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六 ▪第4页
卷第六(論本第十叁第十四第十五)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依事差別。六根也 境界事差別。六境也。自性事差別。六識也。執識爲我自性故 受用因事差別。六觸也。是受因故 受用事差別。六受也 隨說事差別。六想也。言說因故 作用事差別。是六思身也 希望事差別。六愛身也。亦名六欲。以欲而爲自性
于如是等事差別等下。明依六相宣說八事 我依眼等。是初相 我于色等境。是第二相。其計識爲我。名事自性 差別。通根境等中。一一應說 由觸及受。第叁相。依一相。說觸及受事 有如是名乃至隨起言說。是第四相 造作一切法非法行。是第五相 于可愛事。乃至不住損減。是第六相。非愛事中。未得希不合。設合希不住。設住希損減
又于寶學六種輕蔑等者。于叁寶中。應信不信。于叁學中。應得不得 由惡語故全無所得。謂增上戒 退失一切所有善法者。即應信不信。應得不得
又有六種最極清淨等者。即六恒住 謂四大種空界識界者。色所依謂大種。非色所依謂識界。行動所依謂空界。故唯說六以成有情。由此初言是諸色根及所依處隨其所應之所依止
略有六種。能障谛現觀法者。謂前增五門中。叁愚起叁倒。即爲叁 規求利養。爲第四
希望壽命。爲第五。五與前同
此中差別者下。釋第六障。前所無故。言是故說此在明分中非在解脫成熟分中者。成熟分謂加行道。明分者是資糧道。創求無漏慧明故在明分。起此六障非成熟分。又見道後名明分。加行道名成熟分。今此但障見等明分。非障成熟分也。障谛現觀故 又人天身下。明入聖位。是上明故。從人天得入聖者。名從明入明。人天明中起此障。非入聖後成熟位起 謂如前說。五種取相者。前增五門。無常苦無我相。于食惡逆相。于命中夭相。于趣涅槃行。戒也。趣資財行。施也。趣生天行者修也
六法名無上者。一見大師。二聞正法。叁得淨信。四起隨學學處。五于大師所起念行。六于大師所承事供養
增七。合十五門。念通二品者。前有因有具聖正叁摩地中。念是定分。今通二者。修生于定。念隨定增。明記止觀。理通定慧
定障解脫非煩惱障 解脫建立身證者。其定障體。有二師義。安慧等雲。叁性心中並有法執。于中有說。世親菩薩緣起論。說無明通叁性故。有漏叁性心俱無明。爲無漏定障體。諸散非善心俱無明爲有漏定障體。護法等釋不然。瑜伽等說。無明有二。謂不善及無記。瑜伽論等。不說無明有善性故。定障無明是所知障。雖二心有。而無記性。欲界八心中。異熟生所攝。對法第二。說有二種應斷法。謂諸煩惱。及此所依受。煩惱斷故。建立擇滅。二受斷故。建立不動及想受滅。即顯定障異熟生受。及俱無明等以爲自性。領受下劣不能進修。于勝定中諸梗澀性。此說別行。若染心俱一切皆是。二十七賢聖中。此七爲初總果。余二十種依別建立依。唯說此七
又叁因緣七種行故等者。趣入。安住。攝受。名叁因緣。正見。正思惟。名初趣入因緣。正語業命。名安住因緣。正精進念。名攝受因緣。由此叁因七道支故。令心內定心正一緣
七聖財所生之樂者。謂信戒慚愧聞舍慧。如次配之。七魔品力。隨其次第。翻七聖財
又有七種涅槃所對除法等者。于初衰損。有一對治。體謂貪欲。第二衰損。有二對治。一于道。二于道果。心不信解。于第叁哀損。有四對治。謂懈怠失念心亂惡慧。此七因。二不善根起故名品類
七識住中。身異類下。是第一身異 想異當知與此下。是第二身一想一 梵世已下。是第叁身異想一 第二靜慮已下。是第四身一想異。文略不說無色下叁
七粗重者。即七隨眠
有七法诤事止息。即七滅诤法。一現前毗尼。二憶念毗尼。叁不癡毗尼。四自言持毗尼。五不見罪相毗尼。六多不見罪相。七如草布地。即如次配下七種違犯诤事
第十五卷
增八門。合有十門。正念是正定所攝。如前和會
懈怠施者謂來求施不遍。不往施唯待來求 不隨所欲者。是怖異施。怖自貧苦 顧戀施者。習行先人之業。爲報他昔之恩。然非己樂 未來施者。希異熟望他報。希二果故是失 輕慢施者。恃己富貴陵蔑故與。或爲報恩而輕慢彼 希求富樂者。求天人中外五塵故 求知聞者。規名譽故 無染汙心爲往善趣者。往彼爲修自他利行故非過也
四因緣故于人趣中建立如來四衆者。一最增上故。謂國王等。即刹帝利。二世間福田故。謂婆羅門。以多淨行。共許爲福田。叁用財不由他。謂大長者。四棄諸世財。謂諸沙門。此皆佛有。名如來衆
叁因緣故于天趣中建立四衆名。一依地邊際。建立二衆。謂四大王衆天。叁十叁天。居住別故。二欲界邊際。建立魔衆。叁語行邊際。建立梵衆
八解脫中。淨不淨非二色第一舍勝解是名第叁者。由淨解脫有叁種想。一展轉想待。二展轉相入。此二通觀淨不淨色。平等觀故。名舍勝解。叁展轉一味想。唯觀光明。不作淨不淨。名非二色。第一舍勝解。平等觀。光明最勝位故。名第一舍 此叁解脫至不共與一切異生共有者。第十二卷已引成文許異生得。今說勝者故言不共。此五勝解乃至受想滅等至最勝住者。前說別引空引往還神通識。引無诤等德。此即說通引究竟定滿。故不相違 又若觀諸色乃至而修習者。是牒八勝處經。謂叁解脫下。釋彼經文。前依初修勝處爲果。今說文修勝處爲因。如理智中。解脫爲果。故叁勝處爲方便因 觀諸色者。謂前四勝處 若如所觀者。謂後四勝處。如前已觀境差別。觀色故。其八勝處。而後成滿叁解脫爲因故。說叁勝處是叁解脫方便道攝。非唯叁也 此中觀外諸色乃至若勝者。牒經 謂觀非叁摩地所行現所得色者。此釋前經。觀大小諸色。義在定前加行聞思位中。作此種種色觀故 由緣叁摩地至故名爲勝者。釋定中得勝名所由。緣一類色。不同定前。雜緣大小故名爲勝 或非叁摩地色。有小大相。是本質色 由緣叁摩地乃至故名爲勝。是緣定中色。唯一類緣故名爲勝。是前種種本質之影像故。前加行心。有種種境相。故不勝境不得勝爲。叁摩地中境。唯一類心。無異相故名爲勝。已尋思已了別者。初時後時。了別異故 如是于外所想乃至觀諸色亦爾者。此釋聞思位唯同定中。于引止觀若知若見。于彼色亦初尋思。及後了別
九有生處。即九有情居。第一袟中已釋
十無學法五蘊攝者。戒蘊攝語業命。定蘊攝念定。慧蘊攝正見思惟精進。加余二爲十解脫。即勝解數。正見謂緣事慧。解脫智見。謂緣無爲慧
第叁辨因明處中分二。初總問答標。後別顯釋 謂觀察義中諸所有事者。所建立法。名觀察義。能隨順法。名諸所有事。諸所有事。即是因明。爲因照明觀察義故。所余釋名如彼疏解
別釋有二。初舉頌列名。後隨別釋。論體有叁。一列名。二別釋。叁料簡
論體者。謂言生因。立論之體故 處所者。謂證義者等論議處所 論所依者。謂真能立似現比義爲言依。其所成立。亦是所依 莊嚴者。謂能破等 墮負者。謂似立似破 出離者。將興論時。自安處法 多所作者。由具上六能多所作
准論體性有叁。初標六門。次隨別釋。後問答辨 言論者。以音聲爲性。言說是體。言音是相。名詞是用。是叁差別 又由音聲起句名文。如次別故。立叁差別 或以音聲。說一因二喻。立叁差別 尚論者。立世道理。不違世間所應尚論。立出世義標勝名。不違尚論故 诤論毀謗論。是言論起所因惡緣 诤論有四。一因諸欲起。二欲侵奪無攝受欲起。叁惡行所起。四依諸見起。诤論因事所生。謗論因言所起 順正教導二論。是言論起所因善緣。順正論是戒學善緣。教導論是定慧善緣 最後二論應修習者。順正理故 中間二論應遠離者。勿耽惡事。及起惡言。而興論故。爲欲斷除興言可爾。亦即是彼修習攝 初二種論應分別故。性通善惡。應修斷故 論處所有六于王家者。有德國王。平均識達。于彼可論。翻此不能 執理家者。平均識達斷。善斷事家 大衆中者。衆有平均識達者故。余叁可解
論所依中有叁。初標十種。次隨別釋。後問答辨十種次第。別釋有二。一所成。二能成
所成立義有二自性差別等者。此中宗等名爲能立。自性差別爲所立者。此有叁重。一雲。宗言所成立義。名爲所立。故此所立。而有義言。其宗能诠之言。及因等言義。皆名能立。其宗之言。因喻成故。雖亦所立。此下文說。爲先顯示自所愛樂宗義故。亦所立非定所立。能成義故。猶如于因喻皆成故。但名能立。所诠義決定唯是所立。獨名所成 二雲。諸法總聚自性差別。若教若理。俱是所立。此但名義。隨應有故。總中一分。對敵所申。若言若義。自性差別。俱名爲宗。即名能立。雖別宗亦是所立。能立總故。得能立名。故陳那等。宗名所立。與瑜伽等理不相違。瑜伽等說宗非一向唯能立故 叁雲自性差別。合所依義。名爲所立。能依合宗。說爲能立。總立別故。非此總宗定唯能立。對敵合申。因喻成故亦是所立。由非定所立。故得能立名。陳那但以共許因喻。成他未許。他未許者。唯是合宗。宗爲所立。自性差別。但是宗依。所望義殊。不相違故
能成立中。文其有二。初標列八門。後隨別釋。第叁引喻者總也 同類異類者。別也。于總況法。別引于一。同品異品爲二喻故。對法十六中。以因總辨。而不別開。于喻之中。亦唯申總。但以能成有八。數不可乖于成義中。更加合結。此論以合結不離因喻故不別開。彼以成義增明故別離立。不相違也。陳那以合結不離于喻。能立除之。對法以合義重增故。別離爲能立。引喻總別增減亦然 又立論之者現量等叁。疎有悟他。古名能立。立敵之者。親唯自悟。故陳那等。不爲能立。不相違也
立宗中。各別攝受自品所許者。此是總文也 攝受者。是自意樂。義品是宗義故。顯揚第十一雲。自宗所許。此中意說。依二所立立論各別。隨自意樂。自宗所許故說名宗。此中叁釋。一雲以言對理。取依義別诠。名爲各別自宗所許。二以別對總。取依總之別言及義二。名自所許。叁以合對離。取能依…
《瑜伽師地論略纂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