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略纂》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9卷43页码:P0001
唐 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六 ▪第3页

  卷第六(论本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 修方便者所有诸色。即是内化心境。亦是未满化心果。若正通果所变化色。亦属他人。故此不说。又若得净定。是通果色 修方便者。是彼因色。彼通果色。即内化心境。彼方便色。即未满化心果。境是心果故。二云。三相者。唯色处中显形表三。最胜偏说 于自处所障碍余色等者。乘前彼明十一种色

  三欲中 多用功力依缘诸欲谓现前住所有诸欲者。下四欲天。欲多依现前。诸欲生起。用功念想方从彼生。或复由业异熟。用功方治成熟故

  三眼者。色为二。非色为一。法眼亦入慧中。同非色故。此明三乘因果同有。不说佛眼。庄严经说有十眼。如法华经方便品疏

  又三种心一境性能令证得如实智见者。如其次第。即初习业。已习行。已超度。三种作意相应定 又初是闻思慧。第二修慧。世间三慧相应定也。第三超度者。无分别智相应定也。又闻思修相应等持。能生无漏真智见故。行谓能缘。相谓境体。行所行相故名行相。此通无漏等持义释。无分别智无行相故。或行解相状故名行相。此依有漏三慧位定释

  不净生处超越因故者。三恶趣八无暇。名不净生处。身语意三净业。名超彼因

  三牟尼业者。即三善业

  谓由他所诽毁乃至所起惭愧及爱敬者。于他所诽毁生愧。顾他羞耻故。于自所诽毁生惭。顾他羞耻故。退失大利。深识因缘倍生惭信名为爱敬。即于三宝无爱敬故。名失大利。或于三处各能起三。不须别配

  三种最胜无上者。一智无上。谓三智中无我智。为根本。初二智为方便。由此三入谛观故偏说。二行无上。谓四行迹。三解脱无上。谓不动。心解脱。于世间出世间解脱。有学无学解脱。时解脱。其不动。心解脱。最无上故

  增四门中。有四十六门。亦有相违。为一门故

  念住者。体即是慧。由相应念。慧方住境故

  四种缚者。拘碍其心故名为缚。非必要是烦恼缚性。由心依执。身为自体。身便缚心。由心俱受。深领所缘。便缚俱心。由心了别色等为境界。所了别境。乃拘于心。即由如别身等。三法相应烦恼俱。染恼心故。名为缚。观四为境。深生厌患。立四念住。所依内身。缚能依心。能缘俱受。五分位别。常与心俱。所了境界。缚能了心。及诸烦恼杂染。俱心故立四缚

  又有四种欲勤为先乃至能得善法及能增长者。即四正断 现行诸不善法者。是律仪断 及断彼系者。谓断断。未生恶法名彼系故 能得善法。谓修习断 及能增长。谓防护断

  又有四种心定心住者。简别散地名心定。内住一境名心住

  四种想为先戏论缚者。依七有想故。除有顶舍无量

  唯言除欲贪者。同大智度论如第十二卷会

  通有漏无漏他心差别智者。有漏他心智。不知无漏心。亦不知彼能缘自证分等。不知彼能知智。谓自心不自见故。无漏他心智。能知有漏无漏心。亦知能知智。佛智后三分通能知自故。然未必作道四行。亦未必通余人

  又有四法能尽上漏等者。有三说。一云即四法迹。于七方便见道修道无学道中。能尽上漏。为足迹故。二云四迹者。一得有漏慧。即七方便。二见道位。已缺诸烦恼及业果事。三修道位。无余永断诸烦恼事。四无学道。无余永断诸烦恼事。如所得道。转更修习诸烦恼事。通上三处除有漏慧。三云。一有漏慧。是加行道。二缺诸烦恼。无间道。三缺诸事。解脱道。除诸粗重及果法故。四为无余断诸烦恼事故。如先所得转更修习。是胜进道

  又有四护。一命护者。不惜身命。护持正法。或护他命根。而不损坏。或护自正命。不起恶业 二力护者。谓护智慧。摧众魔怨。或护身力。为利益他。或护五力。摧怨不屈 心烦恼护者。护诸烦恼。不染污心。为护正法。起诸烦恼。驱遣恶人坏正法者 正方便护者。善巧方便习行正法

  又有四种能得正见乃至专注一缘者。于境不顺。不贪也。于境不违。不嗔也。正知而行。不痴也。此之三种行。缘诸境行正行时清净。专注一缘。正念也。后一种。住时清净也

  又由四行能证明及解脱者。一念。二眼。三慧。四身。宿命明。天眼明。及二解脱。漏尽。如次能证身。即五蕴四蕴之身

  四者轻等动性者。谓风能造与所造。轻相似故名轻等。由风性动故。名轻等动性。又有诸部。立作意数。以为动性。今言与轻相似。风性能动。非作意也

  四法能住有情。谓四食

  四法为识足迹。谓四识住 见已趣向。五根色 取为所缘。六境色 所依境界俱有。如次配根五尘法处

  四问记论者。谓一向记等四论。人四记者。于法实相。如问如来法身。是真觉性等。应一向记言尔。显了问人果胜劣。应分别记。望天为劣。望余为胜。隐密非显了问义。亦非一向门。问人胜劣。应诘问记。汝何所方。如是展转。观彼曲意。返诘无穷。问实有情作者受者。应舍置记 法四记者。于法实相。问真如常耶。应一向记。问诸有情身中业果。其异熟当定生耶。润惑尽者。异熟不生。润惑未尽者。异熟当生。观其谄意问请说法。但应返问。不应开释。问蕴实法当为有无耶。应舍置记。记谓记别。记别解脱故

  四种摄众方便者。即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次配之

  四死。如前第五卷解

  复有四清净道。一非功用根圆满等者。此即四行迹。谓苦迟通。苦速通。乐迟通。乐速通。如次配之。钝根名迟。利根名速。未至及无色地名苦。定慧一偏故。根本静虑名乐。双道转故。虽未至地名有喜乐。未圆满故。但名为苦 功用根者。谓练根也。然菩萨地。依凡圣差别。与此不同。及至声闻地当辨

  一乐而非利益等者。生死饶益名乐。出世饶益名利等。义差别准知

  谓国王及祠祀王马祠祀者。其诸国王。恒怀忧惧。讨怨敌等。能令自他俱任苦故。其祠祀主。虽极自在。自杀马等。以为祠祀。能令自他俱苦非福

  四种语失者。谓虚诳。离间。粗恶。杂秽

  增五门中。有二十四门 五种失利养因行等者。即成实论所说五悭 若于是处受用利养。即是处悭 若从彼得者。即是家悭。亦名施主悭 若所得物者即施物悭若所为得者。即称赞悭 若如是得者。谓法悭 住处悭者。独我住此。不用余人。设有余人。我恒为主 家悭者。独我有此家。不用余人入。设有余人来。于中我最胜 施物悭者。我独取此物。不用与余人。设与余。我独多胜 称赞悭者。独称赞我。勿赞余人。设赞余人勿令胜我 法悭者。独我能知诸经教义。勿令余知。设有能知皆疎于我

  又有五法令修行者先毁净戒等者。即是五盖。初二毁净戒。后三毁名闻。亏止观不能领受。是惛眠盖。忘失是掉悔盖。不定是疑盖

  依见道下分说三结者。不越恶道故边见随身见。见取随戒取。邪见随疑生故。说根本三。即摄末六 痴相通三界。嗔贪增在欲。唯说贪恚。即摄愚痴。不越下界故。故但说五为下分结 又由身见不趣解脱。由戒禁取。迷正趣邪路。由疑疑于正道故。于解脱障。唯说初三为恶趣因

  五上分结中。无差别结者。依界辨结。不依人故。名无差别。余之三种。依人辨结。名有差别。其静虑者。即是人故。因爱掉生。因我慢余慢生。因疑无明增。名有差别结。由无差别结。取上分生。由有差别结。不舍上分 生得静虑者。为三恼故。有差别皆修所断。故除见取。无疑说痴。阿罗汉断故

  五种不信敬等者。一于大师。二于戒。三于心。四于慧。五于三同梵行。无有信敬

  五种邪行者。一于怨起嗔。二于亲破坏。三者常欲令生忧苦。作不饶益事。四坏自尸罗。五行三恶行 此中三种等流过患者。以嗔怨故。多诸怨敌。以坏亲故。亲友乖离。以作不益事令生苦故。种种忧苦。恒现在前。此三后世等流果 一种现法等流过患者。坏自戒故。临终多悔 一种后法异熟过患者。行三恶行故。后堕恶趣

  时节愚者。愚于时节。刹那生灭无常 计常分位愚者。愚三受分位。于苦计乐 自性愚者。愚五蕴性。无我计我 第四规利养 第五求活命。名五所治法

  二胜行者者。一定胜行。二智胜行。定胜行有四。一因闻依谛圣言论故。正解法义。二因广大言音。读诵经典。三因为他开阐妙义。四在空闲处。审谛思惟。此后三种。例同于初。故言如于因听闻因广大音等。正解法义。当知亦尔 智胜行者。思惟对除上品贪欲。是为第五

  五种修观行者。等信菩提涅槃。为二意乐。无间殷重。修习正智。为第三。即闻思慧也。无间殷重。修奢摩他。为第四。无间殷重。修毗钵舍那。为第五。即修慧也。后三名方便具足

  二于初静虑初受生已得般涅槃者。对法论说。生色界已圣道现前。此依先未离色界欲者说。非定唯尔。声闻地中。常广分别 问对法等说。中般有三类。随彼得果已便般无余。何故余四不还。得有余已。非即入无余。中般三类。何故随彼三类。得五有余已。便即入无余。答由余四般。生起结二俱未尽。生有时长。其势强故。初得有余已。非即入无余。中般不还。生结已尽。起结虽在。其势微弱。况中有生。其势但七日故。彼羸劣。得有余已便入无余依。涅槃经第三十六云。中般阿那含。有四种心。一者非学非无学。二者学。三者无学。四非学非无学。入于涅槃。第一者。初受生等有漏心。第二者。金刚定前诸无漏心。第三者。解脱道后诸无漏心。此前三种。摄一切尽。无学身中入无余依。随顺说一切有部。以无覆无记异熟威仪。入于无余。故此第四。独言非学非无学入于涅槃 又真实理门。末后一刹那。亦唯第八识无覆无记。入无余依。故此第四。独说入于涅槃。余三不说入于涅槃 又彼经复云。四种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者。以无学心入有余依。以第四心入无余依。前二非故 又此论下。说欲入无余依。要先入无相定。即此无学心第六意识也。其非学非无学。即第八识也。若入灭定方入涅槃。唯有此故

  五种修观行者。欲恚害染净。为三。色无色等至。为第四。涅槃相。为第五也

  增六门中。合有十六门 谓依六相宣说八种有情事差别等者。谓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名为八事 我所…

《瑜伽师地论略纂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