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疏》二 ▪第4页
卷中(方便品) / 胡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者。问。法名谓三乘法者。佛但证一乘。云何言证法有三乘。答。佛内照达三乘。故名证三乘也。又从此三乘令众生证。故名证法也。云何法者。责诸法所因起。此三乘法名因何而起。因三乘种种教起故也。云何法者谓起种种诸事说故者。或法或譬。随时随人说三乘法。何似法者。责法譬类。摄论有二释。一以理法为似。以理似门故。二得果为似法。以果似因故。又果与文理相似。今宜用果为似法。前二句说三乘法。今得三乘果。是故文云依三种门得清净故。何相法者。责法外相。上来三句明三乘法。此下两句明一乘法。说三乘教令归一乘。一乘即是一相。何体法者。责法内体宜。取一佛乘为体。无二三者。缘觉为二。声闻第三也 复有义下。第二周释五法。前就三乘一乘以释五法。今通就一切法释。亦得一一门摄一切法。又释约理就事释
复有义何等法者谓有为法无为法等云何法者谓因缘法非因缘法等何似法者谓常法无常法等何相法者谓生等三相法不生等三相法何体法者谓五阴体非五阴体故 初有为无为法门。即三有为三无为摄一切法尽。第二责法所因起。因缘非因缘亦摄一切法。有为法从因缘生。无为法不从因缘生。何似法责其譬类。谓常无常法亦摄一切法尽。问。常无常与有为无为何异。答。若取摄法论名义异体更无异。若取异者有为无为即三有为三无为。今常无常者谓法身常应化无常。至后当释。问。常无常云何名似法。答。证得无常果故言相似。亦得无常理与文相似。何法相者责法相。有为法有生住灭三相。无为法无生无住无灭无三相。此二亦摄一切法。问。生等三相不生等三相与常无常为无为复何异。答。约相不同。所以异耳。体更无异。何体法者责法体。五阴是为体。非五阴是无为体。约五阴体非五阴体不同。此二亦摄一切法尽。又一切法要具五义。谓为无为乃至阴非阴也。如智论云。一切法要具九义 又何似法者。第三周释。但重释三法不解前二
又何似法者谓无常法有为法因缘法又何相法者谓可见等法又何体法者谓五阴能取所取以五阴是苦集体故又五阴者是道谛体故 何似法中。取无常有为因缘此等法举类相似。何相法取可见可闻六尘相。何体法者有漏五阴为苦集体。无漏五阴为道谛体 复有异义下。自上已来三周明应与证法授与证法竟。此第二周明应授说法者授与说法
复有异义依说法说何等法者谓名句字身等故云何法者谓依如来所说法故何似法者谓能教化可化众生故何相法者依音声取故以依音声取彼法故何体法者谓假名体法相义故 异上证法。故云复有异义也。夫说法要具五种。一者有名字句身。二依佛所说所因。三依可化众责其譬类。可化众生而化之。不可化者即不化之。四责相。依音声取所说之法。五所说法但有假名责体。问。依论此偈云何颂上二种功德。答。初三偈颂上妙法功德。余并颂法师功德。上妙法功德中有二。初二偈明证甚深。次一偈明阿含甚深。初证甚深中。论主直开五义。今文分之为两。初一偈总明甚深。后一偈别明功德甚深。亦初偈是能证之人甚深。次偈明所证之法甚深。长行中但明智慧一德甚深。偈中明一切功德甚深。次一偈颂阿含甚深者。上阿含甚深有八种。今但颂始终四种。初句颂第一受持读诵甚深。次句颂第二修行甚深。次句颂快妙事甚深。次句颂第八不共甚深。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下。颂法师功德。上法师功德有二。初略。次广。今偈总摄为二。第一偈叹如来自德功德。即令众生自行成就。第二偈已去颂上令众生化他行成就。颂上吾从成佛已来究竟尽诸法实相文。从如是大果报已去。颂上化他功德。就文为二。初双标二章门。次双释二章门。双标者初标佛佛解章门。次标众生不解章门。标佛解章门明佛能自解。次标众生不解须化众生令众生得解。从假使满世间者。释二章门。初释众生不解章门。从又告舍利弗下。释唯佛解章门。方便品经必须依论讲之。偈亦须望论意。颂长行余文句必不须可知 自此已下依三种义示现者。自上来释方便品妙法功德法师功德二章义竟。今第三释大众三义。即是释三请中。初请经文。就文为二。初标三义。第二别释三义。初又三。第一总标三义
自此已下次依三种义 一者已下。第二别列三义
一者决定义二者疑义三者依何事疑义 即应当善知者。第三劝知三义
应当善知 决定义者。第二别释三义。即成三。一一中有二。前以义释。引经示释处
决定义者有声闻方便证得深法作决定心于声闻道中得方便涅槃证故知是二种证法示现有为无为法故 有声闻方便证得深法作决定心。此言方便者。盖是声闻中修涅槃处方便非权巧方便也。于声闻道中得方便涅槃证故者。此方便是权方便也。实无声闻涅槃。方便说有声闻涅槃。而彼谓是究竟。故名决定。如是二种证法示现者。此出声闻所证法也。有为无为法故者。即是有为无为二种功德。证得此二种功德谓为究竟。二种涅槃是无为功德。住有余涅槃时无漏戒定慧等。是有为功德 如经下。第二引经示释处
如经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乃至亦得此法门到涅槃故 亦得此法谓上有为。到于涅槃谓上无为也 疑义者释第二章门亦二。前释。次举经示处
疑义者谓声闻辟支佛等有不能知故是故生疑 言二乘不知者。不知二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是故生疑 如经下。第二示释处
如经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故 依何事疑者。释第三亦二。前释。次引经。就文有二。初依昔教生疑。二依今教生疑
依何事义疑者闻如来说声闻解脱与我解脱不异是故生疑 明三乘解脱不异。闻昔不异是故生疑 谓生疑者下。第二闻今教生疑
谓生疑者生因中疑此事云何云何如来数数说于甚深境界前说甚深后说甚深不同声闻如是等是故生疑 今教明佛解脱与二乘解脱异。正以今疑昔。今说若异昔云不应言不异。昔说若不异今不应言异也。而言生因中疑者。教是理因。于教生疑言因中疑也。虽是今昔互疑而正执昔疑于今教 如经下。第二示释处
如经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乃至而说偈言故 自此已下。方便品中第四明如来四义。即是释第一止请已去竟十方世界尚无二乘何况有三也。就文为二。一者总标四事劝知。第二别释四事。初又三句。一总标
自此以下示现依四种事说 二列
一者决定心二者因受记三者取授记四者与受记 三劝知
应知 云何决定心下。第二释四事。即四别。就初文二。第一前释佛决定心。第二释五种惊怖。初有三句。一者标决定心。已生惊怖者。第二释决定心。是故如来有决定心者。第三结决定心
云何决定心 决定心者。佛意决定断其惊怖。令得利益名决定心
已生惊怖者令断惊怖以为利益二种人故 又言二种人者。声闻有四。一决定。二退菩提心。三变化。四增上慢。今二种者是退心并变化二人得益故。而言二种人者。即是二乘人也。又言二种人。一者有惊怖。二者无利益则是有或与无解名为二人。问。此决定心释何处经文。答。释佛止请意。而未释止请文也。所以止请者。欲决定利益众生也
是故如来有决定心 此惊怖有五种应知者。第二释五种惊怖。即是所为之人。初总标五种
此惊怖有五种应知 次别释五种。即成五别。损惊怖者。执小谤大。故言损也。初列二章门。次释二门
一者损惊怖谓小乘众生如所闻声取以为实谤无大乘 言二门者。一执小谤大者不言大乘全无。只噵大乘是菩萨境界非我二乘所学道。言谤无大乘下。第二谤大 而作是言下。释二章门
而作是言如来说言阿罗汉果究竟涅槃我毕竟取如是涅槃是故罗汉不入涅槃如是惊怖故 前释取小。是故阿罗汉不入涅槃者。此释谤大。以大乘不说阿罗汉入于涅槃 二者多事惊怖
二者多事惊怖谓大乘众生生如是心我于无量无边劫中行菩萨行久受勤苦以是念故生惊怖心起取异乘心故如是惊怖 谓大乘人。彼谓。众生不预我事。而于长时修行苦行。故欲度脱之。退大取小名为惊怖。又释。大乘事多退大取小 三者颠倒惊怖
三者颠倒惊怖谓心分别有我我所种种身见不善法故如是惊怖 实无人法计有人法。故名颠倒 四者心悔惊怖
四者心悔惊怖谓大德舍利弗等起如是心言我不应证于如是小乘之法如是悔已心即自止即此悔心名为惊怖此义应知 悔取小乘亦是可惊怖。问。悔取小乘应是道理。云何名惊怖。答。不应取小而取小竟复悔取小。故亦是可惊怖事 五者诳觉惊怖
五者诳惊怖谓增上慢声闻之人作如是心云何如来诳于我等如是惊怖故 增上慢人谓。佛说一乘是诳二人。是故名诳相也。此五惊怖即是上五人。初是执小乘人。即是五千之徒。次是大乘人。三是外道人。四是悔取小乘人。五是增上慢人 因受记者。释第二门。就文为二。一牒章名。二解释
因受记者 而言因受记者。释止请之意。佛所以止请者。为欲令其受记作佛。此之止请即是受记因缘。亦是因欲令众生受记故。所以止请。故名因受记。问。后第二卷方受记。今云何明受记事。答。此释佛意。而佛所以止请者。意令二乘人得记成佛故也。问。止请云何令得记成佛。答。以佛三止有三利益即是止请之因 如经下。第二解释。就文为二。一释三止。二释两请。就初又二。一牒初止请经。兼牒余二止经
如经止止舍利弗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人等皆生惊怖故 此因受记皆生惊怖者。第二释止请有二。初牒。次释
此因受记皆生惊怖者 此因受记牒章名。皆生敬怖者牒止请意。以天人等皆生惊怖。是故须止 有三种义下。第二解释。初总标三义
有三种义 从一者已下。别释三义。即成三别。一者欲令彼诸大众推觅甚深妙境界故者。令大众思量
一者欲令彼诸大众推觅甚深妙境界故 佛既止请不欲说法。当知此法必是深妙义。今者可自推觅。何等是甚深法耶。若三乘是甚深法者。佛昔已说。不应止请。佛今既止请。当知三乘之外别有妙法。佛欲令大众生如此心。是故止请。即是第一利益为受记因 第二欲令大众生尊人重法之心
二者…
《法华论疏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