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八 ▪第2页

  卷第七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也 或欲界後生欲界.色界二無表色者。謂身在欲界入有漏六禅也 或欲界.無漏二無表色。謂無漏六禅也。道.定二戒不並起故。無欲界後起叁種無表

  論。尊者世友至等無間緣。敘異說也。由一身中先有一長養色相續不斷。後有第二長養色生不相違害故。不立等無間緣。此師釋意。阙開避義。及雜亂不等故。不立等無間緣

  論。大德複言至多所蔭映。此大德以前.後.多.少不等故。非等無間緣

  論。豈不心所至叁摩地等難也。色以前後不等非是等無間緣。心所亦前後不等。如何是等無間緣

  論。此于異類至無非等過。釋也 言其等者據自類說。非不同類

  論。豈唯自類至等無間緣。難也。豈是唯自類爲等無間緣。因何等義唯約自說

  論。不爾雲何至以說等義。答也

  論。唯執同類至爲緣故起。敘異執也。彼相似同類爲等無間緣。非異類也

  論。彼說非善至而得生故。破異執也。無始已來未曾起無漏心。初無漏心應阙等無間緣

  論。不相應行至俱現前故。明不相應雜亂故非等無間緣

  論。何緣不許至無前後故。明未來世無等無間緣也

  論。如何世尊至此法應生。外難。未來既無前後。如何佛知次第而生

  論。比過現法而現知故。此有部略答也

  論。傳說世尊至而非比智。雖比過.現而知未來。而非比知。是現證也

  論。由佛比類至故非比智。釋也。雖比過去知其未來。是現證知。非如見煙知火而不見。火如見其煙尋煙見火

  論。若爾世尊至應不能知。論主破也

  論。有余複言至靜慮通慧。又敘異說

  論。若爾至非爲現證。論主破也

  論。故如經部至此說爲善。論主破有部二說。評取經部義也

  論。如世尊說至不可思議。未來之法無其前後。佛知前後。不可思議。如芥子納須彌。毛孔納江海。因何小不得容大。是不可思議不可解釋。此亦如是。法無前後而知前後。是不可思議。亦不可解釋

  論。若于未來至不生余法。外難。若爾未來世無前後者。因何未來如是次第

  論。若此法生至等無間緣。釋也。謂法雖無前後有相系屬。金剛喻定盡智等法。相系屬故次後而起。如世第一法與苦法忍位。已前是事相定。非刹那定。有多苦法忍未定前後。至增上忍方刹那定。此顯世第一法定在一切苦法忍前。以至生相。世第一法決定在前故

  論。諸阿羅漢至非等無間緣。問也

  論。無余心等續此起故。答也

  論。豈不如是至應不名意難也

  論。意是依所顯至等無間緣。通也

  論。若法與心至心無間耶。已下兩重四句分別。此文是四句家問。若法與心爲等無間者。是從心等無間緣生也 彼法亦是心無間耶者。續心後起中間無余物隔也

  論。應作四句至二定刹那答也。此是心等無間緣生非心無間。出二定心隔二定故 言第二等。等取第叁位等。乃至百千刹那。此由隔初刹那等定故非心無間也

  論。第二句者。至生住異滅。此是心無間非心等無間緣生也。四相不從無間緣生故。初刹那定.及心位四相與心無間隔故。是心無間非心等無間也

  論。第叁句者至心.心所法。此是心等無間緣生。是心.心所故。是心無間從心生中間無隔故

  論。第四句者至生住異滅。此非心等無間是不相應故。非心無間中間隔二定故

  論。若法與心至爲無間耶。第二四句問也

  論。應作四句至第二句。答也。准前第叁句是從等無間緣生。亦心無間。此第一句。是從心等無間生。非定無間初刹那定.及心位。皆從心等無間生非次定後起故。是今第一句也。前第四是不從心等無間緣生。亦非心無間。二定第二刹那.及出定心上四相。此皆非心等無間。是次定後起故。是今第二句

  論。即前第一至第四句 前第一句者。是定第二等刹那等.及出定心 此從心等無間生。亦次定後起故。爲今第叁句 前第二句者。謂初刹那定上四相。及有心位心。心所上四相 此非心等無間生非次定後起。故爲今第四句

  論。從二定出至等無間耶。問也

  論。中間不隔心心所故。答也 言。無間者。不隔心.心所故非謂不隔二定 婆沙一百一十一雲。問何故不說無想異熟耶 有多答。一說雲 若由心力無間引起不雜亂者。可名爲心等無間法。無想異熟是異熟因力所引起任運而轉。非入彼心勢力所引。故不名心等無間法。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亦異熟因力所引起任運而轉。應不名心等無間法。答自類相引有勝勢力不同彼故。俱是相應有所依等說名自類。問何故二無心定是心等無間法。而非心等無間緣耶。答彼由心加行功用勤勞所引得故。名心等無間法。與心相違遮斷心故。非心等無間緣。又說。彼由心勢力所引起故。名等無間法。不相應。無所依。無行相。無所緣故。非心等無間緣。問何故二無心定。前後相似無亂續生。而前非後等無間緣。答由入定心勢力所引不由前念力所引生。故前非後等無間緣。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由異熟因勢力引起任運而轉。前應非後等無間緣。答心.心所法是相應。有所依有行相有所緣故。前念于後有勝勢力引發開避。故皆是後等無間緣。不相應行與此相違。不可爲例 又一百九十六解等無間緣中雲。此中有說。若前法未至已生位然不與後法作等無間緣。若至便作。若爾者有心位可爾。無心位雲何可爾。答此中說有心位不說余位。有說。設依無心位說亦無有過。謂入定心現在前時。頓取諸定.及出定心果。亦與最初刹那定果。後諸刹那.及出定心生時。與果非取先已取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無有等無間緣異時取果異時與果。若此時取果即此時與果故 准此評家。入二定心過去取果。若不爾者。第二刹那二定.及出定心。未至正生如何取果。若爾即正理與婆沙相違。正理論雲。諸作是說。入二定心滅入過去。方能漸取第二念等定.及出心。彼入定心應非過去。夫取果者是牽果名。諸牽果能是行作用。依行作用立叁世別。若有作用非現在者。豈不便壞世別所依 准此論與婆沙正義相違。今詳。正理所說不及婆沙。處處文說等無間緣。若取果已決定果生。無能回者。若等無間緣唯現取果者。若取果已果決定生 如有期心聞鍾聲而出定者。本期心出定唯至齋時。後遇別緣遂不聲鍾。其定即經多時不出 當入定心現在前時。爲取多時定。爲取少時定。若取多時定即不應少時出。無量刹那定不生故。若取少時定即不應多時不出。無量刹那定先不取故 故知婆沙理長。取果名現在者。據因緣等說不據等無間緣等

  論。如是已釋至隨其所應。第叁釋所緣緣。此出法體

  論。謂如眼識至爲所緣緣。指事釋也

  論。若法與彼法至其相一故。明一切法爲所緣也

  論。譬如薪等至相無異故。舉喻顯也

  論。心.心所法至如是決定耶。此明叁定。問也。于所緣有叁定。于所依亦有叁定耶

  論。應言亦有至與所依相離。答也

  論。有說在過去亦親附所依。述異釋也 正理論雲。所緣緣性應說是何。謂心所緣。即一切法。離心.心所所緣境外決定更無余法可得。謂一切法是心.心所生所攀附故曰所緣。即此所緣是心.心所發生緣故名所緣緣 准此論即是以所緣爲緣故。名所緣緣。除心.心所自余生法。皆不攀附所緣境生故無所緣 今應略釋叁定之義 言處定者。謂眼等識唯緣色處不緣余處 言事定者。謂緣青.黃等別。此山.此樹等異 刹那定者。謂緣此事一一刹那心.心所法。皆悉決定。五識大意同也 識處定者。謂緣十二處意識各各不同。非唯望法處也。事定者。謂一一處中隨彼彼事各各有異。刹那定者.謂一一事中于其所緣念念各別 所依定者。謂五識身各依自根名爲處定。言事定者。于一根中複有多類。謂有四性.男.女.非男女等。及六趣等根。修得.生得等。各各不同。刹那定者。謂依此事之根念念各別 意根處定者。謂唯依意不依余根。事定者。謂世第一法唯與苦法智忍爲依。金剛喻定唯與盡智爲依。刹那定者。謂多刹那。世第一法于忍位前無刹那定。至增上忍有刹那定

  論。如是已釋至增上緣故。此出增上緣體准此論雲即增上緣。故知緣即因也。若是相似何得言即

  論。此緣體廣至增上緣故。此釋名也 正理論雲。增上緣性即能作因。以能作因因義細故。無邊際故。攝一切法。若此于彼不礙令生。是能作因增上緣義 准此論文因.緣無別 對叁緣義此類最多。所作寔繁故名增上。豈不增上攝法普周。甯複對叁言 此增上非對叁體立增上名。何者對叁義用而立。諸緣義用互不相通。諸緣體性更互相雜。如增上緣。義類無量所作繁廣。余叁不然。故此獨標增上緣稱 准上論文。能作因用即增上緣。又因緣唯據作用而立。體雖相雜其用各別。即六因用束作四緣。緣名雖疎非別因用。又說因.緣相攝不據體論。說用相攝亦非據似。皆言相即。及說是故不障礙生名能作因。即說不障爲增上緣 有人兩釋。或雲因緣相攝就體性證。但據攝盡。即休 全無憑據 及雲。若用相攝據似而說 此亦非理。一種無障因.緣何別。而說不同據似相攝

  論。既一切法至何獨體廣。問也

  論。俱有諸法至爲增上緣故。答也。如文可解

  論。頗有法于法全非四緣不。此問答分別也

  論。有謂至于無爲。答也 自性于自性者。此無六因.四緣用也 于他性亦有謂有爲于無爲無爲于無爲者。四緣與生法爲緣。無爲無生。所以有爲望無爲。無爲望無爲。非四緣也 論。如是諸緣至而興作用。第二四緣果至何位而能興也。不明取果。准正理論意與果但是功能。此名作用者。即說功能爲作用也

  論曰至有作用故。釋因緣中二因也。俱有.相應于現在法能與果故。現在之法名爲滅時。言令俱生法有作用故。即是令俱生果能取與果。雖說諸因是與果時。然此二因義得兼二。尋其理趣住.滅同時。住時取果名現在故。若住別時滅時非取果。應非是現在

  論。所言叁因至作用方興。釋因緣中叁因也。此叁種因于所生果至生相時。即能興故

  論。已說因緣至方取境故。此釋等無間緣。及所緣緣作用時也。前二因于滅時。叁因于生時 …

《俱舍論疏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