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義疏注經》

「經疏部」經文1799卷39頁碼: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嚴義疏注經》十七

  

卷第九(之一)

  長水沙門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二色界者。以此界中依正二報色法殊勝。從勝爲名也。通名梵世者。梵是淨義。離欲染故。禅所生故。異散動故。此界總有一十八天。若俱舍雲。叁靜慮各叁第四靜慮八。即除無想也。依大衆部。與今經同。即加無想 文叁。一總指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無有智慧 此總明修心之人須假禅定然後發慧。定慧均平方稱靜慮。若不爾者。不得名禅。意顯此四位中皆因禅慧。然于其中所伏惑習差降有異。故分諸天。下自辨釋。或可此文約世間人不修無漏禅定不發無漏正慧。遂感四禅果報不能出離。凡夫雖曰修禅。但是有漏六行事觀不離虛妄不名禅那。如下文雲。此叁勝流雖非正修真叁摩地。又雲。但能執身不行淫欲等。又下結雲。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叁界等 二列釋四。一初禅二。一釋叁。一梵衆天

  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爲梵侶。如是一類名梵衆天 專意在此。故雲但能執身等。想念俱無者。由行六行厭下欲界是苦粗障忻上色界是淨妙離。故得欲界惑伏。名愛染不生。由是命終即生色界。故雲無留欲界。此即粗苦不起淨相現前。即是淨定。味此而生。名爲梵衆。即凡夫所修六行伏惑之所感也 二梵輔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于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已伏欲惑。故雲欲習既除。得上初禅定心顯現。故雲離欲心現。此結上也。于諸下正明此天。于定共戒愛樂隨順梵行成就防非不失。此則兼護律儀淨戒成德匡弼梵主。故名梵輔 叁大梵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鈌。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衆爲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禅觀轉勝。受生細妙。故雲身心妙圓。複具戒德。故雲威儀不缺。此結前也。清淨下正明此天。于定戒中發慧明悟。斯則慧解過人。能爲梵主統攝梵衆。准俱舍說。威德光明獨一而住。無尋准伺定力所感。下二天具有尋伺。又劫末後去劫成先來。外道不測。便執爲常。又因起念見有天生。便執能生世間爲一因主 二結

  阿難。此叁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叁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爲初禅 已離欲界八苦。故雲所不能逼。但是六行伏惑。故雲非真叁昧。凡真修禅者。不于叁界現身意。縱得勝妙定相現前。了了自知而無取著。今此雖得清淨似叁摩地。以不了故味著受生。然能離欲散心粗動。故雲諸漏不動。是故結雲。此叁勝流總名初禅。俱舍雲。離生喜樂地離欲界雜惡生得輕安樂。然此初禅所得功德有五支林。一覺。二觀。叁喜。四樂。五一心支。行相如天臺法界次第中 二二禅二。一釋叁。一少光天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王爲梵主。故雲統攝。戒定慧具。故雲圓滿梵行。此結前也。澄心下正明此天定心轉勝。故雲澄心不動。定光明發。故雲寂湛生光。二禅已上。離覺觀故。無有語言。但以定心發光。以光勝劣分其位次。此天喜相初生。慧光尚劣。名少光天 二無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從前少光。更發多光。光相轉增名光光相然。光相圓明映十方界。境隨光淨遍成琉璃。由定漸增。定光發照必無涯際。名無量光 叁光音天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吸取任持無量淨光。以表言诠。名爲教體。此光表诠離諸粗重。故雲發化清淨。隨機開示無不明了。故雲應用無盡。以二禅界地無前五識。但用光明以爲表诠。以光爲音。名光音天 二結

  阿難。此叁勝流。一切憂愁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叁摩地。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爲二禅 二禅叁天又勝下位。故名勝流。以得極喜。故雲一切憂愁所不能逼。初禅雖得喜支。極喜未生。在身粗故。但得離苦。猶有憂喜相對。今此二禅。定水潤心慧光明泰。喜支調適憂愁不生。名爲定生喜樂地也。粗漏已伏者。忻上厭下但名爲伏。以不斷故不名無漏。然此一地具四支林。一內淨。二喜。叁樂。四一心。行相如常 叁叁禅二。一釋叁。一少淨天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初二句蹑上。披音下正明此天。謂披能诠之教體現所诠之妙理。成所行之妙行。由是叁慧既發妙樂攸通。定慧過前支林轉勝也。言寂滅樂者。滅前喜相而生淨樂。以喜相粗動此異熟樂恬怕寂靜。故名寂滅。定相猶劣。故名爲通。始得此樂未廣周遍。名爲少淨。淨亦靜也。有處亦名少靜天故 二無量淨天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淨空即靜樂也。定心轉勝。引發此樂令其無涯。樂既無涯。方是成就淨樂之義。此則名爲徹意地樂。遍身輕安名無量淨 叁遍淨天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前雖徹意地樂。止在身心未名爲遍。今則遍于依正。樂淨圓融。世界身心無處不遍。殊勝妙樂以成淨德。言勝托者即此淨樂。是彼行者所依勝處。證此樂故名之爲歸 二結

  阿難。此叁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修真叁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爲叁禅 具大隨順者。一是隨順勝定二是離于憂喜。憂喜望樂俱爲所厭。但是違境。故非隨順。今此妙樂世間第一。更無過者。方是隨順具足之義。安隱心中歡喜畢具者。意地異熟隨順自在。樂極于此。純一無雜。名爲畢具。以此叁禅名離喜妙樂地故。此地禅支具有五種。一舍。二念。叁慧。四樂。五一心支 四四禅者。然此一地總報業但有叁品。感下叁天。其無想天但是廣果天中別報。凡夫境界上極于此。五不還者。自是聖人雜修靜慮。資廣果天故業令五品殊勝。只于廣果總報之身生彼五天。與凡夫不同。由是向下別爲一段 文二。一四根本二。一釋四。初福生天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初五句結前生後。俱舍論說。第四禅離八災患。謂尋伺苦樂憂喜及出入息。又不爲叁災所動。名不動地。今雲不逼。即離下位苦也。苦因下釋不逼所以。尋伺憂喜等是苦之因。今既離之。故無逼迫。樂非常住者。別明樂支以對前苦。叁禅雖得徹意地樂。然不常住。必須有壞。壞即成苦。此名壞苦。苦樂下正明此天。今第四禅苦樂俱舍。以一一地皆厭下苦粗障忻上淨妙離。棄下苦樂名粗重相滅。得上地定名淨福性生。以此禅定唯一舍受是福之體。既離下染。故名淨福 二福愛天

  舍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唯一舍受與定心圓融。舍諸一切苦樂等法。于舍心中仍生勝解。于此決定忍可印持。不爲異緣之所引轉。故名勝解清淨。由勝解力。于此圓融勝定之中愛樂隨順。令此勝定得無留礙。住心自在。受用無窮。故雲得妙隨順窮未來際等。問此有漏禅壽命有限。何得窮未來際耶。答此約得定報壽長遠動經劫數。雲窮未來。非約報後所論也。又此善定雖是有漏。而能隨順妙修行者。依第四禅引發此定。熏無漏禅。修願智無诤邊際定也。下五那含亦依此定。起有漏無漏雜修靜慮。若凡夫得更不進修。即許壽命有限。若聖人修。即得盡未來際。通此兩向。凡聖同修也 叁廣果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于福愛中。分二所向。一直往道。即至廣果。二迂僻道。即至無想。此標也。若于下釋。若從發心已來不帶異計。直修根本四禅四無量善。熏禅福德。離下地染。備曆四位。至此福愛更增勝定。廣福所感。得生勝處。名廣果天 四無想天

  若于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 此正明也。若帶異計。六行伏惑。漸厭漸舍。至福愛天得舍圓融。舍心相續。遍窮舍道。舍心亦亡不計身心。故名俱滅。此計無想爲涅槃也。以此舍心爲方便入無想定也。初舍粗心入于微心複舍微心入微微心。從微微心常修不息。便入無想。此皆修因也。心慮下即無想報。命終果報生無想天。壽命五百大劫。想心不行。故名灰凝

  是人既以生滅爲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此判成虛妄也。不了妄想體空。乃執生滅勞累。厭此生滅求不生滅。故雲以生滅爲因。舍生趣不生。未是真不生。見第六識暫爾不行如冰夾魚。不知微細生滅。妄謂涅槃。非真涅槃也。故雲不能發明無生滅性。初半劫下卻釋彼報行相。准俱舍引婆沙釋彼生死位。多時有想。初生此天。經于半劫。始入無想異熟。名初半劫滅。欲無常時。從異熟出。經半劫有心。後始方死。名後半劫生。生滅中間一向無想。名無想天 二結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爲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爲四禅 此第四禅離八災患勝下地故。名不動地。然有劫數。壽盡須舍。故雲非真不動。俱舍雲。然彼器非常。情俱生滅故。凡夫修定味著受生。名有所得。定慧均平能舍苦樂。勝下諸天。名功用純熟 二五不還天叁。初標示

  阿難。此中複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蔔居。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 九品習氣者。即欲界初禅二禅叁禅各九品也。種現俱無。名爲滅盡。此是聖人斷。故名滅。非同凡夫暫伏名滅。習氣既無。苦樂雙泯。離下界系。故無蔔居。然未進斷第四禅惑。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別立居處。以修禅時漏無漏雜。故此別居。俱舍論說。雜修靜慮五品不同。生五淨居。五品別者。謂下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行相如別 二釋相五。初無煩天

  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苦樂心滅。敵對則亡。形待既無。故雲不交。不交則無煩也。初滅苦樂二形待心。雜修初品。稍離定障。名爲無煩。…

《首楞嚴義疏注經十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