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略纂》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9卷43頁碼:P0001
唐 窺基撰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 ▪第3页

  卷第十 / (論本第叁十五六 菩薩地第一第二)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解非也。義曰。若約實理。受自性中亦得。如因樂分別。但以有性無性別故。無漏受不應一向與。又可入一地。不可入地。別故不應一向說授與。設令入地人。一向應授以與。不令入相對故。故合爲例。若爾斷受樂。無惱害樂。如何通。答思惟漏無漏。別受性故。以何不同因樂。體有叁種。得作分別。又斷受樂等一向授與。唯約今得人。即知已顯無漏受。亦令授與。以文影顯故。不說受樂也

  第叁十六卷

  自下品中。大文第叁。明因攝果攝自利利他。即于因果中。皆有自利。兼他行故

  論雲一者異熟因異熟果二者福因福果叁者智因智果者。准下文中異熟因果等。別明福智因果等。合明別明。異熟因果中有叁。一正明異熟體。此異熟體。勘下信言大勢具足。未必皆是無記之果。但于果時有增上果。或等流果名爲果熟。若在地前。唯有漏善業感。若在地上。亦通用無漏爲滋業。又若異熟無記果。唯是有漏。在地前攝。通有地上。若增上等流果。如信言大勢等在地上。通漏無漏。以在後得智起故。如是等是異熟體。二明異熟因者。准下文有八種。若在地前。唯有漏善業。若在地上。通漏無漏。若感有漏果者。此因名有漏。若感無漏果者。此因名無漏。是名第二異熟因。第叁明異熟果者。不是前業所感之果名異熟果。即異熟體是業所招。名異熟果。得異熟已依異熟體。起諸身語等行。是異熟之果。即異熟體爲因所發身語等爲果。此果在地前地上。皆得通有漏無漏。准義應知。是名中之異熟果。第二通合明福智中亦叁。第一先明福智二種體。二明福智二種因。叁明福智二種果。以六度攝福智。爲福智體。多少文違至文自解。通地前地上。通漏無漏。其福智因。亦通漏無漏地前地上。即能生福智之因。其福智果。即依福智所起利物利生等。爲福智果。此若因若果等。皆唯是善通漏無漏。余至文當釋。第一解異熟中。第五信言具足雲。衆所信奉斷訟取則不行谄诳僞升稱等。乃至信言具足。第六有大名稱流聞世間。乃至大勢具足等者。此中非以無記法爲異熟體。以從先因所生。今得等流果。以從先因生故。于異熟中明。以此文知。通在無漏地上得有。又知異熟中通善性等

  論解因中。雲慧施光明鮮淨衣物名形色因者。言形者。非形顯之形。若形顯之形。即有光明。顯色因感形色果義。故知形者。但是身形之形。以通顯色爲因故。又同聚故。即以顯色爲因。感形色者何違也。故形或是形顯之形

  論解大勢具足因中。意者。以供養叁寶尊長等。發弘誓願。願中當來世。攝持種種功德。致于自身中。由此供養發願等爲因。當來感大勢具足。是此中意也

  論解人性具足中。雲由二因緣施他人性者。謂他婦女樂自形丈夫將轉根失男根者。菩薩勸彼攝護令不轉根。又爲說法。令彼女人及丈夫。因菩薩勸故。不樂女身當得男身。轉根者因菩薩勸故。得不轉根。名施他人性論別解叁因緣中。第叁田清淨雲。當知略說能正發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淨者。謂無間常委所作。發此加行時。及得隨地等。攝前加行所希之果。乃至以佛爲前前所希之果。此加行等若因果。皆堪能福田故。名田清淨

  論第叁解異熟果中。形色具足果謂。乃至凡所發言無不聽用者。此如異熟中信言具足何異。若此果依彼異熟而生。但依彼所生。即是果何必要有所屬。以形色端政故。人皆信用。又前信言中。于升稱等無差違故。所論升稱事。無不信受。今以形色端政故。所說之法人皆信受。故有不同。非即一言兩處明信

  論解自在具足果中。雲能以布施攝諸衆生等者。問何故異熟大財大朋大屬。皆自在具足。今果中但言大財爲果。答曰。前實作法有大朋等。今以四攝事。配信言大勢具足故。唯布施無大朋等。故不相違

  論大勢果中。亦有出言。皆爲信用。但以所因別故。言皆信用隨因亦別論。若諸菩薩自有力。能不善安處所化有情。彼于自事不隨順。作如是于他所作利益。不名熾盛等。准前卷。唯自利。是菩薩障純利他菩薩事。今此亦爾。若自有能未能化有情。于自事中。不名隨順于他。不名熾盛。若自無能善能安處。所化有情能化他故。是菩薩事隨順而作。以自無知無力能故。于他不名熾盛等。以有智慧力能。成熟彼物故。名爲熾盛

  論雲福有叁種謂施戒忍智唯一種謂第六度精進靜慮通福智分者。如余處文。又前五是福。第六是智。又雲前叁是福下叁是智。今並于此。總有叁文相違者。如實前五爲福。第六爲智。是今此處約遍策爲論。故通二分。又前叁是福理定。後叁是慧者。以精進靜慮。通策慧故。隨慧收。隱策福故。不說通福遍策之義。如文可知。如對法第二卷抄會

  論解依靜慮通修慈是福不言施等者。在散心故不說。又顯文唯有無妨

  論雲是故二種于證正覺雖俱是勝而于其中等者。二種謂福智也。略簡異熟。非正證菩提因故

  論解第四現法自利中。雲又諸如來現法涅槃所有世間及出世間等者。此中意。謂如來證涅槃。世出世法。菩薩並成熟之。以智爲首故。名爲自利。若以悲爲首。如前所說。諸自利行名爲利他 問曰何故前卷說自利是障。今名自利是菩薩現法也。答今此自利。實兼利他。以智爲首。以悲爲首。在義別故。義說自利。非一法中。有唯自利。若前障者。于一法中。唯有自利。無利他故。不同彼障也

  論曰若于欲界能獲他世財寶具足自體具足等。乃至修習後法自利利他者。此中意。謂欲界死。還生欲界。或生色界。色界死已。還生欲界。所得自體財寶。又現憂苦。俱修善因。于當來世。獲善果故。故他世自利利他也

  論第五畢竟等門中。雲若諸煩惱一切永斷若諸所有八支聖道若此爲依獲得世間善法是名畢竟等者。如無學身中。因無漏八道支力增上緣。生有漏善法。名畢竟也。唯此生故。已至極果故

  真實義品

  即菩提分持。十六品中。次第二品也。言真實義者。依文所明。且如叁性。遍計所執法爾體無。依他圓成二谛說有。今有言有無。即言無稱當真實。今明此義。名真實義品。何故自他利品下。明真實義品。前自他利。就行明法。行必依理故。自他利後辨真實義。諸列品次第。大文同此。如涅槃初明慈悲不殺等行。後明四谛如來性等。約理而言。如是等經。例非一故。前品後明真實義

  論雲一依如所有姓二依盡所有性者。且如二智如所有姓。即無分別智。緣理之智。如境道理稱實性而觀。盡所有性。即後得智。緣事爲境。盡境界性。而能觀之。此解大分以理事智別。又觀四谛十六谛叁空門等觀智。名如所有性。八觀心雖後得智仍出世。後得緣相見道有性真如故。名如所有性。若後得緣有常無常有漏無漏等事。差別門不作相見道真如解之世間智。名盡所有性。此即約後得智。分爲二智。謂世間後得。出世後得解

  論雲複有四種一世間極成真實。乃至第四所知障淨所行真實者。初謂世間世俗共許。是有依世俗理。此法是有除所執之法故。名世間所成真實。以共許故名爲真實。即唯有爲有漏法。若無爲無漏法。是道理所成出世間故二道理所成真實者。謂有智者乃至隨觀察行者。依止現比至教量等。道理所成之義。即通有漏無漏有爲無爲法。若第叁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依論文通二乘加行等智。即叁乘所得叁智。叁智之境。涅槃無爲。四谛等法是。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體。唯有漏中加行智。無漏二智。及涅槃無爲。是即真實體 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者。即無分別。後得智。斷所知障所得之二智。及因斷所得無爲真如。是此真實體。即明無漏無爲。又後二真實。唯取因二障斷所得無爲。不取智者即唯無爲非通有爲

  論解世間真實中。雲何世間極成真實謂一切世間于彼彼事隨順假立世俗串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者。此意明。一切世間人。于衆事中。隨衆事所起言說。意解所證之事。衆共許者。是此真實體故列 謂地唯是地等者。是此唯是此。乃至非不如是。謂此地唯是地。是水唯是水。不是火風等起。決定解世間共許故。無始傳來非今卒慮。此等是真實體

  論解道理極成真實中。雲能尋思者能伺察者住尋伺地者下。謂如欲界。有人一時不起尋伺。若人有起此尋伺。名能尋伺者等。若以欲界對色界。名住尋伺者 又說能尋伺等者。明正起尋伺時人。住尋伺地。謂成熟尋伺人 居異生位者。謂聖人住無漏故。不極散亂多論義等。異生多散亂故。多樂論義故。唯據住異生者。又聖人雖有見谛。有比現聖言量等。少分而有。有已證得故。凡夫一向未證得。多生比智故。多理極成中。明凡夫比量道理。極成于法

  論解第叁真實中。雲若能引無漏智者。非有漏加行智故。雲何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不緣無爲涅槃耶。義曰。論雲不正。是緣涅槃智。此能引無漏智緣涅槃。亦說此加行。爲此中收

  論雲數習異蘊補特伽羅無性見故者。即數習離蘊外無我見也

  論大文第二解無二中。雲此中有者謂所安立假說自性即是世間長時所執等。乃至如是等類是諸世間共了諸法假說自性是名爲有等者。此中意。謂一切境本自無有。今執者妄安立當有。假說自性。是有即無始來世間所執。起分別戲論。根本謂依境起名言分別故。乃至計有涅槃。如是等是遍計。有如是等所執戲論故。說之爲有

  論雲言非有謂即諸色假說自性。乃至皆無所有是名非有等者。此意明。謂如遍計。假說諸色等自性。爲無事無相。即色等無事無相故。所依言說說言假說者。此無事無相所依名言一切。都無所依。無故諸計有色等。此皆無所有。是名非有。如是名計有非有。皆遍計所執。聖者除之。名爲中道

  論大文第叁。明修空慧。是菩提方便。此空空于遍計所執。不如前所言非有之空也 又即此慧是諸菩薩等一行叁字。總明修空之慧。是菩提方便。何以故。以諸菩薩下。乃至成熟佛法及諸有情兩行。明由有空慧不著生死 又能如實了知生死。乃至深心厭離一行四字來。明于生死中多受生死教化衆生。不以無常等行厭背生死。求入涅槃。即不著涅槃 第叁若諸菩薩。不能如實了知生死。即不能于等。乃至不…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