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二 ▪第4页

  卷第一余之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足論至故亦言輕。釋違文也 正理論雲。風界若以動爲性者。何故。契經及品類足論。皆言風界謂輕等動性。複說輕性爲所造色。說動爲風。輕爲造色是顯自相 輕爲風者舉果顯因。輕是風果故 豈不火界亦是輕因。以說火.風增生輕故。雖有是說而火不定。若有輕性火增爲因。是處必有增盛風界。或有輕性風增爲因。而其中無增盛火界。如葦等花飄舉輕性。此中火界若增盛者。其中應有熱觸可得。由此風界遍爲輕因。故別舉輕偏顯風界。然地等相易可了知。故不須說重等果顯。對堅等叁。動難了故 此中舉果顯因。輕八轉聲中業聲 八轉聲者。一體。謂直诠法體。二業。謂所作事業。叁具。謂作者作具。四爲。謂所爲也。五從。謂所從也。六屬。謂所屬也。七依。謂所依也。八呼。謂呼彼也。依聲明法凡呼諸法。隨其所應有八轉聲 此中說輕爲風業者。是舉果顯因之業用也。非如余業聲之所表也。如言刀割等。能割離刀無別體也

  論。雲何地等地等界別。自下一頌。第二明假四大

  論曰至表示風故。此之假地水等。實四境成隨世想立故唯說色。世間但識顯.形地故而不知是四境共成。亦不知有堅等四界故。但于形.顯立地.水.火名。世間亦有知動是風。亦有于黑團等色謂爲風故由此于風有二種釋。文顯可解 問假地等中亦有香等。因何但言形.顯爲體 答地等雖有四境合成。世假地想。于色處起。如觀四大。唯觀于色不觀香等。以色離境。可示在此在彼處故。聲非恒有。叁境合知。故論不說

  論何故此蘊至說爲色耶。問色名也 上來釋五根.五境無表爲後。皆是色蘊。釋色既了。須識色名。故今問起

  論。由變壞故。答也。文中有二釋。一變壞。二變礙 就前釋中文有叁段。一略標。二引文證。叁問答 此文初也

  論。如世尊說至惱壞如箭中。第二引文證也。變壞即是可惱壞義。引法救義品中頌證。可知。婆沙叁十四雲。釋迦菩薩爲多求王貪海外國故說此頌。廣如彼說 婆沙九十七雲。問變與壞有何差別。答變者。顯示細無常法。壞者。顯示粗無常法。雲雲多釋 問今此中釋。變壞名色同婆沙釋變壞不 答此不同也。變即壞也。如說變礙礙即變。故不可有礙而無變有變而無礙也

  論。色複雲何欲所惱壞。此第叁問答也。此是其問

  論。欲所擾惱變壞生故。答也 正理論雲。此中色蘊何緣名色。善逝。聖教且說變壞故名爲色。此說意言。苦受因故。有觸對故。可轉易故。名爲變壞。由變壞故說名爲色 苦受因者。色有變壞能生苦受。如義品言趣求。欲等 有觸對者。手等所觸色便變壞。是有對礙可變壞義 可轉易者。如牛羊等身可轉易。是可轉變及貿易義。由可轉易故名變壞。雲何色法可轉易耶。謂異相生故名轉易 或能表示宿所習業。故名爲色。如契經說。此摩納婆。宿習能招惡形色業。謂多忿恨 或能表示內心所有。故名爲色。如契經說。具壽。汝今諸根凝悅。定證甘露 豈不此說。唯就有見有情數色訓釋色詞。唯此能表宿所習業及內心故 若爾。無見非情數色。應皆非色 無斯過失。唯色聚中有此義故。不說諸色皆能表示。且于一切非色聚中無能表示。故此釋詞理得成立。如契經說業爲生因。此說諸生皆因于業。不言諸業皆是生因。今不應難業非生因便爲非業 若不爾者。善逝訓詞亦可爲難。非一切色皆變壞 故世尊且據有對礙色說如是言。有變壞故說名爲色

  論。有說變礙故名爲色。第二釋也 色可變。有礙.可變。謂可變壞故。有礙。謂有礙用故

  論。若爾極微至無變礙故。難也

  論。此難不然至變礙義成。釋也 五識依緣皆應積集。故無現在獨住極微。由恒積集故有變礙。然正理第二有兩說。一說同此論文。又一說雲有說。亦有獨住極微然有變礙。而不發識。五識依.緣要積集故如立極微。雖無方分亦無觸對。而許極微有礙有對有障用故。應知變礙義亦如是

  論。過去未來應不名色。難也 現在衆微集。變礙義可成。過.未衆微散。應不名爲色

  論。此亦曾當知至如所燒薪通也 過去曾礙。未來生法當礙。諸不生法是彼礙類。如所燒薪

  論。諸無表色應不名色難 無表色無變礙故應不名色 于中有二釋

  論。有釋表色至影亦隨動。是初釋也

  論。此釋不然至影必隨滅。論主述婆沙破也 正理不許此破雲。有不定過。如父.工匠種等滅時。子.堂.芽等不隨滅故 正理破此釋雲。此不應理。隨心轉色不從表生。應非色故

  論。有釋所依至亦得色名。第二釋 從所依大種得名也

  論。若爾所依至應亦名色。此難也 于中有二釋。一依親.疎釋。二共.不共依釋

  論。此難不齊至助生緣故。此親.疎釋也

  論。此影依樹至四大種故。論主與出違宗失也

  論。設許影光至未爲釋難。此縱釋破也 前不許寶與光爲依破。後許爲依義不同破 正理救雲。此言意顯影等大種。樹等大種爲所依故。所以者何。影等大種生.住.變時皆隨彼故。此影光言。意表總聚。非唯顯色如樹.寶言。是故影等顯色極微。依止影等大種而轉。影等大種複依樹等大種而生。故于此中無不順過 正理救縱雲。此難不關毗婆沙義。能依所依許俱滅故無表所依大種若滅。能依無表未嘗不滅 初念無表。可與所依大種俱滅。第二念等無表雲何 第二念等大種若無。其無表色豈得現有 雖此位中非無大種。而彼大種非此所依。非生因故 奇哉如是善解對法。豈不非唯生因大種。望所造色能爲所依。然更有余四因大種。望所造色許爲依故。若彼所依大種滅已。能依無表猶不滅者。聖生無色。無漏無表既許成就應得現前。生.依二因大種滅已。無漏無表雖成不行。故知欲界無表行者。定由所依大種不滅此若不爾彼雲何然 由此諸師鹹作是說。諸所造色有二種依。一生起依。二力轉依。聖生無色由力轉依大種無故。無漏無表雖複成就而不現行 已上正理引例釋。今破正理。無色界中雖成下地無表而不行者。以必不起下地定故。若謂以無依因大種生.第.四定成下五地無漏無表有依因大。此豈得生上起下無表耶 然眼等識。所依五根雖有變礙 而不成色。由彼種類有別異故。有識種類不依于色。唯五識身依色而起。六識皆用意爲所依。無色界中意亦可得。乃至。又理不應六識自性。一法種類亦色非色。無有無表不依色生故。應所依有變礙故。能依無表亦得色名 述曰。一切識依意。雖一分識亦依于色。故不名色。無表一切依色。故名色也 又言色者。如牛.孔雀。依少分類以立想名。非無差別。不應爲難 述曰水牛名地眠。孔雀名地叫。非一切時眠叫又如世說急食.急行故名爲馬。而非一切。雖無彼德而似彼故。種類義成。但隨少分建立名想。此亦如是。由此即釋。定不生法。住色相故亦得色名 述曰。同牛及孔雀。亦可用此釋無表色 俱舍師破雲。汝言影等大種。樹等大種爲所依者。何異影等依于樹等。樹等望彼皆是疎依。並非親生。等非能造。汝說影等大種。依樹等大種。還是違宗。故救非理 又破救縱雲。汝意立初念生因大種。望第二念等無表能爲所依。第二念等四因大種。望第二念等同時無表。亦爲所依。故說能依.所依俱滅。同樹等滅。影等隨滅 即言初念大種爲生因。第二念大種爲依等四因者。豈有別世兩具四大種。共爲五因生一所造。諸論皆說。一切四大望所造色。皆具五因 故婆沙一百叁十二雲。過去大種與未來所造色。爲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五因。謂生等五。增上者如前說。現在大種與未來亦爾。現在與現在亦爾 准此文。初念大種望第二念所造色。具五因。雲何乃言但作生因 若轉救言初念大種爲生因者。即五因皆名生因。以親能生造色故。第二念四因大種名依等四因。雖初念大種得具五因第二念大種即關生因。還有別世兩具四大。共造色過 若轉救言第二念四因大種者。非是依等四因。即四大種各爲一因。名爲四因。總是依因。故諸論說。初念大種爲能生因。現在大種能爲依因。若作此救。雖無阙因之過。既言第二念大種爲所依。爲別起大種。爲即造身根等大種。爲是親所依。爲是疎依。若言即是身根等大種。望無表色但爲疎依者。我亦許此同時疎依。非親所依。無表不由同時依力而得色名。但由初念所依力故而得色名。由此理故。初念大種爲親所依。可得同彼影.光二種。親依樹.寶。故我就此。說所依滅無表不滅。不可說彼疎爲所依。但應言依。彼說所依言中有過。若言無表亦望同時疎依。得名色者。眼等五根。望眼等識亦是疎依。應眼識等亦名爲色。又由彼力得名色者。應是能造。若是能造。還應具有生等五因。故爲非理

  論。複有別釋至理得成就述曰。第二正釋也。如文可解

  上來第四有叁行頌。述無表色 並明四界及假名大

  頌曰至身界觸界。自下第五半行頌。以色蘊爲處.界。如文可解

  上來五行半頌。別明色蘊及分處.界也

  論。已說色蘊至叁蘊處界。自下第二有一行半頌。別明受.想.行蘊。並立處.界也

  論曰至意觸所生受。述曰。長行釋中文有二。初明叁蘊。後分處.界。此明叁蘊。文中有叁。即釋叁蘊以爲叁也 此文是初受體也。文複有叁。一示體。二分叁受。叁分六受 領隨觸者。示自性受。體異余心所也。諸心。心所。雖與受同領所緣境。而不領隨觸。非自性受。自性受領所隨觸 若時爲所緣。爾時非所領 若時爲所領。爾時非所緣 有人雲。諸心.心所同緣一境。皆能執受。與受何別。解雲。諸心.心所雖複同緣俱名執受。受領納強。名自性受。猶如十人。同一處坐。一人是賊。傍忽有人叫喚呼賊。雖複十人同聞賊聲。實是賊者領即偏強。不同余九。受領境強。想等領境弱。應知亦爾 又解。諸心.心所。雖複同緣皆執受境。想等諸法從別立名。受無別名。雖標總稱即受別名。如色處等雖有兩解前解爲勝 准此兩解皆約領境名受。然與論意並不相當 又准此釋。受與想等皆同。但強弱有異。立名不同。受既如此余亦應然。豈非雜亂 又此論雲。受蘊謂叁。領納隨觸。即樂.…

《俱舍論疏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