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略纂》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9卷43頁碼:P0001
唐 窺基撰

  《瑜伽師地論略纂》六 ▪第3页

  卷第六(論本第十叁第十四第十五)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 修方便者所有諸色。即是內化心境。亦是未滿化心果。若正通果所變化色。亦屬他人。故此不說。又若得淨定。是通果色 修方便者。是彼因色。彼通果色。即內化心境。彼方便色。即未滿化心果。境是心果故。二雲。叁相者。唯色處中顯形表叁。最勝偏說 于自處所障礙余色等者。乘前彼明十一種色

  叁欲中 多用功力依緣諸欲謂現前住所有諸欲者。下四欲天。欲多依現前。諸欲生起。用功念想方從彼生。或複由業異熟。用功方治成熟故

  叁眼者。色爲二。非色爲一。法眼亦入慧中。同非色故。此明叁乘因果同有。不說佛眼。莊嚴經說有十眼。如法華經方便品疏

  又叁種心一境性能令證得如實智見者。如其次第。即初習業。已習行。已超度。叁種作意相應定 又初是聞思慧。第二修慧。世間叁慧相應定也。第叁超度者。無分別智相應定也。又聞思修相應等持。能生無漏真智見故。行謂能緣。相謂境體。行所行相故名行相。此通無漏等持義釋。無分別智無行相故。或行解相狀故名行相。此依有漏叁慧位定釋

  不淨生處超越因故者。叁惡趣八無暇。名不淨生處。身語意叁淨業。名超彼因

  叁牟尼業者。即叁善業

  謂由他所誹毀乃至所起慚愧及愛敬者。于他所誹毀生愧。顧他羞恥故。于自所誹毀生慚。顧他羞恥故。退失大利。深識因緣倍生慚信名爲愛敬。即于叁寶無愛敬故。名失大利。或于叁處各能起叁。不須別配

  叁種最勝無上者。一智無上。謂叁智中無我智。爲根本。初二智爲方便。由此叁入谛觀故偏說。二行無上。謂四行迹。叁解脫無上。謂不動。心解脫。于世間出世間解脫。有學無學解脫。時解脫。其不動。心解脫。最無上故

  增四門中。有四十六門。亦有相違。爲一門故

  念住者。體即是慧。由相應念。慧方住境故

  四種縛者。拘礙其心故名爲縛。非必要是煩惱縛性。由心依執。身爲自體。身便縛心。由心俱受。深領所緣。便縛俱心。由心了別色等爲境界。所了別境。乃拘于心。即由如別身等。叁法相應煩惱俱。染惱心故。名爲縛。觀四爲境。深生厭患。立四念住。所依內身。縛能依心。能緣俱受。五分位別。常與心俱。所了境界。縛能了心。及諸煩惱雜染。俱心故立四縛

  又有四種欲勤爲先乃至能得善法及能增長者。即四正斷 現行諸不善法者。是律儀斷 及斷彼系者。謂斷斷。未生惡法名彼系故 能得善法。謂修習斷 及能增長。謂防護斷

  又有四種心定心住者。簡別散地名心定。內住一境名心住

  四種想爲先戲論縛者。依七有想故。除有頂舍無量

  唯言除欲貪者。同大智度論如第十二卷會

  通有漏無漏他心差別智者。有漏他心智。不知無漏心。亦不知彼能緣自證分等。不知彼能知智。謂自心不自見故。無漏他心智。能知有漏無漏心。亦知能知智。佛智後叁分通能知自故。然未必作道四行。亦未必通余人

  又有四法能盡上漏等者。有叁說。一雲即四法迹。于七方便見道修道無學道中。能盡上漏。爲足迹故。二雲四迹者。一得有漏慧。即七方便。二見道位。已缺諸煩惱及業果事。叁修道位。無余永斷諸煩惱事。四無學道。無余永斷諸煩惱事。如所得道。轉更修習諸煩惱事。通上叁處除有漏慧。叁雲。一有漏慧。是加行道。二缺諸煩惱。無間道。叁缺諸事。解脫道。除諸粗重及果法故。四爲無余斷諸煩惱事故。如先所得轉更修習。是勝進道

  又有四護。一命護者。不惜身命。護持正法。或護他命根。而不損壞。或護自正命。不起惡業 二力護者。謂護智慧。摧衆魔怨。或護身力。爲利益他。或護五力。摧怨不屈 心煩惱護者。護諸煩惱。不染汙心。爲護正法。起諸煩惱。驅遣惡人壞正法者 正方便護者。善巧方便習行正法

  又有四種能得正見乃至專注一緣者。于境不順。不貪也。于境不違。不嗔也。正知而行。不癡也。此之叁種行。緣諸境行正行時清淨。專注一緣。正念也。後一種。住時清淨也

  又由四行能證明及解脫者。一念。二眼。叁慧。四身。宿命明。天眼明。及二解脫。漏盡。如次能證身。即五蘊四蘊之身

  四者輕等動性者。謂風能造與所造。輕相似故名輕等。由風性動故。名輕等動性。又有諸部。立作意數。以爲動性。今言與輕相似。風性能動。非作意也

  四法能住有情。謂四食

  四法爲識足迹。謂四識住 見已趣向。五根色 取爲所緣。六境色 所依境界俱有。如次配根五塵法處

  四問記論者。謂一向記等四論。人四記者。于法實相。如問如來法身。是真覺性等。應一向記言爾。顯了問人果勝劣。應分別記。望天爲劣。望余爲勝。隱密非顯了問義。亦非一向門。問人勝劣。應诘問記。汝何所方。如是展轉。觀彼曲意。返诘無窮。問實有情作者受者。應舍置記 法四記者。于法實相。問真如常耶。應一向記。問諸有情身中業果。其異熟當定生耶。潤惑盡者。異熟不生。潤惑未盡者。異熟當生。觀其谄意問請說法。但應返問。不應開釋。問蘊實法當爲有無耶。應舍置記。記謂記別。記別解脫故

  四種攝衆方便者。即四攝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次配之

  四死。如前第五卷解

  複有四清淨道。一非功用根圓滿等者。此即四行迹。謂苦遲通。苦速通。樂遲通。樂速通。如次配之。鈍根名遲。利根名速。未至及無色地名苦。定慧一偏故。根本靜慮名樂。雙道轉故。雖未至地名有喜樂。未圓滿故。但名爲苦 功用根者。謂練根也。然菩薩地。依凡聖差別。與此不同。及至聲聞地當辨

  一樂而非利益等者。生死饒益名樂。出世饒益名利等。義差別准知

  謂國王及祠祀王馬祠祀者。其諸國王。恒懷憂懼。討怨敵等。能令自他俱任苦故。其祠祀主。雖極自在。自殺馬等。以爲祠祀。能令自他俱苦非福

  四種語失者。謂虛诳。離間。粗惡。雜穢

  增五門中。有二十四門 五種失利養因行等者。即成實論所說五悭 若于是處受用利養。即是處悭 若從彼得者。即是家悭。亦名施主悭 若所得物者即施物悭若所爲得者。即稱贊悭 若如是得者。謂法悭 住處悭者。獨我住此。不用余人。設有余人。我恒爲主 家悭者。獨我有此家。不用余人入。設有余人來。于中我最勝 施物悭者。我獨取此物。不用與余人。設與余。我獨多勝 稱贊悭者。獨稱贊我。勿贊余人。設贊余人勿令勝我 法悭者。獨我能知諸經教義。勿令余知。設有能知皆疎于我

  又有五法令修行者先毀淨戒等者。即是五蓋。初二毀淨戒。後叁毀名聞。虧止觀不能領受。是惛眠蓋。忘失是掉悔蓋。不定是疑蓋

  依見道下分說叁結者。不越惡道故邊見隨身見。見取隨戒取。邪見隨疑生故。說根本叁。即攝末六 癡相通叁界。嗔貪增在欲。唯說貪恚。即攝愚癡。不越下界故。故但說五爲下分結 又由身見不趣解脫。由戒禁取。迷正趣邪路。由疑疑于正道故。于解脫障。唯說初叁爲惡趣因

  五上分結中。無差別結者。依界辨結。不依人故。名無差別。余之叁種。依人辨結。名有差別。其靜慮者。即是人故。因愛掉生。因我慢余慢生。因疑無明增。名有差別結。由無差別結。取上分生。由有差別結。不舍上分 生得靜慮者。爲叁惱故。有差別皆修所斷。故除見取。無疑說癡。阿羅漢斷故

  五種不信敬等者。一于大師。二于戒。叁于心。四于慧。五于叁同梵行。無有信敬

  五種邪行者。一于怨起嗔。二于親破壞。叁者常欲令生憂苦。作不饒益事。四壞自屍羅。五行叁惡行 此中叁種等流過患者。以嗔怨故。多諸怨敵。以壞親故。親友乖離。以作不益事令生苦故。種種憂苦。恒現在前。此叁後世等流果 一種現法等流過患者。壞自戒故。臨終多悔 一種後法異熟過患者。行叁惡行故。後墮惡趣

  時節愚者。愚于時節。刹那生滅無常 計常分位愚者。愚叁受分位。于苦計樂 自性愚者。愚五蘊性。無我計我 第四規利養 第五求活命。名五所治法

  二勝行者者。一定勝行。二智勝行。定勝行有四。一因聞依谛聖言論故。正解法義。二因廣大言音。讀誦經典。叁因爲他開闡妙義。四在空閑處。審谛思惟。此後叁種。例同于初。故言如于因聽聞因廣大音等。正解法義。當知亦爾 智勝行者。思惟對除上品貪欲。是爲第五

  五種修觀行者。等信菩提涅槃。爲二意樂。無間殷重。修習正智。爲第叁。即聞思慧也。無間殷重。修奢摩他。爲第四。無間殷重。修毗缽舍那。爲第五。即修慧也。後叁名方便具足

  二于初靜慮初受生已得般涅槃者。對法論說。生色界已聖道現前。此依先未離色界欲者說。非定唯爾。聲聞地中。常廣分別 問對法等說。中般有叁類。隨彼得果已便般無余。何故余四不還。得有余已。非即入無余。中般叁類。何故隨彼叁類。得五有余已。便即入無余。答由余四般。生起結二俱未盡。生有時長。其勢強故。初得有余已。非即入無余。中般不還。生結已盡。起結雖在。其勢微弱。況中有生。其勢但七日故。彼羸劣。得有余已便入無余依。涅槃經第叁十六雲。中般阿那含。有四種心。一者非學非無學。二者學。叁者無學。四非學非無學。入于涅槃。第一者。初受生等有漏心。第二者。金剛定前諸無漏心。第叁者。解脫道後諸無漏心。此前叁種。攝一切盡。無學身中入無余依。隨順說一切有部。以無覆無記異熟威儀。入于無余。故此第四。獨言非學非無學入于涅槃 又真實理門。末後一刹那。亦唯第八識無覆無記。入無余依。故此第四。獨說入于涅槃。余叁不說入于涅槃 又彼經複雲。四種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者。以無學心入有余依。以第四心入無余依。前二非故 又此論下。說欲入無余依。要先入無相定。即此無學心第六意識也。其非學非無學。即第八識也。若入滅定方入涅槃。唯有此故

  五種修觀行者。欲恚害染淨。爲叁。色無色等至。爲第四。涅槃相。爲第五也

  增六門中。合有十六門 謂依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等者。謂六根。六境。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名爲八事 我所…

《瑜伽師地論略纂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