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疏》二 ▪第3页
卷第一余之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樂變化天衣重一铢中八分之一。他化自在天衣重一铢中十六分之一。此上天衣皆不可稱耶。有說。色界衣雖不可稱。而余物可稱 有說。彼界一一衣雖不可稱。多衣積集即可稱。如細縷.輕毛積集便重 正理論雲。觸謂所觸。十一爲性。乃至。若爾身根應成所觸。此既能觸彼。彼定觸此故。有說。身根唯能觸非所觸。譬如眼根唯能見非所見
複有說者。無有少法能觸少法。所依.所緣無間生時。立觸名想。若依此識能得彼境。此于彼境假說能觸。境非識依故非能觸。即由此 唯說地等名爲所觸。依彼色等。定非所觸。此中意。顯依身根識不緣彼境而生起故 若彼色等非所觸者。如何花等。由身觸時色等變壞 由彼所依被損壞故。現見所依有損益故能依損益。非此相違。如地方所甘澤沃潤。苗稼鮮榮。烈日所迫與此相違。故知。所依大種被損。能依色等變壞。非余 婆沙一百二十七雲。問緣五色根所依大種發身識不。有說不發。如五色根不可觸故不發身識。所依大種理亦應然 問何故說身識所識。答依法性說身識所識。未來世中身識境故。然無現在發身識義 有說。除身根所依大種皆能發身識。以身根所依極鄰近故不能發身識。然他身識所緣境故。亦得名爲身識所識 今詳兩釋恐非應理。于自身中異處相觸。何理能遮 或可。自身異處亦得名他 又雲。饑.渴二觸爲是長養。爲是等流。爲是異熟生。西方師說。此非異熟以飲食能斷故 又說。饑.渴亦通異熟生。以飲食暫斷非永斷故。斷有二種。永斷。暫時斷。永斷不可續。非暫時斷如地獄中斬裁身分。異熟生色斷已續生。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飽時彼亦不斷。飲食障故不可覺知。飲食消已還可覺知 問異熟者爲善.不善。答與雜心同 婆沙一百二十七雲。不由大種偏增故生滑等。但由大種性類差別。有生滑果。乃至。有生渴果 有余師言。水.火增故滑。地.風增故澀。火.風增故輕。地.水增故重。水.風增故冷。風增故饑。火增故渴無評家 今詳。二義兼有 雜心論雲。饑.渴。或是善報。謂富者饑.渴是善報。貧者饑.渴是不善報。問饑.渴何處大種所造。有說腹邊大種所造。有余師說遍身大種所造。于饑.渴時遍身惱故 正理論雲。余所未說悶.力.劣等攝在此中。故不別說。悶不離滑。力即澀.重。劣在輕軟。輕性中攝。如是其余所觸種類。隨其所應十一中攝 准此十一觸攝一切觸盡。乃至。火.風界增故生輕性。故死身內重性偏增。水.風界增故生于冷。由是亦說此所生悶 若爾雲何言不離滑。隨一一增。此無有過。或複悶者是滑差別。非唯滑性。應知此因亦有差別。是故滑性。或因水.風界增故起。或因水.火界增故生。所以二言無相違失
論。此中已說至諸識亦爾。第六明生識總別也。文中有四。一結前述正義。二述婆沙異說。叁問答分別。四生識前後 此即初也 已說多種色處者。五根.五境十處不同名爲多種。五識取境皆通總別。是婆沙一百二十七評家正義
論。有余師說至十一觸起。第二述婆沙異說 此論二說中後說爲正
論若爾五識至非自相境。第叁問答分別 先問。後答 此即問也
論。約處自相至斯有何失。答也 五識身等。非緣十二處中共相如無常等。同一處中體事不同。非唯緣一
論。今應思擇至何識先起。第四生識先後。先問。後答 此即問也
論。隨境強盛至令相續故。答也 境若均平舌識先起。由食欲引起身。令展轉相續。持食入口欲取舌.味故。境若均平先應覺味。此就多分。若爲知冷.暖即合先覺于觸 今詳取境先後略由四緣。一由作意不同。二由根有明.昧。叁由境有強.弱。四由境有新.舊
論。已說根境至今次當說。自下一頌釋無表色
論曰至不亂有心。此釋頌也。文中有五。一無表位。二無表相。叁無表性。四無表因。五無表名 此即是釋無表位也 亂心者謂此余心者。善無表。以善心爲此。以不善.無記心爲余 不善無表。以不善心爲此善.無記心爲余 正理論雲。不善.無記名亂心。余心名不亂者。就善無表說也 無心者謂入無想及滅盡定者。正理論雲。無想.滅定名無心。此能滅心故。雖更有余無心果位。而無表色非所隨流。故無心言不攝于彼 等言顯示不亂有心者。等言。謂通兩處。謂亂心等。及無心等。亂心等。等取不亂心。無心等。等取有心 正理彈雲。又謂等言通無心者。此言無用。前已攝故。亂心等言已攝一切余有心位。第二等言複何所攝。經主應思 述曰。無心是無心位。亂心等言。等不亂心。除此二外。更有何心。須無心等.等也。此等。應于一處安也。經主應思 或謂後等攝不亂心前無用者。此不應然。無容攝故。何容後等攝不亂心。遮言。理于相似處起。乘無起等。理不及余。故非全攝 述曰。既乘無心下起等。理不及不亂心余。故非全攝 或可。亂心言成無用 述曰。無心等。已等一切有心。何用亂心。故言亂心是無用也 又應簡言唯淨無表。于無心位隨流。非余 述曰。入無心定。理合一切不善無表皆舍。不可言在無心位也 于自釋中亦不簡別。故于此理經主應思 安慧救雲。亂心.不亂說其散位。亂心等取不亂心。散自相似。無心.有心說其定位。無心等取有心。定自相似。故此等言通于兩處
論。相似相續說名隨流。此第二釋無表相也 述曰。無表體性。相似相續唯善.不善 有人雲。相似者。謂與表業.及心。性.相似隨流 非也
正理彈雲。今謂。經主于此頌中不能具說無表色相。以說隨流名無表故。彼自釋言。相似相續說名隨流。非初刹那可名相續。勿有太過之失。是故決定初念無表。不入所說相中。又相續者。是假非實。無表非實失對法宗。又定所發。亂.無心位不隨流故。應非無表。若言不亂.有心位中。此隨流故無斯過者。淨.不淨表業。應有無表相 俱舍師救雲。言相續者。或以前續後。如初念無表。或以後續前。如後念無表。或續前.後。如中間無表。故初.及後皆名相續。設有無表唯一刹那。相續類故亦名相續 故入阿毗達磨雲。亦有無表唯一刹那。依總種類故說相續 此無表體即名相續。實體相續。如何是假 又定無表雖複非遍四位中行。名無表者。四位之言。隨應而說。非言無表皆遍四位。如定俱無表有心位行。不善無表亂.不亂心位行。若散善無表通四位行。汝立無心亦爲一位。定俱無表豈得行耶。表業爲難亦爲非理 期心一發。任運相續彼位中行是無表相。表雖心發。心斷即無。而非任運。故不成例
論善與不善名淨不淨。此第叁述無表性也 必假強表方能發故。不通無記
論。爲簡諸得至大種所造。此第四述無表因也 得雖四位。相似相續與無表同。非四大造。與無表異。即以造因。簡于諸得複言大種所造
論。毗婆沙說至五種因故。引教證造是因義也
論。顯立名因至故名無表。此第五釋無表名也。頌文略故但言由此 成業論雲。何故名表。此能表示自發業心令他知故。頌文雲。外發身語業。表內心所思。譬如潛淵魚鼓波而自表 頌言由此者。爲顯由無此表義故名爲無表
論。說者顯此是師宗言。顯上說無表相。是薩婆多師宗說也 正理論雲。說者。顯此是余師意。經主。不許如是種類無表色故。論。略說表業至名爲無表。此略結上無表體也
論。既言無表至大種雲何。自下兩頌。因論生論。明四大也。文中有二。初一行頌明真四大。第二行頌述假四大。此第一明真四大也
論曰。至故名爲界。長行釋也。文中有四。一釋界義。二釋大種義。叁釋業義。四釋性義 此釋界也。以二義釋界。一能持自相。二能持所造。同顯宗論第叁釋也 顯宗第一釋雲。一切色法出生本故。亦從大種大種出生。諸出生本世間名界。如金等礦名金等界 第二釋雲。或種種苦出生本故。說名爲界。喻如前說
論。如是四界至大事用故。第二釋大種也。大即種故名大種也。是持業釋 顯宗論雲。或能顯了十種造色。是故言種。由此勢力彼顯了故。所言大者。有大用故。言大用者謂諸有情根本事中。如是四大有勝作用。依此建立識之與空 此論釋種雲一切余色所依性故。雲何作所依耶。婆沙一百二十七。有說在下爲因所依法應爾故。問若爾。于逼近色可說能造。于隔遠者雲何造耶。答不說一樹所有大種。都在其下造諸造色。但說一樹分分。皆有大種在下造色在上 有作是說。相雜而住。大種在外造色在中。問若爾。應斷截時見有孔隙。猶如斷藕。答雖有孔隙而不可見。以諸大種非有見故。所見孔隙是造色故 正理論雲。何故名種。雲何名大。種種造色差別生時。彼彼品類差別能起。是故言種 准正理文。即是令造色種類不同而得生起。名爲種也 婆沙雲。大德說曰。虛空雖大而非種。不能生故。余有爲法雖能爲種。而體非大。相不遍故 體寬廣故等者。以叁義釋大也。體寬廣者。一切色聚之中具有堅等性故 或于地等增盛聚中形相大故者。此假四大。如大地.大海.大火.風等 或起種種大事用者。其內四界爲有情本。外水.火.風成壞世界。地以能持 正理論雲。虛空有大而無種義。種與能生名差別故 有說。虛空亦無大義。體非色故 造色.及余有爲非色。性能生故。名種 無上二義故非大種。大.種二義互不成故 述曰。虛空無種。造色及余非色法無大故。由此 大種唯四不增不減。毗婆沙者作如是言。減即無能。增便無用。故唯有四。如床四足 述曰。減即造色不成。增又無用
論。此四大種能成何業。已下第叁釋業。文中有二。一問。二答。此即問也
論。如其次第至熟長四業。已下答也。答中有叁。一舉頌略答。二釋頌文。叁逐難重釋 此第一也
論。地界能持至風界能長。第二釋頌文也
論。長謂增盛或複流引。此逐難釋 增盛者。如長小成大。體增盛也 流引者。謂轉至余方如水流等。體不增也
論。業用既爾自性雲何。第四釋自性也。文中有二。一問。二答 此文問也
論。如其次第至故名爲動。答也。四文如上可知
論。品類…
《俱舍論疏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