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略纂》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9卷43页码:P0001
唐 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六 ▪第2页

  卷第六(论本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开根境。彼合名缘。阙其八因缘。如六十三释 问若许二乘入无余依。云何不许众生界减。经说众生界无增无减故。答如海无边。除去一滴非为增减。生死海中此亦如是。又上无依经。众生界者。谓如来藏性。众生虽有入无余依。彼如来藏无增无减。故彼经言。阿难是如来界无量无边。为烦恼尘之所隐蔽。随流生死无始轮转。我以此义名众生界。若依此义真为妄性。妄依真立。妄虽起灭。真无增减。又楞伽经说。诸声闻经于多劫入涅槃界。耽三昧酒。长时醉卧。后从彼起发大心者。摄大乘说。化作声闻。非实如此。故无余依身心并灭

  闻所成地第十

  上之九地。辨三乘境。自下六地。辨三乘行。初三通行。三乘皆能修三慧故。后三别行。应机随法。成自乘故 又初三是方便行。后三根本行 又初三所学行。后三所成行。闻谓闻慧。闻缘教故。以此为因所成诸法。名闻所成。即以彼慧。及相应法。并闻所缘。若文若义。并所得果。为此地体。前作意中。闻唯缘法者。少缘义故 此地文分为三。初结前问后。标起论端。次问列五明处名。后随别释

  谓若略说于五明处乃至读诵忆念者。有二释。此显于五明教。所生闻慧。一云。谓以觉慧为先听闻。后时意地。领受读诵及忆念等。方是闻慧。其五识初觉慧并听闻。及俱意识听闻读诵是生得慧。不明了故。二云觉慧为先者。是生得慧。若听。若闻若领受。若读诵。若忆念俱是闻慧。俱时五识。虽非正闻慧。由从意地方便闻慧。所引发故因闻所成明了心者。亦是闻慧。设虽意地领受读诵等。不明了者皆生得慧

  又于依止名句文身义中无倒解了者。谓于五明处义。觉慧为先所起闻慧

  第三。别释五明处中。初辨内明处。文有二。初标四门。后随别释。四门者。一事施设者。谓三藏称事施设建立。事谓事义。谓经律论义差别故。又是诸所诠义所依之体事。故立事名 二想差别施设者。谓能诠名。由名句文皆以想生故名称想。又西域呼名多呼为想。又名等无体。随声假立。随其想解。号为能诠。故说名等称之为想 三摄圣教义相者。谓诸圣教所诠之义。能摄圣教 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者。谓从二数。佛教所诠事增益。乃至十种佛教所诠事。名佛教所应知处相。第三以理摄教。第四以教显理。素怛揽云契经。毗奈耶云调伏。摩怛履迦云本母。集诸经义。论议明之。出生诸经别所诠义故名本母。即旧所云修多罗毗尼摩得勤伽

  想差别中。有四嗢柁南。初嗢柁南。有十二门。第二嗢柁南。有十四门。第三嗢柁南。有九门。第四嗢柁南。有十门

  句谓六内处等者。诠法自性名名。诠法差别称句。今诠法差别。是故名句。以宽摄狭。名在其中 无量境界。在十方处所三世时分故。皆言无量

  四众中。唯明男子四众。无邬波斯迦。又邬波斯迦。素迦所摄。俱从在家中戒为性故。别离出之

  三十七道品。四沙门果。无诤愿智。六神通等。如声闻地说 大乘五事。四寻思。四如实智。三性。三无性。如决择分释 四真实。五种大乘。五无量不思议威德胜解等。如菩萨地释

  六内处境界下。十四门法。名声闻地法。大乘五事下。有十四门功德。是大乘法。补特伽罗空。补特伽罗无我。法空性。法无我。有差别者。空谓所空。自性无我。谓无其用及差别义。又空谓二空理。无我谓所执。或翻此说故二差别

  五相大菩提 自性者。显扬第八云。谓过二乘所得转依体 功能者。谓十自在。一寿。二心。三众具。四业。五生。六愿。七胜解。八神力。九智。十法 方便者。谓四种变化。一现菩萨行变化。化根未熟者。二现如来变化。化根已熟者。三现摄声闻变化。四现调伏独觉变化 转者有二。一暂时。于诸有情未解脱。成如来教化转不体息。二究竟。佛难思德。为诸有情。作利益事。转不休息 还者。彼论名灭。还涅槃故 此亦有二。一暂时。于已解脱有情。佛暂示现入般涅槃。二究竟。谓烦恼习气及苦永灭

  五种大乘中。显扬第八云。种子者。即菩萨地种姓品。趣入者。即发心品。次第者。即住品。正行者。即余诸品。正行果者。即大涅槃建立品。最初发心。谓菩提心。由有种子悲愍有情。是趣入菩提波罗蜜多。是诸地次第。摄众生事。是大乘正行。自他相续成熟是正行果。二利果满是佛德故 又最初者。谓种子。发心者。谓趣入。悲愍有情者。谓次第。波罗蜜多摄众生事者。即正行。自他相续成熟者。谓正行果。此顺菩萨地配品释

  此文七识住。如初帙中解第十四自有文

  假设施中。初于法假立有情。后依圆成能取所取相上。假立诸法

  云何思择一行者。对法第十五云。谓以一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除此法更以第二法与余法互相问。如是一一一切当知 顺前句者。谓诸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问。依止前法以答所问。以狭问宽。顺前句故 顺后句者。谓即二法展转相问。依止后问以答所问。以宽问狭。顺后句故。一切狭体必即宽故。自有宽体非是狭故。或于所问应二句答。应三句答。应四句答。此中从宽以明。唯说四句体有觉狭。或不同故。宽狭义同应述可答。不如理名无事答。亦名遮止答。其二十八对二门。五对三门等。皆如决择分六十五六七八等说 四行迹法。谓苦速通等。二文不同。至下当释

  四法迹。谓三学迹。即无贪无嗔正念正定。三种系属。初根互相属。次识根互相属。后根境互相属

  十六种摄。如决择分五十四。及对法第五中说

  五相应。亦如对法第五。决择五十四说

  见闻觉知。瑜伽第三。九十三。对法第一等。释见闻觉知义。显扬第十八说。色界无觉。后起言说。无色都无。谓生彼界故。无彼后言说

  六种次第流转次第者。谓婴姟等十时流转次第。或十二因缘次第 成所作次第者。谓出家受具。修七方便。得见道等 宣说次第者。谓四正断。一刹那中。具其四用。以辨次第。非四现行前后有异。或宣说诸法。标释次第 生起次第者。谓十时分芽茎等生起次第 现观次第者。谓真相见道前后。六十三等现观前后次第 等至者。谓九次第定 八种所作一灭依止者。能与灭恶为依止 转谓与善生为依止 遍知。谓知善巧。遍知苦集缘生等法。生厌离故 喜乐者。谓喜乐灭道

  所缘有四等者。对法第十。一遍满所缘。有四。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所作成熟所缘。二净行所缘。有五。谓多贪。多嗔。多痴。憍慢。寻思五种观行差别。三善巧所缘。有五。谓蕴。界。处。缘起。处非处。善巧所缘。四净惑所缘。有三。谓粗静等相。真如。四圣谛

  四种九种瑜伽。下声闻地。对法第九等说 方便瑜伽。以作意胜解慧为性

  三事观者。有相。谓所缘事 寻思。是能缘事

  四行观。如对法第九。及声闻地说

  六事差别所缘观。一者苦无常等差别义。在见道前方便 二事者。谓诸事作用。集有生。苦有因等 相者。谓灭谛体相 品者。谓诸法上中下品。或三乘道谛。有品类故。次上三种。在见道位 时者。在修道。在见道后时而起故。或观三世 道理者。谓在无学道 或事者。蕴界处等。时者。三世。道理。谓四种道理

  五种教授者。一教教授。授与教法 二证教授。授与理法 三次第教授。授观行法门 四无倒教授。授前三种应机无乱 五神变教授。授与神通令化众生

  内明处四种相中。第三大段。明摄圣教义相中。有十法五对。初能作所作二俱善法。次过患染污。苦集谛法。三有障有顺。谓烦恼善法。四有真有胜。无为有为诸无漏法。五有顺有得。谓世间出世间法 应习。谓善法 应断。谓染污法 断已现行。谓无覆无记法

  第四大段。明佛教所应知处相中有二。初增十法门。后结之。初即为十段。初明三种。一有情即住。有三。要依有情方有情非情因及果。染与净。生死涅槃。有为无为等增二门所明诸法故 初明三种。一有情增。二法门。有二十四对 于如来所说所有甚深经者。谓解深密等三性显了教 相似甚深空相应经者。谓般若等。与此甚深经相似 缘性者。圆成性 缘起者。依他性 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内正作意外闻他音等者。此内作意。外闻他音。是二因缘。由二法故。令此二因缘。现入现观。当诸根熟

  第十四卷

  增三。有四十五门 言十相者谓坏生命等者。上一坏字。贯通下十。杂秽语名坏 所为事业者。于正事业。不正而说名绮语故 前之七种作业毁坏者。外彰身语而作业名 其次二种意乐坏者。无贪无嗔。正意乐故 最后一种方便坏者。正见乃是正智因故 言三根者。谓贪嗔邪见。此说十业。三为加行。随应为究竟。或此偏明意三业道

  第二门。文分为二。初明三法令不护根。后因前辨内法四种欲贪为因。生死增长。名邪法种 依四处所者。一自身利等四种白法。二怨。三中。四亲 四白品者。谓利誉称乐。四黑品者。衰毁讥苦。一于己利等。生欲寻思。希获不失。故于怨中品。生恚寻思。乃至欲令彼命断故。于亲友品。生害寻思。但损恼故 婆须密论第二卷。利衰二种。若依有情。以十七界十一处五蕴为性。除声疎不成质故。若于非情。以四界四处一蕴为体。如前除声 依鞞婆沙。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为体。依非情。六界六处为体。五尘及四相故 依经部师。俱舍论说。衰无别体。失物名衰故。今依能失者。以辨衰体。以十八界为性。翻此利体。亦十八界 称誉毁讥。婆须密论。体皆是声。萨婆多师。说名句文。今合以声名句文为体 苦乐二种。体即是受。如佛地论。虽辨其相而不出体

  烦恼趣者。能趣果故。即是三求。欲有邪梵行。求之所因起

  三种无明中。皆言前际者。发业无明名为前际。而触受俱能起爱取。润生无明名为后际

  又有三相能摄一切色法自相等者。此有二释。一云此三种色。总摄一切色尽 一有见有对。谓显形表是。此中表名作用者。作表示用故 二无见有对色。谓五根余四尘色

  论云于自处所障碍余色等下。是总结上二色言。当知一切总有十色 三无见无对色。故云及定地色。今明三色属自身者。故唯说彼…

《瑜伽师地论略纂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