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二十八 ▪第2页

  卷第二十七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法非正等覺無有是處。設當有者我于是事正見無由。故得安穩無怖無畏。自稱我是大仙尊位。于大衆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一切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所不能轉 二漏永盡無畏。如契經說。我于諸漏已得永盡。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難。或令憶念有如是漏未得永盡無有是處。設當有者。乃至廣說 叁說障法無畏。如契經說我爲弟子說能障法染必爲障。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難。或令憶念有此障法深不爲障無有是處。乃至廣說 四說出道無畏。如契經說。我爲弟子說能出道修必出苦。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難。或令憶念修如是道不能出苦無有是處。設當有者我于是事正見無由。故得安穩無怖無畏 乃至廣說 又雲。如是所說十力.四無所畏。一一力攝四無畏一一無畏攝十力故。則有四十力.四十無畏。然前說第一力.第十力.第叁力.第二力是無畏者。依顯相說 正理論廢立雲何緣諸佛無畏唯四。但由此量。顯佛世尊自他圓德俱究竟故。謂初無畏顯佛世尊自智圓德。第二無畏顯佛世尊自斷圓德。此二顯佛自利德滿。爲顯世尊利他圓德。是故複說後二無畏。第叁無畏遮行邪道。第四無畏令趨正道。謂佛處處爲諸弟子說障法令斷除。即是令修斷德方便。又于處處爲諸弟子說出道令正行。即是令修智德方便。此二顯佛利他德滿。但由此四隨其所應。顯佛自.他智.斷圓德至究竟故。唯立四種(已上論文) 論。如何于智至體即是智。此釋無畏。但是無怖非是智也。以智成故說名爲智。正理論亦同。故彼論雲。理實應然。但爲顯示無畏以智爲親近因。是故就智出無畏體。夫無畏者謂不怯懼。由有智故不怯懼他。故智得爲無畏因性。唯佛四妙智是四無畏因。謂諸如來于一切法.一切相妙智。是初無畏因。若諸如來一切煩惱.並習氣斷妙智。是第二因。若諸如來知弟子衆有損有益妙智。是後二無畏因(已上論文同此論文) 或無畏體即四妙智。怯懼名畏。此即于法無所了達。懷恐怖義起于此畏。有近治能與畏相違故名無畏。豈不非無智即是畏體。如何說智體即是無畏(述雲。此中難意畏既非無智。如何無畏智爲體耶) 此責不然。智與多法爲近治故。如即無疑。謂智如能近治無智。亦于怖畏有近治能。故得智名亦名無畏。如治無智亦能治疑。故得智名亦名決定。所治無智雖不即疑。而智.無疑名二體一。如是無智雖與畏殊。而無畏名即目智體。一善能斷多惡法故。有說。無智亦攝畏體。故于此中不應爲難 問 力與無畏有何差別 答 此無差別體俱智故。然于智體別義名力。複依別義立無畏名。謂不屈因說名爲力。不怯懼因說名無畏(雲雲多釋) 廣如彼論

  論。佛叁念住相別雲何。已下半頌。第叁明念住也

  論曰至第一念住。釋第一也

  論。諸弟子衆至第二念住。釋第二也

  論。諸弟子衆至第叁念住。釋第叁也

  論。此叁皆用念惠爲體。出叁念住體也。婆沙一百八十八。問佛說法時若皆敬受。便應無叁念住。若有不敬受者。將無世尊于非田.非器雨正法雨。如是佛說法則爲唐捐。答世尊爲人說法欲令人解。若當人不解者亦有天能解之。如是念住有叁。亦非佛唐捐說法。所以者何。以人不解故念住有叁。天能解故。不于非田.非器而雨法雨 正理論雲。謂由安住正念.正知。于叁境中不生歡.戚(已上論文)

  論。諸大聲聞至不共佛法。問也。此事聲聞亦有。何名不共

  論。唯佛于此並習斷故。答也

  論。或諸弟子至非奇特故。第二釋也。謂諸弟子本是隨屬如來。不是隨屬聲聞。于如來有順.違.俱。不生歡.戚可謂希奇。既本不屬聲聞。于聲聞有順.違.俱。不生歡.戚非希奇也

  論。故唯在佛得不共名。總結名也

  論。諸佛大悲雲何相別。已下一行頌。第四明大悲別

  論曰至如共有悲 此文中有叁。一出體。二釋名。叁明與悲別。此即第一出大悲體。以普緣一切有情故非無漏智是俗智也

  論。此大悲名依何義立。此第二釋名。于中有二。一問。二答。此即問也

  論。依五義故此立大名者。標五義也

  論。一由資糧至所成辨故。第一義也

  論二由行相至作行相故。第二義也

  論。叁由所緣至爲所緣故。第叁義也

  論。四由平等至作利樂故。第四義也

  論。五由上品至能齊此故。第五義也

  論。此與悲異由八種因。已下第叁明與悲異有八因也

  論。一由自性至哀愍異故。大悲無癡爲性。悲無嗔爲性故。余文可解

  論。已辨佛德。已下一行頌。第五明佛同.異

  論曰至等究竟故。長行中有叁節。一明同。二辨異。叁述德。此即初也

  論由壽種性至法住久近等。第二辨異。文有五節。一總明異別明有四。一由壽。二身量。叁種性。四等言。釋此四文複有四種。如文可解

  論。如是有異至機宜別故。述異因也

  論。諸有智者至深生愛敬。自此已下第叁述德勸敬令發菩提心也

  論。其叁者何。問叁德也

  論。一因圓德至叁恩圓德。列叁名也

  論。初因圓德至修無慢故。開初因圓德四。如文可解

  論。次果圓德至色身圓德。第二開果圓德爲四。謂智.斷.威勢.色身也

  論。智圓德至無功用智。複開果圓德中智圓德爲四。一無師智者。謂成佛時無師故。二一切智者。謂緣共相理至極故。叁一切種智者。知一切種差別法故。四無功用智。一切智及一切種智起時不須加行故

  論。斷圓德至並習斷。開果圓德中第二斷圓德爲四。初斷與二乘同。叁乘無學同斷一切煩惱故。此異菩薩也。二一切定障斷者。簡異菩薩.二乘。無量叁摩地。菩薩.二乘不得故。叁畢竟斷者。顯不退。四並習斷者。明二無知盡

  論。威勢圓德至希奇威勢。開果圓德中第叁威勢圓德爲四。此四明不思議神足四種不同

  論。威勢圓德至必能伏。更開威勢圓德爲四。前四明神變。後四明調物

  論。色身圓德至踰百千日。開果圓德中第四色身圓德爲四

  論。後恩圓德至善趣叁乘。開果圓德中第叁恩圓德爲四。有二種四。一解脫叁惡趣爲叁。解脫生死爲第四。二安置善趣爲一。安置叁乘爲後叁

  論。總說如來圓德如是。結上總說叁德

  論。若別分析至說乃可盡。歎別說多也

  論。如是則顯至如大寶山。總歎佛德

  論。有諸愚夫至不能信重。明愚不信知

  論。諸有智者至徹于骨髓。明智深信

  論。彼由一念至究竟果故。明信利益

  論。如薄伽梵至後必得涅槃。引頌證也

  論。已說如來至共功德。已下一行頌。大文第二明共功德 于中有二。一與聖共。二兼凡共

  論曰至隨其所應。列上共德

  論。謂前叁門至亦共異生。列二種共也。一共聖人。二兼共異生。正理論雲。雖佛身中一切功德行相清淨殊勝自在。與聲聞等功德有殊。然依類同說名爲共(已上論文)

  論。前叁門中且辨無诤。已下明唯共聖人 于中四門。一無诤定。二願智。叁無礙解。四得差別。此一行頌明無诤定

  論曰至生貪嗔等。明聖人起無诤智意。正理論雲。有阿羅漢。憶昔多生受雜類身發自他惑。由斯相續受非愛果。便作是念。有煩惱身。緣之起惑尚招苦果。況離煩惱具勝德身。思已發生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嗔等。此智但以俗智爲性。緣他未來修斷惑故。非無漏智此行相轉。若無诤體是智所攝。如何說習無诤等持。此不相違。一相應品有多功德隨說一故。如一山中有種種物。隨舉一種以標山名。理應無诤是智所攝。護他相續當來惑生。巧便爲先事方成故(已上論文)

  論。此行能息至得無诤名。釋名也。然一切诤總有叁種。蘊.言.煩惱有差別故。蘊诤謂死。言诤謂鬥诤。煩惱謂百八煩惱。由此俗智力。能止息煩惱诤故。得無诤名

  論。此行但以俗智爲性。述非無漏。十六行故

  論。第四靜慮至最爲勝故。述依地也

  論。不動應果至他身煩惱。述性及果 退及有學。尚不自防起煩惱過。況能止息他身煩惱

  論。此唯依止叁州人身。述依身也

  論。緣欲未來至總緣境故。明所遮煩惱唯迷事也

  論。辨無诤已次辨願智。已下半行頌。第二明願智

  論曰至故名願智。釋名。此即願之智。故名爲願智

  論。此智自性至爲所緣故。明與無诤定有同異也

  論。毗婆沙者至如田夫類。明因比智知無色也 言觀彼因行及彼等流者。謂先以余智。審觀彼前因。及彼後等流。有此智生引真願智。或觀欲.色死生時心。比度而知所生.從處。由如田夫見種子時知後苗也。及見苗時知先種子。正理論雲。若爾何故立願智名。有學.異生亦能知故 不爾。所知定.不定故。而聞傳說。諸大聲聞記未來事有定.不定。定者是願智。不定者非願智 一解願智實知未來。謂先起比智觀過.現世。准度未來引願智生方能真見。即由此故能知無色。謂先觀彼因行.等流。有比智生引真願智。或觀欲.色死生時心。比度而知所生.從處。引生願智方能實知 第二解雲 或比智知亦無有失。以證比智所緣必同。若比不知如何能證。是則願智應不可言力能遍緣叁界.叁世。准此緣叁界叁世也

  論。諸有欲起至皆如實知。明願智加行。准此論文。亦是實知非比知也。正理論雲。此願智力能知過去。與宿住智差別雲何。願智通知自相.共相。諸宿住智知共非余。知共相中亦有差別。願智明了。宿住不然。于現所緣對他心智辨差別相。如理應思(述曰。他心知別不知共相。觀知別中。他心明了未及願智) 婆沙一百七十九。問雲何願智知無色界。有說由觀等流.及行差別。如觀行路之人知所從至。有說。若爾願智應是比量智非現量智。應作是說。此願智不觀因知果。不觀果知因。故此智是現量智。非比量智 又婆沙雲。問宿住隨念智與緣過去願智。何別 複次宿住隨念智知有漏五蘊。此願智知有漏.無漏諸蘊。複次宿住隨念智知欲.色界五蘊。此願智知叁界及不系諸蘊。複次宿住隨念智知諸蘊共相。此願智知諸蘊自相.及共相。又雲。他心智與緣現在願智。何別 複次他心智緣一物爲境。此願智緣一物.或多…

《俱舍論疏二十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