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疏》二 ▪第2页
卷中(方便品) / 胡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切智智义故者。一切种谓一切种智也。智度论云。智慧门名为种。种谓种别。以智慧门种别不同故名为种。一切智智义故者。一释云。一切智人之智故重安智。又释。一切智所知故名智智 如经已下。第二举经示释处
如经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见难觉难知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故 言阿含甚深者。自上已来总释二种甚深。今第二别释阿含甚深。前总后别。皆是天亲释经之体。就文为二。一者前牒阿含甚深为章门
说阿含甚深 示现有八种下。第二解释。初总明有八
示现有八种 一者受持读诵已下。别释八种。即成八门。一一中有二。前标名。如经下引经证
一者受持读诵甚深 如经佛曾亲近供养无量百千万亿无数诸佛故 问。经云亲近供养无量诸佛。云何是受持读诵。答。所以亲近供养者为欲受持读诵故 二者修行甚深
二者修行甚深 前既受持读诵。今则如说修行。又前是闻慧。今是思慧。又前是信受。今是修行。问。前云何是信。答。龙梵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故知前是信也
如经于诸佛所尽行诸所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故 三者果行甚深
三者果行甚深 前是思慧。今是修慧。以三慧满足去果义近。故言果行。又二慧为因故以修慧为果
如经舍利弗如来已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勇猛精进所作成就故 四者增长功德心甚深
四者增长功德心甚深 前是三慧。今是证慧。证慧者是修慧后分始证得真如法身。故言增长功德心
如经名称普闻故 五者快妙事心甚深
五者快妙事心甚深 上来四种明因甚深。从此后四种明果甚深。快妙事者。谓大涅槃
如经舍利弗如来毕竟成就希有之法故 六者无上甚深
六者无上甚深 第五涅槃果。第六是菩提果。即摄论第九第十二胜相也。前亦是果果。今是其果。又前是法身。今是应身
如经舍利弗难解之法如来能知故 七者入甚深
七者入甚深者名字章句意难得故自在住持不同外道说因缘法名为甚深 三身为论今是化身。自他分别前二名为自德。后二谓化他德。言入甚深者。如来说教令人悟入于理能自在住持。不同外道说因缘法。外道所说或堕邪因或堕无因。又因缘者名为所以。所以者是义。外道之法有字无义。佛法不尔
如经舍利弗难解法者诸佛如来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故 八者不共二乘住持甚深
八者不共声闻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 前不同外道。今则不共二乘。而言所作住持者。诸佛如来凡所施为造作住持佛法。并非二乘所知
如经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故 如是说妙法功德已者。自上已来别明妙法功德。今是论主总结令人识知分齐也
如是说妙法功德已 次说如来法师功德者。第二次明法师功德。就文为二。一者总明法师功德。二别明法师功德。前明妙法功德。亦初总后别。二种甚深为总。阿含甚深为别。今亦明总别也。就总中为二。一论主总标法师功德。二者引经证
次说如来法师功德成就应知 妙法功德是自德。法师功德是化他德。要前自德然后化他。故云次说 如经下次引经证
如经何以故舍利弗诸佛如来自在说因成就故 云自在说因成就者。有自在说法之德。此德即是说法之因。故言自在说因。问。前第七第八亦有说法义已是法师。云何至此方始辨耶。答。论主大判二章。故开二门耳。初章非无法师。后段亦有妙法。又前第七第八直明如来言教等不同外道二乘未正明化物。今正明化物。故名法师功德 如来成就四种功德下。第二明如来法师功德。就文为二。一略明四种功德。二广明四种功德。亦即初是标章。后解释。就初又二。一者论主总明四种功德。第二引经别明四种功德。即释上自在说因。以具四种功德能为说法故
如来成就四种功德故能度众生 四种功德是说之因 何等为四下。第二引经别明四种功德。即成四别。一一中为三。一者标名。二者引经证。三者释经。言住成就者。谓标名也
一者住成就 住种种方便度脱众生。故名为住。或有论本称为往字。所言往者众生有二种。一背小向大。名之为来。如穷子还向本国乃至遂至父舍。二背大向小。名之为去。亦如穷子背宅而去。佛亦二种。一者应身。为大心众生故名为来。二化身。成就众生。如彼长者执持除粪器往到子所。今此中八相成道即往义。故言往方便 如经下第二引经
如经舍利弗如来成就种种方便故 种种方便者。第三释经
种种方便者从兜率天退乃至示现入涅槃故 八相成道即八方便。故云种种。若依佛性论有十四种方便。一现本生事。二现生兜率天。三从天下受中阴。四入胎。五出胎。六学伎能。七童子游戏。八出家。九苦行。十诣菩提树下。十一破魔军。十二成佛道。十三转法轮。十四般涅槃 二者教化成就。释第二亦有三别。一标章。二引经。三释经
二者教化成就 言教化成就者。如来能知深净因缘。染法诫之令舍。净法劝之令修。以具诫劝二门故名为教化 如经下第二引经
如经种种知见故 种种知见者示现染净诸因故者下。第三释经
种种知见者示现染净诸因故 以有染有净故称种种。若依摄论阿赖耶识是一切染净因。故彼偈云。此界无始时一切法依止。是道有染净。及有得涅槃。又释。依胜鬘经如来藏是染净因。以染净依如来藏故。二者通论。一切染烦恼是生死染法之因。无漏是涅槃净法之因。如彼众名章广说及胜鬘经。生死依如来藏故。通释者染净种子为生死因。无漏熏习是涅槃因。佛内知此二。外为物示现。故名为法师。有论本云染净诸因。今谓。知染净因摄知因义尽。若言净因者。但知净不知染。摄因义不尽 三者功德毕竟成就者。释第三亦三别。初标。次引证。后释
三者功德毕竟成就 而言功德卑竟成就者。依后两处又释之。一者下云具足力无畏等一切功德名功德毕竟成就。二者依后文具人无我及法无我观。唯就大乘法中有此功德名毕竟成就 如经下第二引经证
如经种种念观故 种种念观者。第三释经
种种念观者以说彼法成就因缘如法相应故 次说彼法成就因缘者。夫欲说法要须成就诸德。即是说法因缘。有说法因缘方得与诸法相应。诸法相应方得说法。前第三知染净因明佛知有法。今显人法二无我观谓知空法。以具知空有故名法师。问。云何名种种念观。答。具人法二无我名为种种 四者说成就亦三。初标
四者说成就 如经下引经
如经种种言辞故 种种言辞者。第三释经
种种言辞者以四无碍智依何等何等名字章句随何等何等众生能受而为说故 依何等名字章句者。释上种种言辞也。随何等何众生者。随万类众生。故有种种言辞。然罗什法师经无此四种功德文。但言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种种因缘当是四中之第三。广演言教可拟第四功德。种种譬喻可拟第二。无第一种种方便。所以然者无数方便中摄一切方便故。初更无方便也。问。此四种功德云何次第。答。一切诸佛皆住八相成道故。第一明住功德。所以住八相者。如来知染知净。令众生舍染得净。故有第二教化功德。夫欲化物须内备诸德即与法相应。故有第三毕竟功德。德备于内巧说于外。故有第四说法功德。此四摄化物义。故总名法师功德 复有义下。第二广四方便。亦是释章门。释章门即应成四别。但论主大分为二。释前三方便为一类。释第四为一类。前三方便为二。一经释。二论释。经释即三。一一章中皆三。谓初标。二引证。三释经
复有义种种方便者示现外道所有邪法如是如是种种过失故复种种方便示现诸佛正法如是如是种种功德故 言复有者。上明八相。方便义犹未尽。今欲广释。故言复有义种种方便者。标种种也。示现已下释种种也。可有三段种种。一者示现正法种种过失。如九十六种。二示现佛正法种种功德。略说五乘。广有八万法藏。三者邪为一种。正为一种。故云种种 如经下引证。就文有二。一者正明无数方便
如经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广演言教无数方便 二从引导已下。释说方便意
引导众生于诸着处令得解脱故 复有无数方便者。第三释经。就文为二。一者释无数方便。二者释上说方便意
复无数方便者令入诸善法故复方便者断诸方便疑故复方便者令入增上胜智中故复方便者依四摄法摄取众生令得解脱故 此中明四种方便。今以三义释之。一者未入善法众生。令其入善。虽入善法未得无疑。故为断疑。虽复断疑未入胜智令得胜智。虽入胜智未得解脱故令得解脱。二者即是胜鬘四种重檐。云何为四。初为无闻非法众生说人天乘。令入善法。第二说声闻乘断四谛中疑。故言断诸疑故。第三说缘觉乘令入胜智。以缘觉智胜声闻智故。第四方便为说大乘。于大乘中以四摄法摄之。以布施摄之令为己眷属。以爱语摄之令发菩提心。以利行故摄之令善根增长。以同事摄之令其成佛。三者依佛性论。为四人破四障。成四因得四果。故不多不少但明四种。初方便破阐提不信障。令信乐大乘为成大净种。第二方便破外道邪我相障。令得波若。为大我种子。而言断诸疑者。无有虚妄之我有佛性之我。于有无法中诸疑得断。第三方便破声闻怖畏生死障。令得破虚空三昧成就为大乐种子。种子以胜前二种方便故云胜智。又初一为下。次一为中。后一为上。故云增上。第四破独觉自爱身障。令得大慈大悲成就为大常种子。以缘觉无悲故。今明四摄法。即是大悲 诸着处者下。第二释说方便意。就文为二。初牒总释
诸着处者彼处处着 或着诸界下。第二别释文为二。初列四着。次释四着
或着诸界或着诸地或着诸分或着诸乘故
上明四种方便。今明四著者为有四种着故。所以说四方便。非是别治。但是总治耳 着界者下。第二释四着。即四别。今前释着界也
着界者谓着欲色无色界故 着地下。释第二也
着地者着戒取三昧初禅定地乃至非非想及灭尽定地故 戒取者。即外道用诸邪戒为道。三昧著者。此是欲界中三昧。如成实论电光定等。又是毗昙未来禅也 着分者释第三。前列着在家出家二章…
《法华论疏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