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論疏》二 ▪第5页
卷中(方便品) / 胡吉藏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欲令大衆生尊重心畢竟欲聞如來說故 第叁爲令增上慢人離法席
叁者爲令諸增上慢聲聞之人舍離法坐而起去故 問。前二可利益大衆。後一雲何亦利益耶。答。增上慢人若在法席即爲大衆作障道因緣。不得授記故須令其離席。又衆見罪人離席彌生重法尊人之心。又深自發心得聞勝法故亦是利益大衆。此叁義即是釋叁止文。第一是請前止。余二是請後止 第二請已下。上來釋叁止竟。今此第二釋後兩請。問。何故不釋初請。答。前第叁章中決定等叁義已釋初請竟。是故今但釋後兩請。問。釋後兩請雲何屬因受記。答。後之二請明其過去種善根現在修福。即是受記因緣。又此之二請尊人重法即是授記因緣也。問。初請亦尊人重法。何故非是受記決定因緣。答。初請中決定心即是執及疑。執則執小拒大不受佛語。疑則猶預未信。未尊人重法之心。故非受記因也。就文釋二請即二。一一中各兩。初正釋。次引經。第二請明過去無量佛所教化
第二請者示現過去無量諸佛教化衆生如經是會無數乃至聞佛所說則能敬信故 第叁請。今現在佛四十余年來教化
第叁請者示現今現在佛教化衆生 如經今此會中如我等比乃至長夜安穩多所饒益故 文處易知 取授記。釋第叁取授記。初牒章
取授記者 以舍利弗等下。第二解釋
以舍利弗等欲得授記 次引經
如經佛告舍利弗汝以叁請豈得不說汝今谛聽如是等故 問。佛受身子請。誡聽許說。雲何乃是身子取授記。答。以身子機緣中欲得受記作佛受請許說也 與受記者。釋第四章。此釋正說。從初竟五濁之前經文也。問。今正說法華經。雲何名與受記。答。所以說法華者意欲令其受記作佛。此釋佛意門也。就文爲二。初牒名。第二解釋
與受記者 就釋中爲二。第一正釋。第二引前二法證釋。就初又叁。前開六門。次釋六門也。後結六門。開六門者。即是開此正說經爲六門也。後結六門者。即是結開此正說經爲六門也
有六種應知一者未聞令聞二者說叁者依何等義四者令住五者依法六者遮 未聞者。第二釋六門即成六別。就初爲二。未聞令聞牒章名。如經已下。示釋處
未聞令聞者 一乘之法昔所未聞而令得聞。故雲未聞令聞
如經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華如是等故 說者下。釋第二章門。又開叁別。一標章。二引經。叁釋經
說者 問。何故名爲說。答。欲辨叁乘無有叁理但有名字。故稱爲說 如經已下。第二引經
如經舍利弗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如是等故 種種因緣下。第叁釋經
種種因緣者所謂叁乘彼叁乘者唯有名字章句言說非有實義以彼實義不可說故 種種因緣。此牒經也。所謂叁乘者。釋種種因緣也。以種種因緣故說叁乘。故名叁乘爲種種因緣。又叁乘入道各有由籍。故名種種因緣。彼叁乘者唯有名字。解前章名。所謂說也。又釋經中言辭演說之句也。以彼實義不可說故者。實義即是無叁。言忘慮絕故不可說也。問。何故不解經無數方便及譬喻語耶。答。此二句後文當釋。又無數方便上已釋竟 依何等義者。釋第叁章。就文亦叁。初牒章。二引經。叁釋經
依何等義者 經中稱一大事因緣。論明因緣是所以。所以即是義。今依此義故出現于世。故言依何等義。又依何等義者。以依開示悟入等四義故雲依何等義。又對上叁乘有語無義。一乘有語有義。故雲依何等義 如經已下。第二引經
如經舍利弗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如是等故 彼一大事者已下。第叁釋經。就文爲二。一初標四事勸知
彼一大事者依四種義應善當知 從何等爲四已下。第二別釋四義。即成四別。就釋開義爲叁。一者標章略釋。二引經。叁釋經。一者無上義標章
何者爲四一者無上義 唯除如來一切智智下。第二釋章
唯除如來一切智智更無余事 除佛以外人天二乘等智慧所知皆是有上。獨佛知見名爲無上。今欲開無上知見。故言開佛知見 如經已下。第二引經
如經欲開佛知見令衆生知得清淨故出現于世 令衆生知得清淨故者。釋開佛知見意也。所以開佛知見者。令衆生知故也。得清淨者。令衆生知佛得清淨。又一意令衆生知使衆生得清淨 佛知見者。第叁釋經
佛知見者如來能證以如實智知彼義故 此釋佛知見者。開示悟入四句皆有佛知見。今寄初章總釋之也。如來能證以如實智知彼義故者。如來能證謂能證法身。如實智者出能證之智也。知彼義故者。彼義即是法身。出所知法身也 二者同義下。釋第二。就文亦叁。初標章。次引經。叁釋經
二者同義以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故 同義者。釋上示也。以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者。釋同義也。所言同者。叁乘人同法身平等故名爲同。問。何故明同義。答。前雖明無上即佛獨有余人所無。是故明叁乘人一法身也。問。何故釋示以爲同義。答。示其同有法身之義。故釋示爲同也 如經下。第二引經
如經欲示衆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 法身平等者。第叁釋經
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更無差別故 佛性法身更無差別者。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佛性與法身更無差別。又叁乘人同有佛性同有法身。故言更無差別也。第一無上義中。明佛得清淨即是無垢真如。今明同義即是有垢真如。佛性論以無垢真如爲勝相。有垢真如爲同相。以無垢勝于有垢故名勝相 叁者不知義下。釋第叁悟義。就文亦叁。一標。二釋。叁引經
叁者不知義 問。何故釋悟而稱不知。答。約二乘人不知令知。故是釋悟。問。上不知同。今示令知同。與今何異。答。上直取同義。今明唯一佛乘真實究竟。故與上爲異 以一切聲聞下。第二釋不知義
以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能知彼真實處故此言不知真實處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初正釋。從不知真實處者。傳釋也 如經下。第叁引經
如經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 四者爲令證不退轉地下。釋第四入亦叁。一標二釋。叁引經
四者因義爲欲令證不退轉地 經中稱之爲入。論稱爲之證也。以入即是證。令不退轉者。既證法身便不退轉 示現欲與無量智業故者。第二解釋
示現與無量智業故 所以令證法身不退轉者。示現欲與其無量智業故。即是用也。取不退轉者。示現欲與其。即用也。亦得無量智業故。釋經中入佛知見道。道即是業也 如經下。第叁引經
如經欲令衆生入佛知見故出現于世 問。何故明四不多不少。又此四有何次第。答。初言開者開十方諸佛法身。如前雲開示如來淨妙法身令生信心故。是故第一前明其開。雖開十方諸佛法身。或謂諸佛獨有法身二乘人所無。佛得成佛二乘不成佛。是故明叁乘人同有此法身同皆成佛。雖明叁乘同有法身二乘人不知同一法身。故明悟有一無二。既悟有一無二則唯有進路無有退道。是故次明其人。此四無義不收。故不得多少。即是次第 又示者。上來一周義釋四法。正約爲二乘人也。從此以下更叁周重釋。凡約叁人。一約菩薩。二約外道。叁約二乘。約菩薩中複有叁人。一者爲有疑菩薩重釋示義
又複示者爲諸菩薩有疑心者令知如實修行故 菩薩疑者。佛既稱一大事出世。昔明約爲五乘事故出世。即今昔相違。所以爲疑。是故今明昔方便言爲五。以理言之終爲一事。以同法身故菩薩疑除。故得如實修行 又悟入者。第二合爲二種菩薩
又悟入者未發菩提心者令發心故已發心者令入法故 既同一法身即唯應發一佛心不發余心故。令未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也。既唯一無二即唯進不退。故已發心者令入法也。問。叁菩薩何異。答。初是昔叁乘中菩薩。後二是今一乘中菩薩
又複悟入者令外道衆生生覺悟故 次明悟者。既唯一佛道即悟無我九十六即外道歸佛道。故雲悟也
又複入者令得聲聞小乘果者入大菩提故 次令二乘人回小入大。即入十信位。謂菩提心也 令住者釋第四住義。就文爲二。初標次經
令住者 既稱唯一佛乘無有余乘。即令二乘人等住于佛乘不住余乘。故雲住也。又釋佛意門所以說一乘者。欲令一切衆生住一佛乘故也。如下偈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也。佛既自住大乘。還令衆生住佛所住。故言令住也。亦如涅槃雲。又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佛住大涅槃與衆生說法令衆生住也
如經舍利弗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故 依法者。釋第五。就文爲叁。一標。二引經。叁釋經
依法者 所言依法者。依叁世佛法而說法。故言依法。亦是法如是故。所以言依法也。問。依法之言以何文證。答。前文雲。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論主用此文證 如經已下。第二引經。就文爲二。初引過去佛章
如經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譬喻因緣念觀方便說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如是等故 如是等故者從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竟釋迦順同如此皆爲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言譬喻者。第叁釋經。凡釋四句。一釋種種譬喻。二釋因緣。叁釋念觀。四釋方便。就初文叁。一標譬喻。二釋譬喻。叁結譬
言譬喻者 如依牛有乳下。第二釋譬喻。就文爲二。初開譬。次合譬
如依牛故得有乳酪生酥熟酥乃至醍醐此五味中醍醐爲第一 開譬即五味相生 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者。第二合譬
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此譬喻唯明大乘無上諸聲聞等亦同大乘無上義故聲聞同者此中示現諸佛如來法身之性同諸凡夫聲聞人辟支佛等法身平等無差別故 略合二味。謂小乘如乳大乘同醍醐。此譬喻明大乘無上者。依合味中但取一味爲譬。謂此經唯明大乘無上譬同醍醐。諸聲聞等亦同大乘者。釋上唯明大乘無上也。聲聞同者下傳釋。聲聞中亦同大乘義故也 此譬喻示現下。第叁結譬
此譬喻示現 結譬者。正結一味譬意。以一切衆生同一平等法身故名一味。問。何處具合五味譬耶。答。涅槃經雲。如從牛有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蘇生蘇出熟蘇熟蘇出醍醐。如是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波若波羅蜜。從波若波羅蜜出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經以醍醐喻涅槃。今此經以醍醐喻法身…
《法華論疏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