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六 ▪第4页
卷第六(论本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依事差别。六根也 境界事差别。六境也。自性事差别。六识也。执识为我自性故 受用因事差别。六触也。是受因故 受用事差别。六受也 随说事差别。六想也。言说因故 作用事差别。是六思身也 希望事差别。六爱身也。亦名六欲。以欲而为自性
于如是等事差别等下。明依六相宣说八事 我依眼等。是初相 我于色等境。是第二相。其计识为我。名事自性 差别。通根境等中。一一应说 由触及受。第三相。依一相。说触及受事 有如是名乃至随起言说。是第四相 造作一切法非法行。是第五相 于可爱事。乃至不住损减。是第六相。非爱事中。未得希不合。设合希不住。设住希损减
又于宝学六种轻蔑等者。于三宝中。应信不信。于三学中。应得不得 由恶语故全无所得。谓增上戒 退失一切所有善法者。即应信不信。应得不得
又有六种最极清净等者。即六恒住 谓四大种空界识界者。色所依谓大种。非色所依谓识界。行动所依谓空界。故唯说六以成有情。由此初言是诸色根及所依处随其所应之所依止
略有六种。能障谛现观法者。谓前增五门中。三愚起三倒。即为三 规求利养。为第四
希望寿命。为第五。五与前同
此中差别者下。释第六障。前所无故。言是故说此在明分中非在解脱成熟分中者。成熟分谓加行道。明分者是资粮道。创求无漏慧明故在明分。起此六障非成熟分。又见道后名明分。加行道名成熟分。今此但障见等明分。非障成熟分也。障谛现观故 又人天身下。明入圣位。是上明故。从人天得入圣者。名从明入明。人天明中起此障。非入圣后成熟位起 谓如前说。五种取相者。前增五门。无常苦无我相。于食恶逆相。于命中夭相。于趣涅槃行。戒也。趣资财行。施也。趣生天行者修也
六法名无上者。一见大师。二闻正法。三得净信。四起随学学处。五于大师所起念行。六于大师所承事供养
增七。合十五门。念通二品者。前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中。念是定分。今通二者。修生于定。念随定增。明记止观。理通定慧
定障解脱非烦恼障 解脱建立身证者。其定障体。有二师义。安慧等云。三性心中并有法执。于中有说。世亲菩萨缘起论。说无明通三性故。有漏三性心俱无明。为无漏定障体。诸散非善心俱无明为有漏定障体。护法等释不然。瑜伽等说。无明有二。谓不善及无记。瑜伽论等。不说无明有善性故。定障无明是所知障。虽二心有。而无记性。欲界八心中。异熟生所摄。对法第二。说有二种应断法。谓诸烦恼。及此所依受。烦恼断故。建立择灭。二受断故。建立不动及想受灭。即显定障异熟生受。及俱无明等以为自性。领受下劣不能进修。于胜定中诸梗涩性。此说别行。若染心俱一切皆是。二十七贤圣中。此七为初总果。余二十种依别建立依。唯说此七
又三因缘七种行故等者。趣入。安住。摄受。名三因缘。正见。正思惟。名初趣入因缘。正语业命。名安住因缘。正精进念。名摄受因缘。由此三因七道支故。令心内定心正一缘
七圣财所生之乐者。谓信戒惭愧闻舍慧。如次配之。七魔品力。随其次第。翻七圣财
又有七种涅槃所对除法等者。于初衰损。有一对治。体谓贪欲。第二衰损。有二对治。一于道。二于道果。心不信解。于第三哀损。有四对治。谓懈怠失念心乱恶慧。此七因。二不善根起故名品类
七识住中。身异类下。是第一身异 想异当知与此下。是第二身一想一 梵世已下。是第三身异想一 第二静虑已下。是第四身一想异。文略不说无色下三
七粗重者。即七随眠
有七法诤事止息。即七灭诤法。一现前毗尼。二忆念毗尼。三不痴毗尼。四自言持毗尼。五不见罪相毗尼。六多不见罪相。七如草布地。即如次配下七种违犯诤事
第十五卷
增八门。合有十门。正念是正定所摄。如前和会
懈怠施者谓来求施不遍。不往施唯待来求 不随所欲者。是怖异施。怖自贫苦 顾恋施者。习行先人之业。为报他昔之恩。然非己乐 未来施者。希异熟望他报。希二果故是失 轻慢施者。恃己富贵陵蔑故与。或为报恩而轻慢彼 希求富乐者。求天人中外五尘故 求知闻者。规名誉故 无染污心为往善趣者。往彼为修自他利行故非过也
四因缘故于人趣中建立如来四众者。一最增上故。谓国王等。即刹帝利。二世间福田故。谓婆罗门。以多净行。共许为福田。三用财不由他。谓大长者。四弃诸世财。谓诸沙门。此皆佛有。名如来众
三因缘故于天趣中建立四众名。一依地边际。建立二众。谓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居住别故。二欲界边际。建立魔众。三语行边际。建立梵众
八解脱中。净不净非二色第一舍胜解是名第三者。由净解脱有三种想。一展转想待。二展转相入。此二通观净不净色。平等观故。名舍胜解。三展转一味想。唯观光明。不作净不净。名非二色。第一舍胜解。平等观。光明最胜位故。名第一舍 此三解脱至不共与一切异生共有者。第十二卷已引成文许异生得。今说胜者故言不共。此五胜解乃至受想灭等至最胜住者。前说别引空引往还神通识。引无诤等德。此即说通引究竟定满。故不相违 又若观诸色乃至而修习者。是牒八胜处经。谓三解脱下。释彼经文。前依初修胜处为果。今说文修胜处为因。如理智中。解脱为果。故三胜处为方便因 观诸色者。谓前四胜处 若如所观者。谓后四胜处。如前已观境差别。观色故。其八胜处。而后成满三解脱为因故。说三胜处是三解脱方便道摄。非唯三也 此中观外诸色乃至若胜者。牒经 谓观非三摩地所行现所得色者。此释前经。观大小诸色。义在定前加行闻思位中。作此种种色观故 由缘三摩地至故名为胜者。释定中得胜名所由。缘一类色。不同定前。杂缘大小故名为胜 或非三摩地色。有小大相。是本质色 由缘三摩地乃至故名为胜。是缘定中色。唯一类缘故名为胜。是前种种本质之影像故。前加行心。有种种境相。故不胜境不得胜为。三摩地中境。唯一类心。无异相故名为胜。已寻思已了别者。初时后时。了别异故 如是于外所想乃至观诸色亦尔者。此释闻思位唯同定中。于引止观若知若见。于彼色亦初寻思。及后了别
九有生处。即九有情居。第一袟中已释
十无学法五蕴摄者。戒蕴摄语业命。定蕴摄念定。慧蕴摄正见思惟精进。加余二为十解脱。即胜解数。正见谓缘事慧。解脱智见。谓缘无为慧
第三辨因明处中分二。初总问答标。后别显释 谓观察义中诸所有事者。所建立法。名观察义。能随顺法。名诸所有事。诸所有事。即是因明。为因照明观察义故。所余释名如彼疏解
别释有二。初举颂列名。后随别释。论体有三。一列名。二别释。三料简
论体者。谓言生因。立论之体故 处所者。谓证义者等论议处所 论所依者。谓真能立似现比义为言依。其所成立。亦是所依 庄严者。谓能破等 堕负者。谓似立似破 出离者。将兴论时。自安处法 多所作者。由具上六能多所作
准论体性有三。初标六门。次随别释。后问答辨 言论者。以音声为性。言说是体。言音是相。名词是用。是三差别 又由音声起句名文。如次别故。立三差别 或以音声。说一因二喻。立三差别 尚论者。立世道理。不违世间所应尚论。立出世义标胜名。不违尚论故 诤论毁谤论。是言论起所因恶缘 诤论有四。一因诸欲起。二欲侵夺无摄受欲起。三恶行所起。四依诸见起。诤论因事所生。谤论因言所起 顺正教导二论。是言论起所因善缘。顺正论是戒学善缘。教导论是定慧善缘 最后二论应修习者。顺正理故 中间二论应远离者。勿耽恶事。及起恶言。而兴论故。为欲断除兴言可尔。亦即是彼修习摄 初二种论应分别故。性通善恶。应修断故 论处所有六于王家者。有德国王。平均识达。于彼可论。翻此不能 执理家者。平均识达断。善断事家 大众中者。众有平均识达者故。余三可解
论所依中有三。初标十种。次随别释。后问答辨十种次第。别释有二。一所成。二能成
所成立义有二自性差别等者。此中宗等名为能立。自性差别为所立者。此有三重。一云。宗言所成立义。名为所立。故此所立。而有义言。其宗能诠之言。及因等言义。皆名能立。其宗之言。因喻成故。虽亦所立。此下文说。为先显示自所爱乐宗义故。亦所立非定所立。能成义故。犹如于因喻皆成故。但名能立。所诠义决定唯是所立。独名所成 二云。诸法总聚自性差别。若教若理。俱是所立。此但名义。随应有故。总中一分。对敌所申。若言若义。自性差别。俱名为宗。即名能立。虽别宗亦是所立。能立总故。得能立名。故陈那等。宗名所立。与瑜伽等理不相违。瑜伽等说宗非一向唯能立故 三云自性差别。合所依义。名为所立。能依合宗。说为能立。总立别故。非此总宗定唯能立。对敌合申。因喻成故亦是所立。由非定所立。故得能立名。陈那但以共许因喻。成他未许。他未许者。唯是合宗。宗为所立。自性差别。但是宗依。所望义殊。不相违故
能成立中。文其有二。初标列八门。后随别释。第三引喻者总也 同类异类者。别也。于总况法。别引于一。同品异品为二喻故。对法十六中。以因总辨。而不别开。于喻之中。亦唯申总。但以能成有八。数不可乖于成义中。更加合结。此论以合结不离因喻故不别开。彼以成义增明故别离立。不相违也。陈那以合结不离于喻。能立除之。对法以合义重增故。别离为能立。引喻总别增减亦然 又立论之者现量等三。疎有悟他。古名能立。立敌之者。亲唯自悟。故陈那等。不为能立。不相违也
立宗中。各别摄受自品所许者。此是总文也 摄受者。是自意乐。义品是宗义故。显扬第十一云。自宗所许。此中意说。依二所立立论各别。随自意乐。自宗所许故说名宗。此中三释。一云以言对理。取依义别诠。名为各别自宗所许。二以别对总。取依总之别言及义二。名自所许。三以合对离。取能依…
《瑜伽师地论略纂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