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六 ▪第5页
卷第六(論本第十叁第十四第十五)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不相離性。合以爲自宗所許。立宗依離義。以爲所立。故此文總 或攝受論宗者。依自所師宗。對異師敵。而立自宗。不爾便有相符極成 若自辨才者。由自辨才立他宗義。隨自意樂不顧論宗。唯此二種是正所宗 若遍所許。若同因宗承。若傍義准。非別攝受。非隨自樂故非真宗。立已成故。非本成故。此宗時。若輕蔑他。若從他聞。若自覺悟真實。而申宗趣。此叁名立宗因緣 或成自宗。或破他宗。二句。舉一切立宗之意。不過此故 或折伏他。釋上成立自宗 或摧屈于他。釋上破壞他宗。成自破他。皆爲悲愍。故後叁句。釋前二意。故後十句。分爲叁類。初二句是宗體。次叁句是立宗因緣。後五句立宗意
因謂所以。叁喻量能成于宗。所有建立順益道理。即具叁相之言義也
現量文有叁。一標。二釋。叁問答辨 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者。于過去世異熟增上果。名已生。等流果。名已等生。等是相似義故。住現在生名若者。若住未來生名若起
覆障所礙謂黑闇等者。此有叁種。一黑闇。謂暗色。二無明暗。癡故迷境。叁不澄清色暗。謂壁障等。若琉璃等。名澄清色。即非覆障。雖隔可見 或色相殊勝者。日光威勢。眼觀不睹。色相勝故。叁極遠。如初袟中解 非已思應思現量者。已思應思。多是比量。或非量攝。今非此二。故名現量 當知此藥色香味觸才取便成所取依止者。其能依止。謂藥威勢。此非現量威勢。所依色香味觸。任運才取。便是所取。威勢之所依止。此爲現境。能取之者。名爲現量 藥之所有大勢威德病若未愈名爲應思等者。此藥功能。病未差來。常應思慮。其病若愈。名爲已思。思已息故。此應思已思二作用境。非現境體。能緣彼思。亦非現量。返顯前說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能緣彼心是名現量 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非應思惟等者。謂外空地等。爲定境本質者。是建立境界。取所依境。建立定心影像境故。此現境體。能取之心。說名現量。地等諸界。貫前方便。解若未成未來。名應思惟等。非現境體。能取彼心。非定現量。返顯建立境界。取所依境。名爲現境。此二門中。初是所造。後是能造。此中非不現見等叁種。名現量者。入正理說。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于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諸部不同。此論與因明亦別。皆如彼疏。觀此文說。世間亦有清淨現量。故淨定心。亦現量攝。非要得境體。五俱意等名現量體
比量者。謂藉衆相而觀于義智。于二量中。即智名果等。皆如因明說 執持自相比知道俗者。執持衣缽等相。比知是道。持冠冕等。比知是俗
謂爲可記或安立記者。初記自體。後記差別。初總記有。後曲別示 如執一切樂受皆貪所隨眠等者。依增隨眠雖別。如是非叁隨眠互不隨增。故執唯爾名違法相。又離漏叁受。非叁所增。若執皆增便違法相
一不決定故二同所成者下。此第二複次。釋立同類異類所以。此言意顯。因于宗過。名爲不成。于同異喻過。名爲不定。于宗喻過名曰相違 不決定故者。即六不定也。因于同異喻相違故。不能決定成其宗義 同所成者。即四不成。四相違也。本立共因。擬成宗果。因既帶似。理須更成。若更成之。與宗無別。故名同所成也。似同異喻。亦在此攝
不相違中。決定故者。真因真喻。定成宗故
異所成者。即真因喻。無諸過失。體能成故。異于所成其相違者。即似因似喻及似現比。不能爲量。不相違即真因等。及真現比。能爲量故。至教量體。聞思慧等。緣至教智
第四別釋論莊嚴中分二。初明五種莊嚴。莊嚴論者。德圓滿故。後明二十七種稱贊功德。若具此者。名稱贊功德 已善已說已明者。讀誦受持名已善。聽聞名已說。曾聽聞故。堪爲他說。思惟純熟名已明
義善者謂能引發勝生定勝者。世善。能引增上生道。出世善。能引決定勝道
多衆者。謂大施會衆 雜衆者。謂八部衆 大衆者。謂國王王子衆 執衆者。謂執理衆。即斷事家 谛衆者。謂諸實語衆。或諸聖衆 善衆者。謂沙門衆。或樂法義多雜二衆。論六處所中。合名大衆 大衆者。即彼王家。執衆者。即執理家。谛衆者。即彼賢哲者。善衆者。即彼善解義。及樂法義者也
而不嚵速者。他正語時。中路即言名嚵。不徐徐中理名速 言過中無義者。無義理 違義者。違正道理 損理者。損二谛理 與所成等者。能立帶似。應可成立非真立故。即前問答中。同所成故也 成立能成者。以因成因。以喻成喻
第四段。聲明處有二。初結前標列。後隨別釋 法施設建立謂名身句身等者。出聲明體 及五德等者。由彼聲體具五德故。方成聲論。勝能诠聲。聲論者說。謂名句文體即是聲。聲性是常。音響是無常。無常之響顯于常聲。若知常聲名曰聲明 義施設建立者。聲明所诠之義。以彼聲明依能诠所诠而建立故 又說六種中。差別相應義者。諸法同類互得相應。體差別故 轉義者。如于一法無量義門差別而轉。如一色法。可見不可見等諸義別轉
補特伽羅施設建立謂立男女非男非女等者。依此叁類立聲差別。先俗所傳蘇漫多聲中。有此叁類。一八補盧沙。是男聲體義。二悉底履。是女聲體義。叁如納蓬(去聲)素迦。是非男非女聲體義。複有總聲。如涅履題勢。此之四種各有八啭。一一啭中。皆有一名二名多名。如是合有九十六聲。如別抄說
或複建立初中上士聲相差別者。若依後俗。底彥多聲。有十八啭。非世所用。此言叁類上中下士。各有叁聲。如小兒爲下士。未有所識。不知自他有善有惡。但泛出聲。如號號之士名中士。唯見他有善惡。而不知廣達之士名上士。唯內自省。應作而作。不應作而不作。此叁士聲。各目一體二體多體。叁積成九。今言初中上士。即叁種八轉中。各有叁故
過去過去殊勝等者。近過去名過去。遠過去名殊勝。未來亦爾。現在長時。名現在。刹那名殊勝
處所根栽施設建立者。如樹栽樹之根本故。聲根本名曰根栽。即是字也。出聲處所名爲處所。出聲處故。本聲明也。謂劫初起。梵王。創造一百萬頌聲明。後命慧減。帝釋複略爲十萬頌。次有迦單沒羅仙。略爲一萬二千頌。次有波膩尼仙。略爲八千頌。此上四論總名處所。今現行者唯有後二。前之二論並已滅沒 字體根栽聲明論。有叁百頌。波膩尼仙所造。略成聲明頌。爲一千頌。名爲聲明略本頌。後有八界論。有八百頌。名爲因緣。又有聞釋迦論一千五百頌。又有溫那地論二千五百頌。此五聲明。並名根栽。能與根本處所聲明。爲生智解所依本故。然護法菩薩。造二萬五千頌。名雜寶聲論。西方以爲聲明究竟之極論。盛行于世也 相續者。是聲明中。合聲合字法爲一品。是第一分 名號者。劫初時。梵王。于一一法。皆立千名。帝釋後減爲一百名。後又減爲十名。後又減爲叁名。總爲一品。是第二名號品名號分 總略者。是聲明中根本略要 彼益者。是次中略之。令物生解。名爲彼益 宣說者。是廣宣說。謂略中廣是後叁品。即後叁名。上來五分即是五品。是本聲明之分品故。合名處所
若界頌者。謂字體。叁百頌名界。波膩尼仙所造聲明一千頌。名略本頌。即此頌也。等者謂八百頌。八界論字因緣。並千五百頌。聞釋迦論。及二千五百頌。溫那他論。故名爲等
第五工業明處中 生成工業者。謂養六畜。成資生故。或教生修成禮儀 防那工業者。謂織繡等。西方男作。故存本音名爲防那。男聲呼之 和合工業者。即賈人說。容如蘇秦之類。衆和匝人也 成熟工業者。謂成熟飲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瑜伽師地論略纂》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0】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