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18卷40頁碼:P0785
隋 吉藏撰

  《法華論疏》叁 ▪第5页

  卷下 / 胡吉藏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乃至一生。二者得叁菩提。今前遂近釋得叁菩提。謂初地菩提故也

  八生一生者謂諸凡夫決定能證初地隨力隨分乃八生乃至一生證初地故 八生一生者。牒初句經也。謂諸凡夫下。釋經明地前菩薩是凡夫。聞法華經隨力淺深或經八生入于初地。乃至或經一生得入初地也 言阿耨叁菩提者。第二與異人诤經

  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以離叁界中分段生死隨分能見真如佛性名得菩提非謂究竟滿足如來方便涅槃故 異人言。經雲阿耨叁菩提五種菩提中。此是無上菩提非初地菩提。初地乃是明心菩提耳。爲有此疑故論主牒阿耨叁菩提經文來。以離叁界中分段生死者。論主釋經有二句。前明是初地菩提。次明非無上菩提以離叁界分段生死。明有所離也。以此文證地前菩薩猶受分段生死。以定諸解也。有攝論師等或言地前已離分段。無文證也。複證地前並是凡夫也。問。攝論雲。十解菩薩得人無我名爲聖人。此論雲地前是凡夫。雲何會通。答。依仁王璎珞及以此論地前是伏忍相似聖耳。未即是聖也。隨分能見下。上明所離。今明所得。此對地前未得真如非是無上。登地能見真如。故名無上菩提耳。非謂究竟下。第二辨非無上菩提。方便涅槃即是方便淨涅槃。此涅槃是究竟其人未得此涅槃。故非果地無上也 二者信門。釋第二發菩提心

  二是信門者 即入十信位名爲信門 如經已下。示釋處

  如經複有八世界微塵數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 問。此中利益有何次第。答。此中明叁種利益。一者上品利益。謂初得無生乃至轉清淨法輪。二者中品利益。謂八生乃至一生得叁菩提。叁下品利益。謂八佛世界衆生發菩提心。吾初讀此論執天親八生一生得叁菩提言。初從得無生乃至八生一生並是增數自淺之深。不知叁品之益。講數百遍始乃解之。問。八生一生雲何是中品利益。答。初聞法華即得無生。乃至有能轉清淨法輪。今聞法華經八過受生方入初地。乃至經一過受生方入初地。故是中品利益論主合此叁益以之爲二。初二益並稱爲證。以同得無生。後一始得發心。故稱爲信也。問。說壽量一品。何故顯有多人得道。答。此敘釋迦從初發心至後際等。一切化主教門徒衆處所時節。其中若事若理若權若實。無不顯現。故得道者多也 叁供養門者。牒第叁門解釋

  叁供養門如經是諸菩薩摩诃薩得大法利時于虛空中雨曼陀羅華如是等故 壽量品是如來說法功德。分別功德品是如來說人功德。以法無不顯人無不利故。數感八種供養 四聞法門如隨喜品說應知者。釋第四

  四聞法門如隨喜品說應知 聞法而生歡喜。轉更爲他說。故言聞法。問。前雲屬彌勒品。今雲何屬隨喜品。答。隨喜品初至彌勒問隨喜。依此義亦得稱爲彌勒品。若從隨喜義立名稱隨喜。故不相違也。亦可是翻經人謬語也 一法門下。上法力有五門。前釋四。即今釋第五讀誦持說門。就文爲四。初牒門示品處

  一法門常精進菩薩品示現者 謂讀誦下。第二略釋。即是章門

  謂讀誦解說書寫等得六根清淨故 讀誦等爲因。得六根清淨等爲果 如經下。第叁引經處證上因果。初證上因

  如經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是人當得下。次證上果

  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乃至千二百意功德故 此得六根清淨者。第四論釋。就釋中爲二。初就位釋。次重釋六根清淨也。就位釋中有二。初釋。次引經證

  此得六根清淨者謂凡夫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菩薩正位。此義應知 謂凡夫以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者下。證地前是凡夫也 如經已下。次引經證

  如經以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于叁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故 既雲父母所生肉眼。故是凡夫未得初地法身法眼 又六根清淨者。第二重釋。此文可有叁義故來。一者上釋眼根見叁千乃至意亦爾。今釋六根互用。二者上釋眼根事。今釋鼻根事。叁者上明六根各用。今釋互用也。就文爲二。初正明六根互用

  又六根清淨者于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等諸根互用此義應知 眼所見者聞香能知。此略就一根釋互用

  眼所見者聞香能知 如經以下。引經證眼見聞香能知也

  如經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乃至說法故聞香知者此是知境以鼻根知故 聞香知此釋聞香能知也。此是知境者。香者是鼻根所知境也。以鼻根知故者。出能知也。又以眼所見境者。以鼻根知故是互用 持力者。自上已來釋法力竟。今釋第二持力。就文爲二。初標

  持力者 言持力者。以受持經有大功用。故言持力 有叁種法門者。第二釋持力也。就文爲二。一總釋叁品。二別釋法師

  有叁種法門示現如法師品安樂行品勸持品等廣說法力如經應知 如法師品。即指叁品爲叁種法門也。問。羅什經但雲持品。今何以雲勸持品。答。牒前之勸明後之持。故雲勸持品。亦是因勸而持。故雲勸持。實是持品。廣說法力者。問。應雲廣說持力。雲何乃言法力耶。答。有二義。一者出所持之法。故言法力。實是持力也。二者此是叁品中指法師品爲法力。何以知之。以次此文即釋法師品經故也 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者。此第二別釋法師品中語也

  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者受持此經得佛性水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修行力者。釋第叁力。初牒次釋

  修行力者 言修行力者依經修行有勝功用。故言修行力也 有五門示現下。第二解釋文爲叁。初總列五門。次別釋五門。叁別料簡第叁門

  五門示現一者說力二者行苦行力叁者護衆生諸難力四者功德勝力五者護法力 初如文 說力者已下。第二別釋五別。一一門中。初牒次釋

  說力者 言說力者。佛爲十方世界衆生說法。故名說力。亦是謦欬中說偈。令十方世界聞名爲說力 有叁種已下。初總標叁種示品處

  有叁種法門神力品中示現 一出舌相令憶念故者。第二別釋也

  一出廣長舌者令憶念故二謦欬聲者說偈令聞故令聞聲已如實修行不放逸故叁彈指令覺悟衆生者令修行者得覺悟故 言憶念如來有此舌相異一切世間故。佛語必可信受。又舌相正主說法。亦是說力。二謦欬聲令聞者。羅什經直明謦欬。此論意謦欬出聲說偈。令十方聞修行不放逸故 釋第二苦行力有二品

  行苦行力者藥王菩薩品示現教化衆生故又行苦行力者妙音菩薩品示現教化衆生故 問。藥王可是苦行。妙音雲何亦是苦行。答。妙音分形四生六道。爲物弘經。及救濟諸難亦是苦行 釋第叁護難力亦二品

  護衆生諸難力者觀世音菩薩品陀羅尼品示現 觀音以人護難。陀羅尼品以法護難。又觀音品一人護難。陀羅尼衆人護難

  功德勝力者妙莊嚴王品示現依過去功德彼二童子有如是力故 釋第四功德勝力者。正明淨藏淨眼二童子得諸叁昧。又得六度道品又得神通回父邪見。引導衆人見佛聽受法華。故言二童子有如是力 第五護法力

  護法力者普賢菩薩品及後品示現 普賢正是護法。故文雲。若法華經行閻浮提。皆普賢之力。及後品者是囑累品中佛付諸菩薩。令諸菩薩弘通正法。亦是護法也 又說言受持觀世音下。第二料簡上第叁護難力經文。就文又叁。一牒經標平等。二釋平等。叁結平等

  又說言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及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名號彼功德平等者 初如文 有二種義下。第二釋平等。就經中有二。初列二門。次釋二門

  有二種義一者信力故二者畢竟知故 言二門者。一者信力。即是地前信平等。二者畢竟知。謂登地證平等 從信力下。第二釋二門。前釋信力門

  信力者有二種一者求我身如觀世音自在無異畢竟信力故二謂于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如是畢竟得故 信平等有二。一者信己身與觀音身平等彼此同一法身。二者德平等。既同一法身亦同一功德。初亦是人平等。後是法平等 從畢竟知者下。釋第二門

  畢竟知者謂能決定知法界故言法界者名爲法性彼法性者名爲一切諸佛菩薩平等法身故平等法身者謂真如法身初地菩薩乃能證能入 初明法界法性法身。皆是異名。從初地能證入平等法身也 是故受持下。第叁結平等

  是故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名號受持觀世音名號所得功德無差別 以觀音與六十二億同證法身平等。是故功德等。問。同證法身故平等者何故但雲六十二億答。是趣舉一數耳。問。但應明證入法身平等。何故舉信平等耶。答。舉地前之信欲顯後證平等也。又論主欲通釋一切平等。一切平等不出信等及以證等也 第一序品下。第叁重牒章門。追示分齊

  第一序品示現七種功德成就第二方便品有五分示現破二明一余品如前處分易解 言余品如向處分者。即是破十病。及述十無上也

  日東天臺後學沙門實觀分會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