初住便能成佛。圓融不礙行布故。今十住方列灌頂。故彼經雲。菩薩住處廣大與虛空等。又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相。所有聞法不由他悟。具修十種智力。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亦同大品雲。從初發心時。即坐道場。轉法輪。度衆生。當知此菩薩爲如佛。今經雲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又雲。十身靈相一時具足。此上皆明一位具諸位。即行布不礙圓融也。又華嚴明第十地菩薩。方論受職。此經第十住明陳列灌頂。即圓融不礙行布也。圓融即橫論。行布即豎說。二無障礙。二經頗同。故無疑也。言陳列灌頂者。華嚴經雲。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後。身相具足。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缦。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菩薩受職亦複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爲受大智職菩薩。彼明第十地方是受職。今此十住既名灌頂。故說受職。彼約究竟。此約分得。又無生忍中。一位具諸位。故得互說 四十行位十。一歡喜行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初二句結前。具足下正明。此有叁義故歡喜。一具足無量佛德故。如觀音雲。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既雲不思議。即是無量佛德也。此之妙德。先未曾獲。今自具足。故雲歡喜。二衆生受化故歡喜。十方者。現十界身利衆生也。隨順有二。一衆生趣類不等。根行有異。菩薩隨順以形以說。此明能化隨順也。二菩薩現種種化。衆生隨順一一受化鹹皆得益。此明所化隨順也。能所既皆隨順。機應俱生歡喜。故以名焉 二饒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名饒益行 如上隨順衆生。即是善能利益。始能歡喜生善。終能破惡入理。故名饒益 叁無嗔恨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自覺故。無明不能拒智。覺他故。有情不能違化。障不能拒。物不能違。二利既兼。故無嗔恨 四無盡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叁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隨機隨感現種類身。盡未來際化複作化。叁世下釋所以也。以知叁世空寂故。得窮未來際。以達十方無礙故。能現種類身。若時若處現化不絕。故雲無盡也 五離癡亂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現種類身。即普現色身叁昧。說無量法。不離四種辯才。若身若說。皆是智用鹹歸于理。華嚴雲。此菩薩于一念頃得無數叁昧。了知此之叁昧同一體性。乃至得一切法真實智慧。是故能合種種法門得無差誤。由無差誤故離癡亂 六善現行
則于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一中現無量。故雲于同現異。無量中現一。故雲異相見同。身說皆然也。以知一切法同一法性。能作種種異說。而不失一性一相之旨。維摩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故名善現 七無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著謂住著。即留礙也。一塵現十方。是現界。不壞一塵相。是現塵。世界微塵各不相妨。此即大小自在。由此菩薩住不思議解脫。故得此用 八尊重行
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現塵現界現身現說不相留礙。故雲種種現前。皆從圓融叁德般若之所發現。故雲第一。此之妙行超過一切諸法門。故名爲尊重 九善法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如上所現。無礙妙用。故雲圓融。一一皆能合佛如來利生軌則。故名善法 十真實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爲。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依真起用。用不離體。體即真如無漏清淨一真法界。此法界體本具如是無方妙用。故雲本然。以即體故。名爲真實。此之十行。皆是證真菩薩自利利他無礙自在圓融妙行。一一皆破微細無明。顯佛智德。漸漸圓滿。有此十番智斷功用。念念與薩婆若相應。華嚴雲。此菩薩行與法界虛空等。以用諸佛不思議妙行故。故此十行圓融無礙。即一論十。十不離一。故此最後即雲一一皆是清淨真如性本然故 第五十回向位十。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
《首楞嚴義疏注經十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