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18卷40頁碼:P0785
隋 吉藏撰

  《法華論疏》二 ▪第4页

  卷中(方便品) / 胡吉藏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者。問。法名謂叁乘法者。佛但證一乘。雲何言證法有叁乘。答。佛內照達叁乘。故名證叁乘也。又從此叁乘令衆生證。故名證法也。雲何法者。責諸法所因起。此叁乘法名因何而起。因叁乘種種教起故也。雲何法者謂起種種諸事說故者。或法或譬。隨時隨人說叁乘法。何似法者。責法譬類。攝論有二釋。一以理法爲似。以理似門故。二得果爲似法。以果似因故。又果與文理相似。今宜用果爲似法。前二句說叁乘法。今得叁乘果。是故文雲依叁種門得清淨故。何相法者。責法外相。上來叁句明叁乘法。此下兩句明一乘法。說叁乘教令歸一乘。一乘即是一相。何體法者。責法內體宜。取一佛乘爲體。無二叁者。緣覺爲二。聲聞第叁也 複有義下。第二周釋五法。前就叁乘一乘以釋五法。今通就一切法釋。亦得一一門攝一切法。又釋約理就事釋

  複有義何等法者謂有爲法無爲法等雲何法者謂因緣法非因緣法等何似法者謂常法無常法等何相法者謂生等叁相法不生等叁相法何體法者謂五陰體非五陰體故 初有爲無爲法門。即叁有爲叁無爲攝一切法盡。第二責法所因起。因緣非因緣亦攝一切法。有爲法從因緣生。無爲法不從因緣生。何似法責其譬類。謂常無常法亦攝一切法盡。問。常無常與有爲無爲何異。答。若取攝法論名義異體更無異。若取異者有爲無爲即叁有爲叁無爲。今常無常者謂法身常應化無常。至後當釋。問。常無常雲何名似法。答。證得無常果故言相似。亦得無常理與文相似。何法相者責法相。有爲法有生住滅叁相。無爲法無生無住無滅無叁相。此二亦攝一切法。問。生等叁相不生等叁相與常無常爲無爲複何異。答。約相不同。所以異耳。體更無異。何體法者責法體。五陰是爲體。非五陰是無爲體。約五陰體非五陰體不同。此二亦攝一切法盡。又一切法要具五義。謂爲無爲乃至陰非陰也。如智論雲。一切法要具九義 又何似法者。第叁周釋。但重釋叁法不解前二

  又何似法者謂無常法有爲法因緣法又何相法者謂可見等法又何體法者謂五陰能取所取以五陰是苦集體故又五陰者是道谛體故 何似法中。取無常有爲因緣此等法舉類相似。何相法取可見可聞六塵相。何體法者有漏五陰爲苦集體。無漏五陰爲道谛體 複有異義下。自上已來叁周明應與證法授與證法竟。此第二周明應授說法者授與說法

  複有異義依說法說何等法者謂名句字身等故雲何法者謂依如來所說法故何似法者謂能教化可化衆生故何相法者依音聲取故以依音聲取彼法故何體法者謂假名體法相義故 異上證法。故雲複有異義也。夫說法要具五種。一者有名字句身。二依佛所說所因。叁依可化衆責其譬類。可化衆生而化之。不可化者即不化之。四責相。依音聲取所說之法。五所說法但有假名責體。問。依論此偈雲何頌上二種功德。答。初叁偈頌上妙法功德。余並頌法師功德。上妙法功德中有二。初二偈明證甚深。次一偈明阿含甚深。初證甚深中。論主直開五義。今文分之爲兩。初一偈總明甚深。後一偈別明功德甚深。亦初偈是能證之人甚深。次偈明所證之法甚深。長行中但明智慧一德甚深。偈中明一切功德甚深。次一偈頌阿含甚深者。上阿含甚深有八種。今但頌始終四種。初句頌第一受持讀誦甚深。次句頌第二修行甚深。次句頌快妙事甚深。次句頌第八不共甚深。于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下。頌法師功德。上法師功德有二。初略。次廣。今偈總攝爲二。第一偈歎如來自德功德。即令衆生自行成就。第二偈已去頌上令衆生化他行成就。頌上吾從成佛已來究竟盡諸法實相文。從如是大果報已去。頌上化他功德。就文爲二。初雙標二章門。次雙釋二章門。雙標者初標佛佛解章門。次標衆生不解章門。標佛解章門明佛能自解。次標衆生不解須化衆生令衆生得解。從假使滿世間者。釋二章門。初釋衆生不解章門。從又告舍利弗下。釋唯佛解章門。方便品經必須依論講之。偈亦須望論意。頌長行余文句必不須可知 自此已下依叁種義示現者。自上來釋方便品妙法功德法師功德二章義竟。今第叁釋大衆叁義。即是釋叁請中。初請經文。就文爲二。初標叁義。第二別釋叁義。初又叁。第一總標叁義

  自此已下次依叁種義 一者已下。第二別列叁義

  一者決定義二者疑義叁者依何事疑義 即應當善知者。第叁勸知叁義

  應當善知 決定義者。第二別釋叁義。即成叁。一一中有二。前以義釋。引經示釋處

  決定義者有聲聞方便證得深法作決定心于聲聞道中得方便涅槃證故知是二種證法示現有爲無爲法故 有聲聞方便證得深法作決定心。此言方便者。蓋是聲聞中修涅槃處方便非權巧方便也。于聲聞道中得方便涅槃證故者。此方便是權方便也。實無聲聞涅槃。方便說有聲聞涅槃。而彼謂是究竟。故名決定。如是二種證法示現者。此出聲聞所證法也。有爲無爲法故者。即是有爲無爲二種功德。證得此二種功德謂爲究竟。二種涅槃是無爲功德。住有余涅槃時無漏戒定慧等。是有爲功德 如經下。第二引經示釋處

  如經爾時大衆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乃至亦得此法門到涅槃故 亦得此法謂上有爲。到于涅槃謂上無爲也 疑義者釋第二章門亦二。前釋。次舉經示處

  疑義者謂聲聞辟支佛等有不能知故是故生疑 言二乘不知者。不知二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實。是故生疑 如經下。第二示釋處

  如經而今不知是義所趣故 依何事疑者。釋第叁亦二。前釋。次引經。就文有二。初依昔教生疑。二依今教生疑

  依何事義疑者聞如來說聲聞解脫與我解脫不異是故生疑 明叁乘解脫不異。聞昔不異是故生疑 謂生疑者下。第二聞今教生疑

  謂生疑者生因中疑此事雲何雲何如來數數說于甚深境界前說甚深後說甚深不同聲聞如是等是故生疑 今教明佛解脫與二乘解脫異。正以今疑昔。今說若異昔雲不應言不異。昔說若不異今不應言異也。而言生因中疑者。教是理因。于教生疑言因中疑也。雖是今昔互疑而正執昔疑于今教 如經下。第二示釋處

  如經爾時舍利弗知四衆心疑乃至而說偈言故 自此已下。方便品中第四明如來四義。即是釋第一止請已去竟十方世界尚無二乘何況有叁也。就文爲二。一者總標四事勸知。第二別釋四事。初又叁句。一總標

  自此以下示現依四種事說 二列

  一者決定心二者因受記叁者取授記四者與受記 叁勸知

  應知 雲何決定心下。第二釋四事。即四別。就初文二。第一前釋佛決定心。第二釋五種驚怖。初有叁句。一者標決定心。已生驚怖者。第二釋決定心。是故如來有決定心者。第叁結決定心

  雲何決定心 決定心者。佛意決定斷其驚怖。令得利益名決定心

  已生驚怖者令斷驚怖以爲利益二種人故 又言二種人者。聲聞有四。一決定。二退菩提心。叁變化。四增上慢。今二種者是退心並變化二人得益故。而言二種人者。即是二乘人也。又言二種人。一者有驚怖。二者無利益則是有或與無解名爲二人。問。此決定心釋何處經文。答。釋佛止請意。而未釋止請文也。所以止請者。欲決定利益衆生也

  是故如來有決定心 此驚怖有五種應知者。第二釋五種驚怖。即是所爲之人。初總標五種

  此驚怖有五種應知 次別釋五種。即成五別。損驚怖者。執小謗大。故言損也。初列二章門。次釋二門

  一者損驚怖謂小乘衆生如所聞聲取以爲實謗無大乘 言二門者。一執小謗大者不言大乘全無。只噵大乘是菩薩境界非我二乘所學道。言謗無大乘下。第二謗大 而作是言下。釋二章門

  而作是言如來說言阿羅漢果究竟涅槃我畢竟取如是涅槃是故羅漢不入涅槃如是驚怖故 前釋取小。是故阿羅漢不入涅槃者。此釋謗大。以大乘不說阿羅漢入于涅槃 二者多事驚怖

  二者多事驚怖謂大乘衆生生如是心我于無量無邊劫中行菩薩行久受勤苦以是念故生驚怖心起取異乘心故如是驚怖 謂大乘人。彼謂。衆生不預我事。而于長時修行苦行。故欲度脫之。退大取小名爲驚怖。又釋。大乘事多退大取小 叁者顛倒驚怖

  叁者顛倒驚怖謂心分別有我我所種種身見不善法故如是驚怖 實無人法計有人法。故名顛倒 四者心悔驚怖

  四者心悔驚怖謂大德舍利弗等起如是心言我不應證于如是小乘之法如是悔已心即自止即此悔心名爲驚怖此義應知 悔取小乘亦是可驚怖。問。悔取小乘應是道理。雲何名驚怖。答。不應取小而取小竟複悔取小。故亦是可驚怖事 五者诳覺驚怖

  五者诳驚怖謂增上慢聲聞之人作如是心雲何如來诳于我等如是驚怖故 增上慢人謂。佛說一乘是诳二人。是故名诳相也。此五驚怖即是上五人。初是執小乘人。即是五千之徒。次是大乘人。叁是外道人。四是悔取小乘人。五是增上慢人 因受記者。釋第二門。就文爲二。一牒章名。二解釋

  因受記者 而言因受記者。釋止請之意。佛所以止請者。爲欲令其受記作佛。此之止請即是受記因緣。亦是因欲令衆生受記故。所以止請。故名因受記。問。後第二卷方受記。今雲何明受記事。答。此釋佛意。而佛所以止請者。意令二乘人得記成佛故也。問。止請雲何令得記成佛。答。以佛叁止有叁利益即是止請之因 如經下。第二解釋。就文爲二。一釋叁止。二釋兩請。就初又二。一牒初止請經。兼牒余二止經

  如經止止舍利弗不須複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人等皆生驚怖故 此因受記皆生驚怖者。第二釋止請有二。初牒。次釋

  此因受記皆生驚怖者 此因受記牒章名。皆生敬怖者牒止請意。以天人等皆生驚怖。是故須止 有叁種義下。第二解釋。初總標叁義

  有叁種義 從一者已下。別釋叁義。即成叁別。一者欲令彼諸大衆推覓甚深妙境界故者。令大衆思量

  一者欲令彼諸大衆推覓甚深妙境界故 佛既止請不欲說法。當知此法必是深妙義。今者可自推覓。何等是甚深法耶。若叁乘是甚深法者。佛昔已說。不應止請。佛今既止請。當知叁乘之外別有妙法。佛欲令大衆生如此心。是故止請。即是第一利益爲受記因 第二欲令大衆生尊人重法之心

  二者…

《法華論疏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