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论疏》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18卷40页码:P0785
隋 吉藏撰

  《法华论疏》三 ▪第4页

  卷下 / 胡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种相即无四种生死。故法身常住 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者。释五句。初牒经

  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者 如来能见下。第二释经

  如来能见能证真如法身凡夫不见故 是故经言如来明见。此第三句。长取一经证第五句也

  是故经言如来明见无有错谬故 我本行菩萨道今犹未满者。自上已来解三佛菩提竟。此下第二更释三句经即成三别。第一前释行菩萨道满本愿经。以得三佛菩提竟须满本愿故。次释满本愿经。初牒经

  我本行菩萨道今犹未满者 以本愿未满者。此释经也

  以本愿故众生界未尽愿非究竟故言未满者非谓菩提不满足故 为菩萨时愿度法界众生令尽。今虽得佛众生未尽。故愿未满。非谓菩提不满足故者。论主恐寻经人闻行菩萨道本愿未满。言是菩提未满足。故简之云是愿未满。非是菩提未满 所成寿命复倍上数者。释第二句经文。前牒经

  所成寿命复倍上数者 此文示现如来常命者。第二释经。就文为二。初标常命以释经。巧方便显多数故者。释上常命也

  此文示现如来常命 上明四种数。一世界不可知。二末世界为尘不可知。三约尘数劫。劫不可知。四明佛寿。复过上三数不可知。今是第五数。复过前四。以寿数不可知。所以为常 言巧方便者。叹如来有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显多数过上数量不可数知故 能作如此多数过上数量不可得知。以显寿以数不可知故。所以为常。昔僧睿法师对罗什翻法华云。多宝照其不灭寿量定其非数。尔时论犹未来。而言之与意俱与论合。什公[火*毛]舌不烂。可谓翻之与释得经旨也。问。何故如来常命不可尽。答。凡有五义。一为满本愿故。佛命若无常不得常度于物。即本愿不满。以佛常住故常度众生得满本愿也。二者破小乘人执。佛无常灰身灭智不复度物。即成负誓之佛。三者示有因果义。初发心时愿成佛道普度一切。初发心愿此即是因今得佛常住普度一切。名之为果。故因果义成。若如小乘佛者即是有因无果。初心愿度为因。得佛欲人涅槃便是无果。然既无果因亦不成。四者佛若无常即与二乘涅槃俱尽。二乘之流便不舍小求大。欣果行因。今欲令一切众生欣果行因舍小求大。故辨佛常命也。又昔北土江南五宗四时。正用复倍上数之言。证法华犹是无常之佛。今论正用此句。显佛是常。故知凡夫讲人多有愚痴谤罪。经无论者难可释成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者。释经第三句。自上已来释正果。今此一句次释依果。初牒经也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者 报佛如来下。释经。即是举人释土

  报佛如来真实净土第一义谛之所摄故 报佛既常如前所释。当知报佛之土亦常以常故不可烧也。问。既是常土云何得有诸天击鼓及散华等耶。答。于常土无障碍用故得有斯事也 九者示现涅槃无上。前牒章。故说医师譬喻下。第二示经处

  九者示现涅槃无上 小乘灰身灭智实入无余。此是有上涅槃。今为狂子方便言灭三德涅槃。实非永灭故是无上。上释菩提无上谓果义。今释涅槃无上谓果果义。并与涅槃经意同。而昔作无常及覆相常以释法华者一何谬哉

  故说医师譬喻 问。医师之譬是长行其文在前。我净土不毁是偈其文在后。论主何故回文释耶。答。论主取前三菩提为正果。净土为依果。此二并明常义故总属菩提无上。故一处释之。涅槃无上明果果义。故在后释也 十者示现力无上。释第十无上。就文为三。一标总示经处。二重论多宝塔土无上义。三者复宗还释力无上。初文又二。前标名

  十者示现胜妙力无上故。言胜妙力无上者。共叹法华有胜妙巧用。故名之力也 自余残修多罗者。第二示经处

  自余残修多罗说示现应知 即是从分别功德品去竟一经也 多宝如来塔下。第二重论前十无上中第五示现清净国土无上。仍释见宝塔一品。问。何故不即就前第五无上中释。至此方解耶。答。上来数解此门。今欲示有疑者不了前意。故重论之。就文有二。初总明八种。次别释。总明又二。初总明是净土。第二别明八种

  多宝如来塔显示一切佛土清净者示现诸佛实相境界中种种众宝间错庄严故 多宝如来塔者。此句牒多宝佛塔也。显示一切佛土清净者。明欲开宝塔现一切净土意也。此非独释迦佛土。故言显示一切佛土也。示现诸佛实相境界中者。出净土事也 示现有八种者下。净土是总总摄八事。于净土中别明八种事

  示现有八种一者塔二者量三者略四者住持五者示现无量佛六者离秽七者多宝八者同一塔坐 如文 塔者已下。第二别释八事成八别。一一中初标章。次解释

  塔者示现如来舍利住持故 示现如来舍利住持者。所以立塔者。为欲住持舍利利益物故也 量者。释第二。初牒章

  量者 量有二义。一者土果形量。谓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土果形量。二者因量。谓无漏善根生非有漏善根起也 方便示现下。还释上二量。初释果量

  方便示现一切佛国土清净庄严 是出世间下。释因量

  是出世间清净无漏善根所生非是世间有漏善根之所生故 略者。释第三。初牒

  略者 次释

  多宝如来身一体示现摄取一切诸佛真法身故 多宝身一体摄一切佛法身故者。此以多宝之一对分身之多故也。以法身不二故多宝唯一。以化用不一故分身即多。亦是释疑。故来疑者云。何故唯一多宝塔无有多塔涌现。是故释云。多宝是法身。十方诸佛同一真如法身。故多宝法身摄一切佛法身。所以唯一也。问。多宝为是法身。为表法身。答。依光宅等师乃言。多宝是化身家舍利非三身所摄。亦得属佛宝所摄。今明四种意。一者据迹而言是佛舍利故。八义中。初义云塔者示现如来舍利住持故。二者以多宝表法身。如睿云。多宝明其不灭。寄多宝之身显法身不灭也。三者天亲前释三平等中。明多宝身即是法身。以多宝此身即是入涅槃。此是入三德涅槃。三德涅槃即是法身。又八义中第三义。多宝如来身一体摄一切诸佛法身。故知即是法身。四者多宝虽入涅槃常在世间。故世间涅槃不二。即非世间非涅槃。言亡虑绝也。故中论云。生死之实际及以涅槃际。如是二际者无豪厘差别 住持者释第四

  住持者示现诸佛如来法身自在身力故 释中。诸佛法身自在身力者。此释多宝于十方世界涌现及发声叹佛之事。以法身遍一切处故。能于一切处有此功德。住持佛法故为住持也 示现无量佛者。释第五

  示现无量佛者示现彼此所作诸业无差别故 释中。云示现彼此所作诸业无差别故。释意明示现十方分身佛。故目之为彼。释迦之身称之为此。亦得十方分身相望自为彼此。十方诸佛同欲弘道利人。故云十方诸佛所作诸业无有差别也。又十方分身佛同住净土同说一乘同化菩萨。即是显诸佛道同。故名所作业无差别。诸佛道既同故。当知今日释迦亦同诸佛 远离秽不净下。释第六

  远离秽不净者 即是释经中移诸天人及山海事也

  示现一切诸佛国土平等清净故 言多宝者。释第七

  言多宝者 即释经中以琉璃为地。乃至以华布地等也

  示现一切诸佛国土同宝性故 同一塔坐者。释第八

  同一塔坐者示现化佛法佛报佛等皆为成大事故 释中。云示现化佛报佛法佛等皆为成大事故者。明三佛同为一大事。一大事者大品云。救一切众生名为大事。今明。释迦共多宝同一塔座。同命觅弘经人之。令周旋往返十方世界弘一乘道。并皆成佛。谓之为大事也。问。唯多宝与释迦同一塔坐。分身不同塔坐。云何言三佛同一大事。答。即释迦自具三佛。示现伽耶成佛谓化身也。久已成佛行因所得谓报身佛也。有真故即有法身。故释迦具三身。即是三佛同坐共成一大事也。问。乃知释迦具三身。文中但云释迦与多宝同坐。此是二佛。云何言三佛共作大事。答。分身乃不同坐。而诸佛意同成大事。问。多宝释迦分身佛此三是何佛耶。答。依文判者论主云。多宝是法身。释迦为报身佛。分身为化身佛也。问。前明隐时为法身。多宝岂是隐时耶。答。论解二种法身。一者隐时名法身。此非多宝也。二者显时名法身。即多宝也。问。若尔与报佛何异。答。体一义殊。酬因义边目之为报。众法所依正法为身。故名法身也。有人言。分身佛是应身佛。何以知之。摄论及同性经并言应身。住净土中说法化菩萨。今分身并在净土中说法。当知即是应身应身即报身也。释迦在秽土故是化佛。今明作斯释者。亦得然也。各取一义 自此已下。示现法力持力修行力。此第三料简多宝塔。竟还复宗释前胜妙力无上。就文为二。一总标三力劝知

  自此已下示现法力持力修行力应知 从法力者已中。别释三力即成三别。一一中有二。一标章。二解释。法力者。标章也

  法力者 法即是法华之法有胜功用。故称法力 五门示现者。第二示解释处。开为二。一者总标列五门。二者别释。就初文三。第一总标五门

  五种门示现 一者证已下。第二列五门

  一者证门二者信门。三者供养门四者闻法门五者读诵持说门 四种门弥勒品中示现者。第三示门处

  四种法门弥勒品中示现一法门常精进菩萨品中示现 弥勒品即是分别功德品。常精进品即法师功德品。此二从人以立名。罗什经从法以受称 弥勒品中四门者。第二别释。初牒四。一者证门已下。次释四门

  弥勒品中四种门者 释四门即四。初门为二。一标证门

  一是证门 如经已下。第二引经示处。就文为二。第一释初得无上忍。第二释八生乃至一生得三菩提。初又二。一牒经

  如经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故 得无生法忍下。第二释经

  此言无生法忍者谓初地证智应知 如智度论 一初地无生七地无生。今此中明初地无生也。以初地初证得真如法身无生故云得无生忍也 八生乃至一生下。第二释最后经。就文亦二。一牒经。二释经。牒经中有二。一牒八生乃至一生

  八生乃至一生 二牒得阿耨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谓证初地菩提故下。第二释经。就文为三。一就位释。二解八生一生。三与异人诤经

  谓证初地菩提法故 谓初地菩提者。经有二句。一者八生…

《法华论疏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