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二十叁
論本第二十叁
從此第叁。明四念住。就中分二。一明別相念住。二明總相念住。且初明別相者。論雲。如是已說入修二門。由此二門。心便得定。心得定已。複何有所修。頌曰
依已修成止 爲觀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觀身受心法
自性聞等慧 余相雜所緣
說次第隨生 治倒故唯四
釋曰。依已修成止爲觀修念住者。依前二門。已修成止。梵雲奢摩多。此雲止也 次應爲觀修四念住。觀者。梵雲毗缽舍那。即是慧也。以自相共相觀身受心法者。釋也 或以自相。或以共相。別觀身受心法 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爲自相。大種造色。是身自性。受是受性。心是心性。除此叁外。所余諸法。名法自性 一切有爲。皆非常相(通道谛也)。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唯苦集谛也)。及一切法。空非我性(通四谛及虛空非擇滅也)。此非常等。諸法共有。名爲共相 共相別觀者。謂且觀身與余有爲。同非常相。與余有漏。同是苦相。與一切法。同空非我相。受等亦爾 問如何得知念住成滿。答觀身至一極微一刹那時。名爲身念住滿。觀受心法。至一刹那。名受等滿。以非色故。無一極微 自性聞等慧余相雜所緣者。出體也。念住有叁。一自性念住。以慧爲體。此通叁慧也。慧名念住者。謂由念力。令慧住境。或由慧力。令念住境。故名念住 二相雜念住。謂慧及相應。並俱有四相爲體。互相雜故。名爲相雜 叁所緣念住。謂身。受。心法。爲體。此是念住所緣境故 叁中相雜。能斷煩惱。以攝慧故。自性不能斷惑。以太減故。夫斷煩惱。必須慧解及俱有法。自性唯慧。故太減也。所緣念住。不能斷惑。以太增故。有非俱有故。太增也 所緣念住。複有叁種。一緣自相續身。二緣他相續身。叁緣自他俱相續身。其身受心法。各有叁。緣自他俱相續異故 身受心法。四各有叁。總成十二。說次第隨生者。說四念住次第。隨生先後也。謂身最粗。次受是粗。次心是粗。法最爲細。攝涅槃故 隨境粗者。應先觀故。故身念住。最初生也。又論雲。或諸欲貪。于身處轉。故四念住。觀身在初。然貪于身。由欣樂受。欣樂于受。由心不調。心之不調。由惑未斷。法中攝惑故。法第四也。故觀受等。如是次第。治倒故唯四者。此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治彼常樂我淨四顛倒故。故唯立四 論雲。四中叁種。唯名不雜緣。第四所緣。通雜不雜。若唯觀法。名不雜緣。若于身等。二叁或四。總而觀察。名爲雜緣。解雲。于身等四。或二二合緣。叁叁合緣。或四總緣。雜身等故。名雜緣也
從此第二。明總相緣。論雲。如是熟修雜緣身等。法念住已。複何所修。頌曰
彼居法念住 總觀四所緣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釋曰。言彼居者。彼觀行者。居此總雜法念住也。總觀身等四所緣境。修四行相。謂非常等 前別相位。有雜緣者。或二叁四 今此雜緣。唯總相緣四。與前別故。總相念住。唯是總雜法念住也
從此第四。明煗等四善根。就中有五。一明善根觀行。二諸門分別。叁明善根勝利。四明叁乘轉根。五明修果遠近。且第一明觀行者。論雲。修此觀已。生何善根。頌曰
從此生煗法 具觀四聖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頂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後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頂
上唯觀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釋曰。從此生煗法者。從此總相念住成就已。次生煗法。此法如煗立煗法名。聖道如火。能燒惑薪。聖火前相。故名爲煗 具觀四聖谛修十六行相者。此明煗位也。此煗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四聖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谛。修四行相非常苦空非我 觀集聖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緣 觀滅聖谛。修四行相滅靜妙離 觀道聖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釋此相義後當辨之 次生頂亦然者修煗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爲頂法。亦觀四谛。修十六行相。同前煗位。故言亦然。煗頂二善根。俱名動善。可退動故。動善根中。頂爲最勝。如人頂故。名爲頂法 又忍位。是進煗位。是退此頂。在進退兩際。猶如山頂。故名爲頂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後四者。煗頂二善根。初安足時。皆法念住。後增進時。通四念住。初安足者。謂此煗頂。以十六行相。最初遊踐四聖谛迹。名初安足。即初起也。謂見道中。唯法念住。以煗頂位。順見道故。故初安足。唯法念住。後增進時。稍容預故。故得通修四念住也 次忍唯法念者。從頂善根。有善根生。名爲忍法。忍可四谛。最殊勝故。又無退故。名爲忍法。忍初安足。及後增進。唯法念住。近見道故。故初與後。皆法念住 頌言下中品同頂者。此忍善根。有下中上品。下中二位。同前頂位。具觀四谛。修十六行相也。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刹那者。上品忍位唯觀欲苦。唯以一行一刹那心。名爲上忍也 今略明忍位下中上品者。若下品忍。具觀四谛。修十六行。中品忍位。減緣減行 上下八谛。名之爲緣。所緣境故 上界四谛。有十六行。欲界四谛。有十六行。總計合成叁十二行。名之爲行。能緣行故。應知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謂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後以叁行。觀上界道。減余一行。名一周也 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後以二行。觀上界道。減余二行。第二周也 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一行相。觀上界道。減余叁行。第叁周也 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不觀上界道。名爲減緣。減緣之時。雖亦減行。減緣攝故。不名減行。此第四周也。此第四周。即是一周減緣攝也 如減上界道谛。如此減余七谛行相。亦爾。唯于緣中。不減欲苦。減余七谛。名七周減緣 總而言之。上下八谛。各減叁行。謂欲界苦下。一行相留故。不減。所余七谛。余一行相。與緣同減故。但言叁。叁八二十四。名二十四周減行。理實言之。叁十一周減行。謂余七行。減緣攝故。是故但言二十四也。于減行中。初減一行。名中忍初。如是乃至。減欲界苦下二行相時。但有二行。二刹那心。觀欲界苦名中忍滿 唯有一行一刹那心。觀欲界苦。名爲上忍 就此中忍。未減道時。雖減行相。猶觀道故。故得具修四種谛也。頌言中品忍同頂位觀四谛者。約此說也 至中忍滿。唯觀一谛。不具四也 又于中忍。未減道時。修十六行相。此言修者。但是得修行。雖起一。能起得。修彼未來四谛下十六行相。故言修也。頌言中忍同前頂位修十六行相者。約此中忍未減道說也 若此中忍。減道谛時。但修十二行相。非十六行也。既減彼道。心無欣慕。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由此道理。減滅谛時。但修八行。謂不修彼滅道谛下各四行故 減集谛時。但修四行。謂唯修苦下四種行故 故于中忍。有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 于上忍位。亦修四行。唯起一行一刹那心。以觀苦故 故能起得。修彼苦下四行相也。問于上忍位。減彼叁行。何故修彼所減行耶。答雖減彼行。不減谛故。起欣慕心。故得修彼所減行相。于中忍位。修所減行。准此理說。于叁十二行中。唯留欲界苦下一行者。擬入見道故。須留也。余叁十一。如名次第。從後向前。漸漸除之。緣既從後除之。行亦從後減也 問苦下一行。爲留何行。答入見道人有二行者。一者利根。謂是見行 見行有二。若著我者。留無我行。著我所者。即留空行 二者鈍根 鈍根亦二我慢增者。留無常行。懈怠增者。即留苦行 又依西方德光論師。解減行雲。欲苦四行。從後除之。如留無常。入見道者。先減非我。次減空。後減苦 若留苦行。入見道者。先減非我。次減空。後減無常 若留空行。入見道者。先減非我。次減苦。後減無常 若留非我。入見道者。先減空。次減苦。後減無常。減欲苦谛。四行既然。減余七谛四行亦爾。謂余七谛。各有四行。與此欲苦四行。相屬如名次第。擬宜相當。以說其減。且如無常入見道者。于上界道。先減出。次減行。次減如。後減道。以道屬無常故。後減也。若以苦行。入見道者。于上界道。先減出。次減行。次減道。後減如以如屬苦故後減也。若以空行。入見道者。于上界道。先減出。次減如。次減道。後減行。以行屬空。故行後減也 若以非我。入見道者。于上界道。先減行。次減如。次減道。後減出。以出屬非我故後減也 減余六谛。各四行相。准前說之。爲攝前義。總舉論雲。謂瑜伽師。于色無色。對治道等(等余七谛)一一聖谛行相(叁十二行)所緣(上七谛)漸減漸略(明減義也)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聖谛境。齊此已前。名中忍位。從此位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刹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續故(解雲。唯有一念。故不相續。已上論文。義如前說也)世第一亦然者。從上品忍。無間生世第一法。此世第一。唯緣欲苦。唯有一行一刹那心。同前上忍。故言亦然。此有漏故。名爲世間。于世間中。是最勝故。名爲第一。此世第一。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見道生。故名最勝 皆慧五除得者。出體此煗等四念住性故。皆慧爲體。若並助伴。皆五蘊性(有定共戒。名爲色蘊。余四可知)此煗等四。有能得得。助伴體中得。非煗等四善根體。故言除得。出見道後。有法後得。得此煗等。煗等上得。聖容現行。若此煗等。以得爲體。豈有聖者煗等善根重現前耶。謂煗等四。聖道加行。得聖果已。理不合起故。煗等體非是得也
從此第二。諸門分別。論雲。已辨所生善根體相。今次應辨彼差別義。頌曰
此順決擇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叁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爾
聖由失地舍 異生由命終
初二亦退舍 依本必見谛
舍已得非先 二舍性非得
釋曰。初句標。第二句明修攝。第叁句明依地。第四句明依身。第五第六句明男女得二。第七第八第九句明舍相。第十句明得久近。第十一句明得非先。第十二句明舍體 此順決擇分者。標也。此煗等四。名順決擇分 見修無學…
《俱舍論頌疏二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