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六 ▪第2页
卷第六(論本第十叁第十四第十五)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開根境。彼合名緣。阙其八因緣。如六十叁釋 問若許二乘入無余依。雲何不許衆生界減。經說衆生界無增無減故。答如海無邊。除去一滴非爲增減。生死海中此亦如是。又上無依經。衆生界者。謂如來藏性。衆生雖有入無余依。彼如來藏無增無減。故彼經言。阿難是如來界無量無邊。爲煩惱塵之所隱蔽。隨流生死無始輪轉。我以此義名衆生界。若依此義真爲妄性。妄依真立。妄雖起滅。真無增減。又楞伽經說。諸聲聞經于多劫入涅槃界。耽叁昧酒。長時醉臥。後從彼起發大心者。攝大乘說。化作聲聞。非實如此。故無余依身心並滅
聞所成地第十
上之九地。辨叁乘境。自下六地。辨叁乘行。初叁通行。叁乘皆能修叁慧故。後叁別行。應機隨法。成自乘故 又初叁是方便行。後叁根本行 又初叁所學行。後叁所成行。聞謂聞慧。聞緣教故。以此爲因所成諸法。名聞所成。即以彼慧。及相應法。並聞所緣。若文若義。並所得果。爲此地體。前作意中。聞唯緣法者。少緣義故 此地文分爲叁。初結前問後。標起論端。次問列五明處名。後隨別釋
謂若略說于五明處乃至讀誦憶念者。有二釋。此顯于五明教。所生聞慧。一雲。謂以覺慧爲先聽聞。後時意地。領受讀誦及憶念等。方是聞慧。其五識初覺慧並聽聞。及俱意識聽聞讀誦是生得慧。不明了故。二雲覺慧爲先者。是生得慧。若聽。若聞若領受。若讀誦。若憶念俱是聞慧。俱時五識。雖非正聞慧。由從意地方便聞慧。所引發故因聞所成明了心者。亦是聞慧。設雖意地領受讀誦等。不明了者皆生得慧
又于依止名句文身義中無倒解了者。謂于五明處義。覺慧爲先所起聞慧
第叁。別釋五明處中。初辨內明處。文有二。初標四門。後隨別釋。四門者。一事施設者。謂叁藏稱事施設建立。事謂事義。謂經律論義差別故。又是諸所诠義所依之體事。故立事名 二想差別施設者。謂能诠名。由名句文皆以想生故名稱想。又西域呼名多呼爲想。又名等無體。隨聲假立。隨其想解。號爲能诠。故說名等稱之爲想 叁攝聖教義相者。謂諸聖教所诠之義。能攝聖教 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者。謂從二數。佛教所诠事增益。乃至十種佛教所诠事。名佛教所應知處相。第叁以理攝教。第四以教顯理。素怛攬雲契經。毗奈耶雲調伏。摩怛履迦雲本母。集諸經義。論議明之。出生諸經別所诠義故名本母。即舊所雲修多羅毗尼摩得勤伽
想差別中。有四嗢柁南。初嗢柁南。有十二門。第二嗢柁南。有十四門。第叁嗢柁南。有九門。第四嗢柁南。有十門
句謂六內處等者。诠法自性名名。诠法差別稱句。今诠法差別。是故名句。以寬攝狹。名在其中 無量境界。在十方處所叁世時分故。皆言無量
四衆中。唯明男子四衆。無邬波斯迦。又邬波斯迦。素迦所攝。俱從在家中戒爲性故。別離出之
叁十七道品。四沙門果。無诤願智。六神通等。如聲聞地說 大乘五事。四尋思。四如實智。叁性。叁無性。如決擇分釋 四真實。五種大乘。五無量不思議威德勝解等。如菩薩地釋
六內處境界下。十四門法。名聲聞地法。大乘五事下。有十四門功德。是大乘法。補特伽羅空。補特伽羅無我。法空性。法無我。有差別者。空謂所空。自性無我。謂無其用及差別義。又空謂二空理。無我謂所執。或翻此說故二差別
五相大菩提 自性者。顯揚第八雲。謂過二乘所得轉依體 功能者。謂十自在。一壽。二心。叁衆具。四業。五生。六願。七勝解。八神力。九智。十法 方便者。謂四種變化。一現菩薩行變化。化根未熟者。二現如來變化。化根已熟者。叁現攝聲聞變化。四現調伏獨覺變化 轉者有二。一暫時。于諸有情未解脫。成如來教化轉不體息。二究竟。佛難思德。爲諸有情。作利益事。轉不休息 還者。彼論名滅。還涅槃故 此亦有二。一暫時。于已解脫有情。佛暫示現入般涅槃。二究竟。謂煩惱習氣及苦永滅
五種大乘中。顯揚第八雲。種子者。即菩薩地種姓品。趣入者。即發心品。次第者。即住品。正行者。即余諸品。正行果者。即大涅槃建立品。最初發心。謂菩提心。由有種子悲愍有情。是趣入菩提波羅蜜多。是諸地次第。攝衆生事。是大乘正行。自他相續成熟是正行果。二利果滿是佛德故 又最初者。謂種子。發心者。謂趣入。悲愍有情者。謂次第。波羅蜜多攝衆生事者。即正行。自他相續成熟者。謂正行果。此順菩薩地配品釋
此文七識住。如初帙中解第十四自有文
假設施中。初于法假立有情。後依圓成能取所取相上。假立諸法
雲何思擇一行者。對法第十五雲。謂以一法與余法一一互相問。除此法更以第二法與余法互相問。如是一一一切當知 順前句者。謂諸法中。隨取二法。更互相問。依止前法以答所問。以狹問寬。順前句故 順後句者。謂即二法展轉相問。依止後問以答所問。以寬問狹。順後句故。一切狹體必即寬故。自有寬體非是狹故。或于所問應二句答。應叁句答。應四句答。此中從寬以明。唯說四句體有覺狹。或不同故。寬狹義同應述可答。不如理名無事答。亦名遮止答。其二十八對二門。五對叁門等。皆如決擇分六十五六七八等說 四行迹法。謂苦速通等。二文不同。至下當釋
四法迹。謂叁學迹。即無貪無嗔正念正定。叁種系屬。初根互相屬。次識根互相屬。後根境互相屬
十六種攝。如決擇分五十四。及對法第五中說
五相應。亦如對法第五。決擇五十四說
見聞覺知。瑜伽第叁。九十叁。對法第一等。釋見聞覺知義。顯揚第十八說。色界無覺。後起言說。無色都無。謂生彼界故。無彼後言說
六種次第流轉次第者。謂嬰姟等十時流轉次第。或十二因緣次第 成所作次第者。謂出家受具。修七方便。得見道等 宣說次第者。謂四正斷。一刹那中。具其四用。以辨次第。非四現行前後有異。或宣說諸法。標釋次第 生起次第者。謂十時分芽莖等生起次第 現觀次第者。謂真相見道前後。六十叁等現觀前後次第 等至者。謂九次第定 八種所作一滅依止者。能與滅惡爲依止 轉謂與善生爲依止 遍知。謂知善巧。遍知苦集緣生等法。生厭離故 喜樂者。謂喜樂滅道
所緣有四等者。對法第十。一遍滿所緣。有四。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所作成熟所緣。二淨行所緣。有五。謂多貪。多嗔。多癡。憍慢。尋思五種觀行差別。叁善巧所緣。有五。謂蘊。界。處。緣起。處非處。善巧所緣。四淨惑所緣。有叁。謂粗靜等相。真如。四聖谛
四種九種瑜伽。下聲聞地。對法第九等說 方便瑜伽。以作意勝解慧爲性
叁事觀者。有相。謂所緣事 尋思。是能緣事
四行觀。如對法第九。及聲聞地說
六事差別所緣觀。一者苦無常等差別義。在見道前方便 二事者。謂諸事作用。集有生。苦有因等 相者。謂滅谛體相 品者。謂諸法上中下品。或叁乘道谛。有品類故。次上叁種。在見道位 時者。在修道。在見道後時而起故。或觀叁世 道理者。謂在無學道 或事者。蘊界處等。時者。叁世。道理。謂四種道理
五種教授者。一教教授。授與教法 二證教授。授與理法 叁次第教授。授觀行法門 四無倒教授。授前叁種應機無亂 五神變教授。授與神通令化衆生
內明處四種相中。第叁大段。明攝聖教義相中。有十法五對。初能作所作二俱善法。次過患染汙。苦集谛法。叁有障有順。謂煩惱善法。四有真有勝。無爲有爲諸無漏法。五有順有得。謂世間出世間法 應習。謂善法 應斷。謂染汙法 斷已現行。謂無覆無記法
第四大段。明佛教所應知處相中有二。初增十法門。後結之。初即爲十段。初明叁種。一有情即住。有叁。要依有情方有情非情因及果。染與淨。生死涅槃。有爲無爲等增二門所明諸法故 初明叁種。一有情增。二法門。有二十四對 于如來所說所有甚深經者。謂解深密等叁性顯了教 相似甚深空相應經者。謂般若等。與此甚深經相似 緣性者。圓成性 緣起者。依他性 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內正作意外聞他音等者。此內作意。外聞他音。是二因緣。由二法故。令此二因緣。現入現觀。當諸根熟
第十四卷
增叁。有四十五門 言十相者謂壞生命等者。上一壞字。貫通下十。雜穢語名壞 所爲事業者。于正事業。不正而說名绮語故 前之七種作業毀壞者。外彰身語而作業名 其次二種意樂壞者。無貪無嗔。正意樂故 最後一種方便壞者。正見乃是正智因故 言叁根者。謂貪嗔邪見。此說十業。叁爲加行。隨應爲究竟。或此偏明意叁業道
第二門。文分爲二。初明叁法令不護根。後因前辨內法四種欲貪爲因。生死增長。名邪法種 依四處所者。一自身利等四種白法。二怨。叁中。四親 四白品者。謂利譽稱樂。四黑品者。衰毀譏苦。一于己利等。生欲尋思。希獲不失。故于怨中品。生恚尋思。乃至欲令彼命斷故。于親友品。生害尋思。但損惱故 婆須密論第二卷。利衰二種。若依有情。以十七界十一處五蘊爲性。除聲疎不成質故。若于非情。以四界四處一蘊爲體。如前除聲 依鞞婆沙。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爲體。依非情。六界六處爲體。五塵及四相故 依經部師。俱舍論說。衰無別體。失物名衰故。今依能失者。以辨衰體。以十八界爲性。翻此利體。亦十八界 稱譽毀譏。婆須密論。體皆是聲。薩婆多師。說名句文。今合以聲名句文爲體 苦樂二種。體即是受。如佛地論。雖辨其相而不出體
煩惱趣者。能趣果故。即是叁求。欲有邪梵行。求之所因起
叁種無明中。皆言前際者。發業無明名爲前際。而觸受俱能起愛取。潤生無明名爲後際
又有叁相能攝一切色法自相等者。此有二釋。一雲此叁種色。總攝一切色盡 一有見有對。謂顯形表是。此中表名作用者。作表示用故 二無見有對色。謂五根余四塵色
論雲于自處所障礙余色等下。是總結上二色言。當知一切總有十色 叁無見無對色。故雲及定地色。今明叁色屬自身者。故唯說彼…
《瑜伽師地論略纂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