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叁 ▪第4页
卷第叁(論本第六第七第八)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亦應常。顯揚十四雲。若過彼量者。過量之處。粗質礙物非極微成。應是常住。此意難言。極微無細分。不可折稱常。所生粗物過量之處。余之細分不可分折。亦應是常。且難初二合所生粗名極微。非難余有分。若轉計言過量之處余之細分一分極微。本無今起者。是即汝計極微爲常。不應道理。許新生故。顯揚雲。若汝計有余極微生。是則極微。應非常住。或諸粗物是細極微性。而得新生。本無今起應一切極微體皆非常。此重難前不過量義。過量義是轉計。不過量是本宗。上來合是第叁段破。有叁轉遮。尋文可解
第四難。顯揚有叁。一如種子辨體生。應是無常。二若如乳即體生極微。應變異。叁如陶師別體生極微。劬勞即此思慮。成唯識難有二。一難極微。二難粗色。極微有叁難。一實。二常。叁能生粗色能生粗色有二難。一不越因量。二是實有。皆廣如彼
第五難。誰複于彼製其功能者。誰于彼極微。製有情功力。不令生之。比量可知 若言不因有情是即無用而外物生者。用謂由也。所用也。于有情無用。不由有情故而外物生。不應道理。量雲。汝等外物應不得生。不由有情故。損于有無因故。如龜毛等
第二結中。有八故字。初叁結破四十常見。後五結破極微是常。初文有四。不結第一。例破易故。余叁次第各配一又字。後結極微五又字亦然 共相故者。結前常義。常與無常是共相故 自相故者。結異不異相。極微自體。相與果。異不異故名自相
第五申正義中。一切時者。于叁世時 一切種子者。于一切有爲差別種類中 自然者。本性 由他者。爲他物壞 無生者。無起作。于此五中。無變無動。乃名爲常。彼前所計。既乖此五。明知無常。不應妄執
第七卷
宿作因中文有五 廣說如經者。謂如經言。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皆由宿作爲因。由勤精進吐舊業故。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于後不複有漏。由無漏故業盡。由業盡故苦盡。由苦盡故得證苦邊。此等並是佛經本文。牒敘彼宗。今此論中合爲八句。而散牒釋。應尋此文以知論意 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謂宿惡業苦行。便吐現新惡業。由不作之害令不起。二業既盡後無有漏。純是善故說後無漏 由業盡故苦盡者謂宿作因所作及現法方便所招苦惱者。今現苦惱皆宿作因。現在作惡不招現苦。由現作惡方便力故。故業便熟。故論言及現法方便。非是現惡別招現苦 無慚外道者。即尼揵陀弗怛羅。成唯識雲。無慚外道離系子也。露形苦行。離諸系縛。外形既爾。表內亦然 若用宿作爲因者汝先所說由勤精進吐舊業故等者。此中意說。一切惡因皆是宿作。何故說言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等。新亦作惡非宿作。量雲。現在惡因于此身有能招苦。惡因攝故。如宿惡因 或複有苦雜因所生等者。因先善業得事王君。邪事爲因而返招苦。二業果熟故名雜因。非是二業共招一果。或複故業應招苦惱。邪事王故。故業便熟名爲雜業 如事于王如是由諸言說商賈等業等者。先造善業應獲富財。诳語謟逗遂獲珍寶。二業俱熟。是名雜因。如是由先獲財善業。今者應熟。假現農業。或假劫盜。或假屠害。便獲富樂。亦名雜業。有雖商賈等。乃至屠害。不獲財富者。先無善福可獲果故。如新所造引余有業者。即是一切順現受業。養父母等。乃至工巧業處現獲珍寶。皆純現業
自在等作中。文亦有四。敘宗中 士夫。即補特伽羅 丈夫。即神我也。能造作故 自在等者。自在即大自在天等。謂唯識所雲。大梵.時.方.本際.自然.虛空.我等 頌中功能無體性者。難彼功能理不成熟。名無體性。顯揚十四更有轉計。恐繁不述 若有用者則于彼用無有自在而于世間有自在者。用謂自在。所須作用。且如人天有妙欲故。可言有用。叁惡趣等。諸無用具。此等現前如何自在。于地獄等不須自在現前故 若無用者。于自在天都無所須。而生世間是則自在。乃有癡狂愚癡之過。故非道理 若唯用大自在爲因等者。大自在天無始已有。出所生法亦無始成故。非自在天能生諸法。如牛兩角俱時出生。一果一因便違正理。故顯揚十四雲。如自在體本來常有。世間亦爾。不應更生。以俱有故。無用新生。若言亦取余爲因者。此因不可得故。現比二量等此因無。如兔角等。故非別有。有時起善。或起不善。有時有樂欲。或時無樂欲。故非自在。顯揚十四縱有因雲。若亦言少待其余因者。此所待因。若無有因。一切世間亦應如是。若有余因。世間亦爾。從余因生。何須自在。彼更有征。恐繁且止
害爲正法中。文有五。第五申正義。余四如前 能祀者。能祭祀殺生人 所害者所用祭祀所害生命 諸助伴者。助祭祀者 若是法自體者離彼殺生不能感得自所愛果等者。殺生咒術。若是正法。應離殺生。此咒應獨能感得可愛果。自既能感。何假殺生。若離殺生自不能感。如何轉彼殺生非法。成于正法。當來感得可愛果生 若能息者無處無時無有一人等者若殺生咒術。能息貪嗔等者。不見十方一切處。亦不見叁世一切時。有其一人息貪嗔等現量既不見。雲何說彼能息除耶。佛法內咒。理能息內貪嗔癡毒 若遍行者自所愛親不先用祀者。此咒若遍殺一切生處。行法爲正法者。汝所愛親。何不先殺用祀天耶。若不遍者。咒能不定。違比量故。或有不遍故 若唯轉因于果無能者。由咒行殺。唯感所殺等罪因。不感罪果。又轉不轉比量相違 若亦轉果應如轉變等者。由行咒殺生。當來能變羊等惡色。令成妙色。亦應現在由咒術力不殺羊命。即令轉得可愛天身。何假殺之。後令羊等舍羊身已。方取天身。比量可知
結中有五故字 因故者。結前法非法後果因故 譬喻故者。結前喻伏毒咒 不決定故者。結遍不遍。余二可知 若業自所不欲者。自不欲樂。唯以他作名爲非法。菩薩若舍妻子。先曉喻後方轉舍之。不得慈善。王舍咒作而不實故。作損他體是不善。若身語業自性無記者。不善思發名爲非法。或談一切自性無記業。非順理故。名爲非法
邊無邊論。文亦有四。皆依靜慮宿住通。後方起此見 若依斷邊際求世邊時等者。此觀壞劫間斷之時。不見後成。便起邊想。非我後生。故非邊見。若見成劫不見壞劫時。起無邊想。若依十方周遍廣求時。于上下處所。見極邊際。起亦有邊想。傍運神通。至一二千界不至叁千。謂至無邊起亦無邊想。由異生類神境智通不越叁千。今言無邊。但傍運至一二千界。非過叁千。亦不得邊。八十七說與此不同。彼雲。若時憶念成劫分位。爾時便生叁種妄想。若一向憶上下邊際。住有邊想。若一向憶傍無邊際。住無邊想。若上下及傍二俱雙憶起。亦有邊亦無邊想。若時憶念壞劫分位。起非有邊非無邊想。諸器世間。無所得故。各舉一執。亦不相違。並是此邊無邊攝
破中非世間住念世間邊不應理者。謂從前壞。更無世間。便言邊者。則汝外道。不住世間。不知今時有世間故。住世間故。住念世間故非道理
不死矯亂中有叁。一敘執。二指經。叁結過。敘執中有叁。初標。次釋不死矯亂義。後敘四計。八十七雲。有二淨天。一不善清淨。唯得淨定。二善清淨。得聖淨定。無亂亦二。一無相無分別。即善清淨天。二有相有分別。即不善清淨天。善清淨天。于自不死中。無亂而轉。是故說名不死無亂。識達事義不矯稱不死。亦實不死故。不善淨天。有依前不死無亂。诘問便托余事。矯亂避之。自亦稱爲不死。天無亂故。今矯上應加不字雲不死不矯亂。今就略言。但雲不死矯亂。皆廣如彼。非但自稱。我所事天名爲不死。順天答問。名爲無亂答。佛法中見聖谛者。不死不矯亂門。故亦名不死不矯亂 增上生道者。人天勝因 決定勝道。涅槃勝因。四谛是此勝因之境。有依此問。便自稱言不死亂者。我之所事不死淨天。教命于我。若有來問。不應正答。答則過生。但應隨問而生異答
敘計有二。初略敘。後重釋。依阿含經。四問答皆別。此皆同。但情有異。一未開悟不能正答。二慢所證。謂爲勝道蔑他不答。叁雖少解由未定知。四性劣鈍不能正答 又複第一怖畏妄語下。重釋前問。與八十七同 怖妄語者。自未開悟。答他稱解。故成妄語。若不稱解。他知我無知 第二于自所證未得無畏等者。彼作是思。我于所證未得無畏。若他诘問。若說爲有。或爲異記。即成妄語。若據實有若許非有。即成邪見。非我淨天。一切隱密皆不可記別。故不分明說有所證 第叁雖悟而未決定。怖邪見妄語。准此應知。上之叁種假事矯亂 第四無知順言而答反問。問者汝何所欲。順言矯亂。此皆散位。非依定心 結中即以谄曲者。曲順彼天。谄相隨答故無因見中。文亦爲四。此見有二。一依靜慮。二依尋伺 依靜慮者。一從無想天沒。來生此間。得宿住通。憶彼出心。不憶前位。不知彼故。便執無因 依尋伺者。如文自說。若念自我。計我先無後歘然生 不應理者。彼執我常言無因起。違世法故。世法無因性非常故
斷見中。文亦有四。即七斷滅論 我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等者。此爲第一死後斷。余六如文 若我死後複有身者應不作業而得果者。彼計今身死滅之時。業隨身滅。後若有身。應不作因而得果起。果若起者。便有不作而得果失 若我體性一切永無是即應無受業果者。不可以未來無故。現在亦無。現在既有。不可我一切永無。故我體性在現在有。在未來世一切永無。是即應無受業異熟。故成斷滅 若言蘊斷滅者。彼許蘊無常故。既許無常。明非斷滅。量雲。未得阿羅漢諸死後蘊皆不斷滅。許無常故。如前生位 若言我斷汝先所說粗色四大等者。既是我斷。先說粗色大造之身。有病癰等。死後斷滅。乃成相違。所說色等蘊非我故。四大等身即是蘊故。無色四處別計涅槃。色界趣同總合爲一。欲人天別複開二。故成七斷。二無因見。及此七斷。更應有多。粗類而論。但分二七。非于余處。無斷無因。此中七斷。及四十常。並是邊見 空見論中。文分爲六。一標外道計。二微。叁敘。四問內道計。五敘。…
《瑜伽師地論略纂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