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論疏》二 ▪第3页
卷中(方便品) / 胡吉藏撰
著分者著在家出家分故 次釋二章門
著在家分者著己同類作種種業邪見等故著出家分者著名聞利養種種諸覺煩惱等故 易知 著乘者釋第四。前列聲聞菩薩二章門
著乘者著聲聞乘菩薩乘故 次釋二門
著聲聞乘者樂持小乘戒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故著大乘者謂著利養供養恭敬等故著分別觀種種法相乃至佛地故 易知 複種種知見者。廣第二種種知見義。就文亦叁。一標章門略釋。二引經。叁釋經
複種種知見者自身成就不可思議勝妙境界與聲聞菩薩等故 自身成就不可思議境界。謂絕二乘菩薩境界也。與聲聞菩薩等故者。上明異大小二人。今明同大小二人 如經舍利弗如來知見方便者。第二引經還證前二義
如經舍利弗如來知見方便到于彼岸故 前證上與聲聞菩薩等。如來真實過聲聞菩薩。而能同聲聞菩薩。故言方便也。此方便並異上來方便。仍取同聲聞菩薩以爲方便也。到于彼岸者。證于第一絕二人境界也 到彼岸者下。第叁釋經
到彼岸者勝余一切諸菩薩故 當勝聲聞菩薩不待言也 複種種念觀者。廣第叁種種念觀。此文但二。一者標章
複種種念觀者 二引經
如經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障無礙力無畏不共法根力菩提分禅定解脫叁昧叁摩跋提皆已具足故 所以無第叁釋經者。此中明力無畏等。處處經論皆以釋竟。又文顯現者。不須解釋 又第一成就下。自上以來第一依經廣叁方便。今第二論主重廣叁方便。即成叁別。一一中有二。一者牒。可化衆生下。第二解釋。論釋與經異者。經多就法解。論但就人釋。所以爲異
又第一成就可化衆生依止善知識而成就故 第一成就。即是種種方便。所以示種種方便者。令可化衆生依止善知識得成就故
第二成就根熟衆生令得解脫故 第二成就。即是種種知見。令根熟者得解脫
第叁成就力家得自在淨降伏故 第叁成就。或言。力家自在以家爲正。力者十力。家者諸德。是力家流類。故稱爲家。自在淨降伏者。第叁即種種念觀。種種念觀者謂力無畏等。如上列。上二成就化兩種衆生。今第叁成就既具一切功德。故能普降伏一切衆生。又上二種成就利益根熟及未熟衆生。今第叁成就降伏如來一切煩惱。是故前明化他德。今敘自德。所以前門辨人知是化他。後不明人知是自德 第四說成就者。自上以來廣前叁方便竟。今廣第四說成就。就文爲二。第一從初竟此七種。令衆生自身功德成就。明如來說法令衆生自行成就。第二從教化成就下。明如來說法使化他行成就。前釋現瑞中。大法雨等八種亦具此二。初六種佛欲令衆生自行成就。後二法令化他行成就。是故現瑞。今說定起爲物說法。亦令二德成就。自德成就中有二。第一經廣。第二論略。就經廣中爲二。初牒章門。總廣標七數所以
第四說成就者有七種 第四說成就有七種者。此章正明法師功德。法師雖具四德而以說法爲正。故廣明具七種德能爲物說法 一者種種成就下。第二正明七種成就。即成七別。初中有二。一標章。二引經
一者種種成就 而言種種成就者。于一切法門皆窮其源底。然後能爲物說法
如經舍利弗諸佛如來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故 二者言語成就亦二。初標章。次引經
二者言語成就得五種美妙音聲說法 上明內窮法門。今明外有音聲美妙法然後能爲物說法
如經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故 叁者相成就亦叁。初標。次引經。後釋經
叁者相成就 而言相成就者。可相時而動。可語即語。宜默便默。故名爲相。二者有利根衆生。聞上所說悟解相現。不須複說。故名爲相 如經下。第二引證
如經止舍利弗不須複說故 有法器衆生故下。第叁釋經
有法器衆生心已滿足故 即是利根菩薩聞佛上來所說法華。即便得解不更重說也。而叁請後更廣說者。爲鈍根聲聞說耳。又此中通歎諸佛有知機之德。有利根之人已解佛悟不須複說 第四堪成就者。上明利根之人已解佛語不須複說。今明堪受化人猶未得解故應爲說。初釋
四者堪成就所有一切可化衆生皆知如來成就希有勝妙功德能說法故 次引經
如經舍利弗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故 易知 第五無量種成就。就文有叁。一標章略釋。二引經。叁釋經
五者無量種成就說不可盡 無量種成就者。法身具衆德。而說不可盡故也 如經者。第二引經
如經舍利弗唯佛與佛說法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故 言實相者已下。第叁釋經
言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義故 如來藏者。在煩惱之內名如來藏。亦名如來胎。法身之體不變義故者。雖在煩惱不爲煩惱所染。故名不變。佛性論虛妄法有叁變異。釋無變異義。一果報盡故變異。二對治所破故變異。叁念念滅故變異。法身離此叁過失。一前後寂靜故。無果報盡變異。二無漏故。無對治破變異。叁非有爲故。無念念壞變異 六者覺體成就。就文爲叁。初標。次釋。後引經證
六者覺體成就上第五明法身。今明應身。亦是報身覺體。即是佛體亦名佛性。以佛性顯現故名成就 如來所說下。第二解釋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唯佛如來自證得故 如來外能說一切法者。唯佛自證得故。自證得者即是自證得法身也 如經下。第叁引經
如經舍利弗唯佛如來知一切法故 七者隨順衆生意爲說修行法者亦叁。一標。二釋。叁引經
七者隨順衆生意爲說修行法成就彼法 此第七即是化身。隨衆生意爲說修行法者。佛隨衆生意說法令衆生修行也。此七法次第者。夫欲說法要備七德。一者內窮法原。二外有巧辨。叁者知默。四者知悟。此四內外語默二雙也。所以有此二雙者。要由備法身現化身故。後叁即明叁身也。成就彼法者。如來成就隨順衆生意爲衆生說法也 何等如是等故者。此第二解釋。即是牒經中何等法雲何法。用經以釋論也
何等如是等故 何等法者。牒五門之初也。如是等者。等取下四句也 如經下。第叁引經
如經舍利弗唯佛如來能說一切法故 第一種種法門下。自上已來第一就經廣釋七法。今第二就論重釋七法。就文爲二。一者釋前。第二結前釋後。釋前七章。即成七別。第一種種法門者。牒上第一種種成就
第一種種法門攝取衆生故 攝取衆生者。心內窮種種法門方能攝取于物也
第二令不散亂住故 第二令不散亂住故者。以外具五種音聲。聽佛音聲美妙心不散亂也
第叁令取故 第叁令取故者。既聞法不亂。即令其取法也
第四令得解脫故 第四令得解脫者。以取法故便得解脫也
第五令彼修行成就得對治法故 第五令彼修行者。所以得解脫要須對治故也
第六能令彼修行進趣成就故 第六能令彼修行進趣者。前令得見道。今進趣修道
第七令得修行不退失故 第七令得修行不退失者。令得無學道也 此七種法爲諸衆生自身所作善成就故者。上來第一別說七法。今第二欲結前釋後。言結前者。論主釋七法明佛爲衆生說法令衆生自行成就
此七種法爲諸衆生自身所作善成就故 問。此七法雲何自行成就。答。此七法即是地前四位及地上叁位。第一令其得十信位。故言攝取。攝取者令入十信。第二令不散亂住即是十住亦雲十解。第叁令取即修十行故稱修爲取。第四令得解脫。解行淳熟必得解脫即十回向。第五登初地正是斷煩惱證得法身。故雲得對治故。第六即是二地已上修道。故雲進趣。第七令得修行不退失者。從八地已上勉于叁退。乃至佛地稱無學道。是故名爲自行成就 又與教化令其成就者。自上已來明佛說法令衆生自行成就。今第二釋經。明佛說法令衆生化他成就。若接次相生。即釋廣經中第七隨順衆生意修行成就。謂何等法雲何法之言也。問。何以得知前令其衆生自行成。後令衆生化他行成。答。論中佛及論主兩重釋七法竟總噵。此七法爲諸衆生自身所作善成熟。故知前是自行成也。次即雲。又與教化令得成就。故知是教化他行也。就文爲二。一總明化他。二別細約五法以明化他。就初又二。初牒與化他章門。故言又與教化令得成就也
又與教化令得成就者 與此二種法已下。第二釋化他章門。就文爲四。一總標二法。二別明二法。叁明二法相貌。四明二法次第。與二種法令彼成就者。第一文
與二種法令彼成就 何等爲二。第二釋出二法
何等爲二一與證法二與說法一與證法令成就者謂依證法而授與故二與說法令成就者謂依說法而說與故 佛令衆生爲他說法時。若宜依證法而說者。可授之以證法。教法亦爾 此二種法如向前說者。第叁出二法相貌
此二種法如向前說 前第一佛經明七種。佛內自證七法然後爲物說法。此即是爲物說證法。論主後明七種法。若望佛經令衆生成就如此七法也。即是爲物說教法也 依此二種法有何次第者。第四明二法次第。就文有二。初即是問。二法次第
依此二種法有何次第而得修行 二法有何次第得修行 即彼前文句再說應知者。第二解釋
即彼前文句再說應知 若依修行次第前依論主七法明自行成就。然後依佛七法而得化他。故雲再說應知也。若依佛次第前明七法成就。後始得化他。如論主七法 又依證法有五種下。上來第一總明化他竟。今第二別約五法以明化他。就文二。一約證法以釋五法。二約教法以釋五法。就初又二。一標列五法。二釋五法。初標證法有五種
又依證法有五種 以內心解達五法故。名爲證 從一者已下。次列五法
一者何等法二者雲何法叁者何似法四者何相法五者何體法故 羅什經有十法。今明五法。或可梵本廣略不同。難可詳會。亦可以此五而攝彼十。可自推度。問。何故但明五法。答。夫欲化他必須識法。此五法攝一切法盡故。若證法若教法悉在此五法中。是以化他須明五法 何等法者。第二解釋。凡作叁周釋之。初周約叁乘一乘。又釋約法就人以釋五法
何等法者謂聲聞法辟支佛法佛法故雲何法者謂起種種諸事說故何似法者依叁種門得清淨故何相法者謂叁種義一相法故何體法者無二體故無二體者謂無量乘唯一佛乘無二叁故 何等法…
《法華論疏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