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一 ▪第7页

  卷第一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若釋叁藏之中對法藏有其六失。若釋經中對法有其二失 言六失者。一無文立義失。二違論出體失。叁違論釋名失。四違二藏例失。五妄釋論文失。六釋名違論失 一無文立義失者。夫立義法。須有聖教及不違文。古師所立五種對法。前四名體同此論。第五無文 有人。更立理.教.行.果四種對法。理.果名體俱違論說既違聖教複無文證。豈堪傳習 二違論出體失者。一切諸論出對法體。皆雲勝義唯無漏慧。若兼隨行通五蘊性世俗對法謂諸慧.及論。今取境果豈不違文 叁違論釋名失者。大小乘論略有叁十六種。釋對法名。並不取境果。婆沙有十二論師二十四釋。分別功德論有二釋。雜心論有二釋。世親攝論有四義釋。無性攝論有二義。此釋論二釋。總無取境.果以爲對法。此論二釋。即是婆沙世友六釋之中。第叁.第五釋對法也。第叁釋雲。複次能現觀四聖谛法故名對法。第五釋雲。複次能證涅槃故名對法四違二藏例 失者。依增上心論道。說素呾纜。不取所觀境。依增上戒論道說毗奈耶。不取所防。因何依增上慧論道說阿毗達磨。即取所對 五妄釋論文失者。有人爲成所對以爲對法。釋此論雲。頌中雖取能對。長行兼取所對。惑之甚也。一長行釋頌。豈出對法體數與頌相乖反耶。若必有異釋。應分明標別。二若長行中取所對爲體。應于出體中說。何故于釋名中說。此是長行中。欲釋能對名對法故。先舉二種法以釋法名。後將無漏慧對此法故。名爲對法。此是先釋所對法也 六釋名違論失者。有人數十翻釋名。並非諸論釋名。多是自意穿鑿妄通境.果以釋論名。言義繁理不堪述也。若言是釋經中對法有二失者。一違經失。二違論失 違經失者。婆沙引八經釋對法。一引藥叉經。二引筏縒經。若依此二經唯無漏慧。叁引西彌迦經。以空.無我.及如實覺爲性。准此經文通一切法。四引邬陀夷經。以滅定退爲體。此即唯以非得爲體。五引阿難陀經。以因緣性.及如實覺爲性。此經若取親因緣或十二因緣。即唯有爲。若通取六因。即一切法。六又引經取因緣性及彼寂滅並如實覺爲性。准此經雲。因緣性即是十二因緣性及彼寂滅即是擇滅。若言寂滅通非擇滅。此之寂滅即通非谛。非擇體非谛攝故。並如實覺。即是覺緣起智。非攝一切智也。此是經中種種異說。非是叁藏之中阿毗達磨 七引阿難陀經。謂諸見取及如實覺爲性。此即唯以苦集道一分。不通滅谛 八又引經。一切諸法.及以如實覺爲體。此即通一切法。今立理對法謂四聖谛。果對法謂涅槃。行對法謂能觀。此即不攝虛空非擇滅也。此立對法。八經之中爲依何經。皆有增減失。無有一經。唯除虛空及非擇滅立對法故。此即第一違經失也 二違論失者。婆沙第一引八經釋對法已。論自釋雲。雖此等經中各隨意趣作種種異說。然阿毗達磨勝義自性。唯無漏慧根。乃至兼取世俗對法。論既不取異說對法。今既釋論文。因何違論取異說耶

  論。已釋對法至名對法藏。此下第二。半頌釋今論名。文中有叁。初結引。次頌答。後釋頌。此文初也

  頌曰至俱舍名。次頌答中上句明二釋名。下句結藏名。也俱舍梵音。此翻爲藏

  論曰至此得藏名。後釋頌也。文中有叁。一述屬主釋。二述多財釋。叁總結藏名。此文初也 正理雲。此就依主及多財釋。藏謂堅實猶如樹藏。對法論中諸堅實義。皆入此攝。是彼藏故。名對法藏准此論文。西方釋藏有二義。一堅實義。猶如樹藏。即樹心堅實名藏。喻對法論中勝義是堅實義。即此勝義名對法藏。如將樹藏更造諸器。即此諸器名爲樹藏。樹之藏故。喻將對法藏中勝義之藏用造此論。此論亦名對法藏也。即是對法藏之勝義也

  論。或此依彼至故亦名藏。第二多財釋也 正理雲。藏或所依。猶如刀藏。謂彼對法是此所依。引彼義言造此論故。此論以彼對法爲藏。名對法藏。即是對法爲所依義 西方第二義引所依名藏。猶如刀所依故名爲刀藏。亦如絹布所依名絹布藏 此論依對法故。其對法論。是此論之藏。名對法藏。對法即藏持業釋也 此論依對法藏故名對法藏。即是有對法藏故。全取對法藏名名多財釋 正理雲。藏或所依。猶如刀藏等者。此喻所依名藏。未辨多財 正理雲。此論以彼對法爲藏名對法藏。此辨多財釋也。有人多不得此意。謂言刀藏即是多財。或說刀是所依。藏能依也。皆是誤耳。應細看文。今阿毗達磨.及藏。皆是本論之名。本論是阿毗達磨即藏。名阿毗達磨藏。持業釋也。末論名阿毗達磨藏。是多財釋。多財釋者。即是全取本論之名。然此末論無持業釋者。由後代造論。皆取本論堅實義故。及引彼義言造此論故。所有文義皆依古論。非自穿鑿故 有人雲亦應有持業釋。論主不欲自取。推功歸本者。不得意也

  論。是故此論名對法藏。第叁結藏名也

  論。何因說彼至恭敬解釋。此下一頌。第叁明說對法意。及先說人。文中有叁。此即初文。頌前問起

  頌曰說對法。舉頌答。頌有四句。前叁句全。第四句因此兩字。答說意也。傳佛兩字答先說人。說對法叁字雙答兩問

  論曰至能滅諸惑。一釋頌文。此釋滅惑必由對法

  論。諸惑能令至生死大海。此釋諸惑過必須斷也

  論。因此傳佛說彼對法。結上諸惑過盡。明其能斷。因此事故佛說對法。即是佛先說 因此。標文答

  論。欲令世間得擇故。釋頌說意 令諸衆生得擇法者。謂得無漏慧簡擇四谛。斷煩惱也

  論。離說對法至如理簡擇。此下釋伏難也。伏難有二。一難說意。二難說人。難說意者。欲令衆生得擇法故說對法者。說其二藏豈不能耶。答雲離說對法說余二藏。弟子不能于諸法相如理簡擇

  論。然佛世尊至傳如此釋第二先說人難。難雲若是佛說。何故。雲迦多衍尼子等造耶 婆沙第一有二釋。一雲佛說。由迦多衍尼子等受持演說等名稱歸彼也。二雲迦多衍尼子造。由經中散說。迦多衍尼子等采集安布。名稱歸彼。此論即是第二釋也 迦多衍尼子者。是佛滅度後叁百年中。依說一切有部造發智論 等者。等取六足等論。如前已釋 迦多此雲剪剃。衍此雲種。尼是女聲。此人是剪剃種女生。從母姓爲名。故名迦多衍尼子。即婆羅門十姓中一姓也。此剪剃種。西方貴族。所以名剪剃種者。依婆羅門法。七歲已上在家學問。十五已去受婆羅門法遊方學問。至年四十恐家嗣斷絕歸娶妻室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昔劫初時有婆羅門。生二子已入山修道。二子觐問見父鬓發蓬亂。遂爲剃除形容端正。諸仙見已皆欲剃除。弟性慈愍。來即爲剃。兄心傲慢。非我父者我不能剃。諸仙嗔怒。咒願弟言。乃至劫末是汝種族常大富貴。咒願兄言。乃至劫末是汝種族常大貧窮剪剃自活。故今印度見有二類。其弟種族名剪剃種。從本爲名。極大富貴而不作剪剃事。其兄種族極大貧窮剪剃自活。仙人咒力使之然也

  法救梵名達磨多羅。仙涅槃後叁百年出世 等者等取空無我等 邬陀南者。此雲自說。即十二部經中第五自說經也。無人問佛佛自說故。大德法救。佛說無常頌者。集爲無常品。佛說空.無我頌者。集爲空.無我品。乃至佛說梵志頌。立梵志品。印度現有梵本流行。若言唱陀南此雲集散。集散說故 或雲集施。集所說義施有情故 毗婆沙師傳說如此者。毗名爲廣。或名爲勝。或名爲異 婆沙名說 謂彼論中分別義廣故名廣說。說義勝故名爲勝說。五百阿羅漢各以異義解釋發智名爲異說。具斯叁義故存梵音 言傳說者。顯己不信 正理雲。舍利子等諸大聲聞。亦無有能于諸法相如理簡擇。是故此論所依根本阿毗達磨。定是佛說。經主稱傳。顯己不信阿毗達磨是佛所說 何緣不信。傳聞尊者迦多衍尼子等造故。不說對法爲所依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等從今當依經量。諸部對法義宗異故 此皆不然。諸大聲聞隨佛聖教而結集故。乃至廣說

  論。何法名爲至說對法耶。上來釋論名體.及說人等。皆是發起釋本頌也。自下大文第二明正宗分。有六百頌。于中。界品有四十四頌。初二十五頌總明漏.無漏法。後十九頌諸門分別 就二十五頌中。前叁頌開一切法爲漏.無漏。次二十二頌開爲五蘊.十二處等 就前有叁。一頌前結引。二舉頌答。叁長行釋。此標問也。已後皆同。不繁更釋

  頌曰至別得非擇滅。舉頌答也

  論曰至謂有漏無漏長行釋也 文中有二。一開二章門。二依章別釋。此即初也

  論有漏法雲何至余有爲法。第二依章別釋 文中有二。一釋有漏二釋無漏。此文初也 言有漏者。一切有爲法中唯除道谛余有漏

  論所以者何。征余有爲法是有漏所以

  論諸漏于中等隨增故。答也。余有爲法名。爲有漏者。以身見等諸漏于彼苦.集法中平等隨增故名有漏

  論。緣滅道谛至自當顯說。釋伏難也。難雲。身見等漏緣四谛生。因何唯苦.集谛名爲有漏。非滅.道谛。答雲。緣滅.道谛諸漏雖生。而不隨增故非有漏。不隨增所以。指下當釋也 佛涅槃後五百年中。土火羅縛國法勝論師。造阿毗昙心論中雲。若生煩惱是聖說有漏。至六百年。達磨多羅造雜阿毗昙心論。以生名濫改雲。若增諸煩惱是聖說有漏 此正其文不正其義。正理雲。雲何隨眠。共相應法.及所緣境有隨增義。先軌範師作如是說。如城邑側有雜穢聚。糞.水.土等之所共成。于此聚中。由糞過失令成不淨。由水等力令糞轉增。更互相依皆甚可惡。是煩惱相應聚中。由煩惱力染心.心所。煩惱由彼勢力轉增。更互相依成雜穢汙。此聚相續穢汙漸增。亦令隨行生等成染 如豬.犬等居雜穢聚。生極眠樂。眠戲其中。糞穢所塗轉增不淨。後由豬等穢聚漸增。如是。所緣自地有漏。由煩惱力有漏義成。彼後有能順煩惱力。令其叁品相次漸增 已上論文。釋自地有漏法猶如豬等。煩惱如塵。相應如水.土也 如清淨人。誤墮穢聚雖觸塵穢。而非所增。人亦無能增彼穢聚。如是。無漏.異界地法。雖有亦被煩惱所緣。而彼相望互無增義。此緣無漏.異地隨眠。但相應有隨增理 准此故知。苦.集與漏更互相增。雖漏與境更互相增。然取增漏名爲…

《俱舍論疏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