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论疏》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18卷40页码:P0785
隋 吉藏撰

  《法华论疏》二 ▪第3页

  卷中(方便品) / 胡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

  着分者着在家出家分故 次释二章门

  着在家分者着己同类作种种业邪见等故着出家分者著名闻利养种种诸觉烦恼等故 易知 着乘者释第四。前列声闻菩萨二章门

  着乘者着声闻乘菩萨乘故 次释二门

  着声闻乘者乐持小乘戒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故着大乘者谓着利养供养恭敬等故着分别观种种法相乃至佛地故 易知 复种种知见者。广第二种种知见义。就文亦三。一标章门略释。二引经。三释经

  复种种知见者自身成就不可思议胜妙境界与声闻菩萨等故 自身成就不可思议境界。谓绝二乘菩萨境界也。与声闻菩萨等故者。上明异大小二人。今明同大小二人 如经舍利弗如来知见方便者。第二引经还证前二义

  如经舍利弗如来知见方便到于彼岸故 前证上与声闻菩萨等。如来真实过声闻菩萨。而能同声闻菩萨。故言方便也。此方便并异上来方便。仍取同声闻菩萨以为方便也。到于彼岸者。证于第一绝二人境界也 到彼岸者下。第三释经

  到彼岸者胜余一切诸菩萨故 当胜声闻菩萨不待言也 复种种念观者。广第三种种念观。此文但二。一者标章

  复种种念观者 二引经

  如经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障无碍力无畏不共法根力菩提分禅定解脱三昧三摩跋提皆已具足故 所以无第三释经者。此中明力无畏等。处处经论皆以释竟。又文显现者。不须解释 又第一成就下。自上以来第一依经广三方便。今第二论主重广三方便。即成三别。一一中有二。一者牒。可化众生下。第二解释。论释与经异者。经多就法解。论但就人释。所以为异

  又第一成就可化众生依止善知识而成就故 第一成就。即是种种方便。所以示种种方便者。令可化众生依止善知识得成就故

  第二成就根熟众生令得解脱故 第二成就。即是种种知见。令根熟者得解脱

  第三成就力家得自在净降伏故 第三成就。或言。力家自在以家为正。力者十力。家者诸德。是力家流类。故称为家。自在净降伏者。第三即种种念观。种种念观者谓力无畏等。如上列。上二成就化两种众生。今第三成就既具一切功德。故能普降伏一切众生。又上二种成就利益根熟及未熟众生。今第三成就降伏如来一切烦恼。是故前明化他德。今叙自德。所以前门辨人知是化他。后不明人知是自德 第四说成就者。自上以来广前三方便竟。今广第四说成就。就文为二。第一从初竟此七种。令众生自身功德成就。明如来说法令众生自行成就。第二从教化成就下。明如来说法使化他行成就。前释现瑞中。大法雨等八种亦具此二。初六种佛欲令众生自行成就。后二法令化他行成就。是故现瑞。今说定起为物说法。亦令二德成就。自德成就中有二。第一经广。第二论略。就经广中为二。初牒章门。总广标七数所以

  第四说成就者有七种 第四说成就有七种者。此章正明法师功德。法师虽具四德而以说法为正。故广明具七种德能为物说法 一者种种成就下。第二正明七种成就。即成七别。初中有二。一标章。二引经

  一者种种成就 而言种种成就者。于一切法门皆穷其源底。然后能为物说法

  如经舍利弗诸佛如来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故 二者言语成就亦二。初标章。次引经

  二者言语成就得五种美妙音声说法 上明内穷法门。今明外有音声美妙法然后能为物说法

  如经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故 三者相成就亦三。初标。次引经。后释经

  三者相成就 而言相成就者。可相时而动。可语即语。宜默便默。故名为相。二者有利根众生。闻上所说悟解相现。不须复说。故名为相 如经下。第二引证

  如经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故 有法器众生故下。第三释经

  有法器众生心已满足故 即是利根菩萨闻佛上来所说法华。即便得解不更重说也。而三请后更广说者。为钝根声闻说耳。又此中通叹诸佛有知机之德。有利根之人已解佛悟不须复说 第四堪成就者。上明利根之人已解佛语不须复说。今明堪受化人犹未得解故应为说。初释

  四者堪成就所有一切可化众生皆知如来成就希有胜妙功德能说法故 次引经

  如经舍利弗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故 易知 第五无量种成就。就文有三。一标章略释。二引经。三释经

  五者无量种成就说不可尽 无量种成就者。法身具众德。而说不可尽故也 如经者。第二引经

  如经舍利弗唯佛与佛说法诸佛如来能知彼法究竟实相故 言实相者已下。第三释经

  言实相者谓如来藏法身之体不变义故 如来藏者。在烦恼之内名如来藏。亦名如来胎。法身之体不变义故者。虽在烦恼不为烦恼所染。故名不变。佛性论虚妄法有三变异。释无变异义。一果报尽故变异。二对治所破故变异。三念念灭故变异。法身离此三过失。一前后寂静故。无果报尽变异。二无漏故。无对治破变异。三非有为故。无念念坏变异 六者觉体成就。就文为三。初标。次释。后引经证

  六者觉体成就上第五明法身。今明应身。亦是报身觉体。即是佛体亦名佛性。以佛性显现故名成就 如来所说下。第二解释

  如来所说一切诸法唯佛如来自证得故 如来外能说一切法者。唯佛自证得故。自证得者即是自证得法身也 如经下。第三引经

  如经舍利弗唯佛如来知一切法故 七者随顺众生意为说修行法者亦三。一标。二释。三引经

  七者随顺众生意为说修行法成就彼法 此第七即是化身。随众生意为说修行法者。佛随众生意说法令众生修行也。此七法次第者。夫欲说法要备七德。一者内穷法原。二外有巧辨。三者知默。四者知悟。此四内外语默二双也。所以有此二双者。要由备法身现化身故。后三即明三身也。成就彼法者。如来成就随顺众生意为众生说法也 何等如是等故者。此第二解释。即是牒经中何等法云何法。用经以释论也

  何等如是等故 何等法者。牒五门之初也。如是等者。等取下四句也 如经下。第三引经

  如经舍利弗唯佛如来能说一切法故 第一种种法门下。自上已来第一就经广释七法。今第二就论重释七法。就文为二。一者释前。第二结前释后。释前七章。即成七别。第一种种法门者。牒上第一种种成就

  第一种种法门摄取众生故 摄取众生者。心内穷种种法门方能摄取于物也

  第二令不散乱住故 第二令不散乱住故者。以外具五种音声。听佛音声美妙心不散乱也

  第三令取故 第三令取故者。既闻法不乱。即令其取法也

  第四令得解脱故 第四令得解脱者。以取法故便得解脱也

  第五令彼修行成就得对治法故 第五令彼修行者。所以得解脱要须对治故也

  第六能令彼修行进趣成就故 第六能令彼修行进趣者。前令得见道。今进趣修道

  第七令得修行不退失故 第七令得修行不退失者。令得无学道也 此七种法为诸众生自身所作善成就故者。上来第一别说七法。今第二欲结前释后。言结前者。论主释七法明佛为众生说法令众生自行成就

  此七种法为诸众生自身所作善成就故 问。此七法云何自行成就。答。此七法即是地前四位及地上三位。第一令其得十信位。故言摄取。摄取者令入十信。第二令不散乱住即是十住亦云十解。第三令取即修十行故称修为取。第四令得解脱。解行淳熟必得解脱即十回向。第五登初地正是断烦恼证得法身。故云得对治故。第六即是二地已上修道。故云进趣。第七令得修行不退失者。从八地已上勉于三退。乃至佛地称无学道。是故名为自行成就 又与教化令其成就者。自上已来明佛说法令众生自行成就。今第二释经。明佛说法令众生化他成就。若接次相生。即释广经中第七随顺众生意修行成就。谓何等法云何法之言也。问。何以得知前令其众生自行成。后令众生化他行成。答。论中佛及论主两重释七法竟总噵。此七法为诸众生自身所作善成熟。故知前是自行成也。次即云。又与教化令得成就。故知是教化他行也。就文为二。一总明化他。二别细约五法以明化他。就初又二。初牒与化他章门。故言又与教化令得成就也

  又与教化令得成就者 与此二种法已下。第二释化他章门。就文为四。一总标二法。二别明二法。三明二法相貌。四明二法次第。与二种法令彼成就者。第一文

  与二种法令彼成就 何等为二。第二释出二法

  何等为二一与证法二与说法一与证法令成就者谓依证法而授与故二与说法令成就者谓依说法而说与故 佛令众生为他说法时。若宜依证法而说者。可授之以证法。教法亦尔 此二种法如向前说者。第三出二法相貌

  此二种法如向前说 前第一佛经明七种。佛内自证七法然后为物说法。此即是为物说证法。论主后明七种法。若望佛经令众生成就如此七法也。即是为物说教法也 依此二种法有何次第者。第四明二法次第。就文有二。初即是问。二法次第

  依此二种法有何次第而得修行 二法有何次第得修行 即彼前文句再说应知者。第二解释

  即彼前文句再说应知 若依修行次第前依论主七法明自行成就。然后依佛七法而得化他。故云再说应知也。若依佛次第前明七法成就。后始得化他。如论主七法 又依证法有五种下。上来第一总明化他竟。今第二别约五法以明化他。就文二。一约证法以释五法。二约教法以释五法。就初又二。一标列五法。二释五法。初标证法有五种

  又依证法有五种 以内心解达五法故。名为证 从一者已下。次列五法

  一者何等法二者云何法三者何似法四者何相法五者何体法故 罗什经有十法。今明五法。或可梵本广略不同。难可详会。亦可以此五而摄彼十。可自推度。问。何故但明五法。答。夫欲化他必须识法。此五法摄一切法尽故。若证法若教法悉在此五法中。是以化他须明五法 何等法者。第二解释。凡作三周释之。初周约三乘一乘。又释约法就人以释五法

  何等法者谓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法故云何法者谓起种种诸事说故何似法者依三种门得清净故何相法者谓三种义一相法故何体法者无二体故无二体者谓无量乘唯一佛乘无二三故 何等法…

《法华论疏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